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寧壽宮一帶

寧壽宮區的分佈

清代寧壽宮一帯宮區位於紫禁城的東北部。

 

寧壽宮宮區面積很大,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1. 皇極門內的皇極殿寧壽宮

  2. 養性門內的養性殿樂壽堂颐和軒

  3. 西路的寧壽宮花園

  4. 東路的暢音閣一帶

清朝乾隆三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一年寧壽宮區的建築進行改建時,將寧壽宮的前殿改稱“皇極殿”,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臨朝受賀的場所,寧壽宮的原匾額則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皇極殿仿乾清宮制度改造。嘉慶元年新正,傳位授寶典以後,太上皇乾隆帝在皇極殿舉辦“千叟宴”,宴請九十歲以上的老人,當時入宴的群臣、耆老以及未入座者共有五千多人。嘉慶七年、光緒十年又對皇極殿進行了修葺。光緒二十年,在皇極殿舉行了慈禧太后六十壽辰賀禮。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后在七十壽辰前後,在皇極殿分別接見奧國、美國等九國使臣。慈禧太后死後,曾在皇極殿停靈、治喪。

乾隆帝《寧壽宮銘》補記曰:“盛京大政殿后曰清寧宮,祖宗時祀神之所,祭畢,召王公大臣進內食祭肉。國初定鼎燕京,則於乾清宮後殿坤寧宮行祀神禮,一如清寧宮之製,至今仍循舊章。餘將來歸政時,自當移坤寧宮所奉之神位、神竿於寧壽宮,仍依現在祀神之禮。”這說明了對寧壽宮進行改建的原因。經過乾隆時期的改建之後,新的寧壽宮(即原寧壽宮的後殿)成為紫禁城內除了坤寧宮外的另一處重要的滿族薩滿教建築。

寧壽宮區的歷史

明代這一片地區比較空曠,只建有不多的幾座宮殿:仁壽宮、噦鸞宫、喈鳳宫等,是供太后大妃養老的宮區。

 

清代的寧壽宮宮區是康熙二十八年初建、乾隆三十七年增建修葺、四十一年落成的,光緒年間又予以重修。康熙皇帝修建寧壽宮的動機,是為皇太后 (順治孝惠皇后) 頤養天年。乾隆皇帝增建寧壽宮,是為自己年老歸攻後,辟出一個養老的地方,但退居太上皇以後他並未移住到寧壽宮来。光緒年間對寧壽宮重加修飾,是為慈禧太后入住服務,慈禧晚年居住在這裡,共計十九年。

原來的寧壽宮建築為“工”字殿,即前殿、後殿中間用連廊連接,形成平面呈“工”字形的格局。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間,將前殿和後殿中間的連廊拆除,將前殿改建成皇極殿,原有的“寧壽宮”匾額被移到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並且在寧壽宮區的最南端添建了皇極門。皇極門北和寧壽門相對,進入寧壽門即為皇極殿,皇極殿後面是寧壽宮,這種佈局為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間改建寧壽宮時形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