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禁城宮殿群
御花園
御花園,位於紫禁城中軸線上,坤寧門以北。
御花園明朝稱“宮後苑”,清朝稱“御花園”。御花園是一座微型的皇宮後廷花園。這裡的花石小徑、假山、池塘、古林,都是妖心悦目的。御花園設在皇宮中路的末端,很有意味。領略了皇宮中路一座座高大巍峨的宮殿莊嚴肅穆的感覺之後,來到御花園,會體會皇宮溫和婉約的一面。御花園原來是皇帝及后妃憩賞的園林,也兼具頤養、祭祀、讀書、藏書等功能。
御花園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御花園的主體建築欽安殿是重簷盝頂式建築,處在紫禁城中軸線上,以欽安殿為中心,向南側及東、西兩側佈置亭台樓閣。禦花園內的竹、柏、松之間點綴山石,形成了四季長青的景觀。
御花園的主要特色有:
-
建築佈局對稱但又靈活,舒展而又有機地融為一體。欽安殿兩側平衡佈置將近二十座各類建築。其中,浮碧亭和澄瑞亭、萬春亭和千秋亭獨具特色,這兩對亭子東西對稱分佈,浮碧亭和澄瑞亭是橫跨水池的方亭,南側出抱廈;萬春亭和千秋亭是上圓下方、四面出抱廈、平面呈十字形的多角亭,表現“天圓地方”的觀念。
-
園內奇石星羅棋布,草木茂盛,古柏和藤蘿都有數百年曆史。御花園內現存一百六十多株古樹,分佈在園內各處,還有各種山石盆景點綴園中。例如絳雪軒前的一段木化石製成的盆景,貌似長年曝曬的朽木,敲擊卻有聲,確實是石質。
-
園內甬路都是用各種顏色的卵石鋪砌,組成九百多幅圖案,包括人物、景物、花卉、戲劇、典故等等。

御花園中軸線
御花園建築
御花園中軸線上的建築有:
-
天一門:位於禦花園內,紫禁城中軸線上,是欽安殿院落的南門,明朝嘉靖十四年添建欽安殿院牆時興建。最初名為“天一之門”,清朝更名為“天一門”。陰陽五行說中,北方屬水,欽安殿地處紫禁城中軸線北端,院門名“天一”,取自《易經》“天一生水”,正和五行之說相應。門前左右兩側有銅鍍金獬豸各一隻,門前御路正中設有青銅香爐一座。香爐南面有對曾經結合的連理柏,也是御花園中唯一的連理柏,為二級保護古樹,樹齡在一百年至三百年間。天一門內正對著門有“人”字柏一株,樹齡在三百年以上,為一級保護古樹。
-
幡桿:位於天一門內東側。現僅存幡桿石座。
-
焚帛爐:位於天一門內西側。




欽安殿
位於御花園正中偏北,處在中軸線上,主供玄天上帝。
欽安殿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嘉靖十四年添建牆垣後自成一個院落。 明朝嘉靖帝奉真武大帝為尊神,認為應當“治世玄岳”。
清朝雍正時期,任命江西省龍虎山道士婁近垣擔任欽安殿住持,並且下令在御花園玉翠亭東側的空地上添蓋多間房屋供法官居住。清朝乾隆時期,乾隆帝御書“統握元樞”匾,懸掛在欽安殿明間主樑上。 另有嘉慶帝御書“道崇輯武”匾。清朝乾隆年間,曾經在欽安殿前簷接蓋抱廈三間。
-
欽安殿前有月台,四周環繞穿花龍紋漢白玉欄杆,龍鳳望柱頭,僅有欽安殿後面正中的一塊欄板是雙龍戲水紋。月台前出丹陛,東西兩側分別出台階。
-
院內東南設有焚帛爐,西南設有夾桿石,二者以北分別有香亭一座。
-
欽安殿前院牆正中央闢“天一門”,東西牆有隨牆小門,通往花園。
-
欽安殿內供奉玄天上帝。清朝,
欽安殿內供奉道教中的北方神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玄武為北方神靈,代表二十八星宿中的北方七宿,為龜蛇狀。在陰陽五行中,北方屬水,色為黑,守護紫禁城建築免遭火災。明永樂皇帝自詡為真武大帝飛升五百歲之後的再生之身,在他的推動下,宮中真武大帝的信仰特別盛行。
到嘉靖時期,由於皇帝篤信道教,對欽安殿大加修葺,重造廟宇,再塑金身,並於此設齋打醮,貢獻青詞,奉祀玄天上帝,歌頌皇帝至誠格天。嘉靖一朝宮中經常發生大火,為防火災,嘉靖皇帝更是潛心奉玄修道,供奉玄武大帝作為壓火的鎮物。他還特別在欽安殿垣牆正門上題寫“天一之門”四字。
清代諸帝雖信奉喇嘛教,但並不排斥道教。康熙、雍正兩朝都先後在此設過道場,為皇太后祈求福壽安康。清朝每年元旦於天一門內設鬥壇,皇帝在此拈香行禮。每年的節慶及農曆8月6日至18日,是道家的大祭日,明、清宮中的道官道眾按例設醮稱表,架供案,奉安神牌,皇帝前來拈香行禮,祈禱水神保佑皇宮,消滅火災。
欽安殿內設置道場,舉辦演教活動時,有時會請宮外的道士主持道場。康熙、雍正時,曾經在喪禮期間為太后設置道場,舉行追薦儀式。欽安殿事務由太監道士負責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