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天安門至午門

天安門始建與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佈“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禮部尚書在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 [聖旨],登上天安門城樓由宣詔官宣讀。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於金水橋南,面北而跪恭聽。宣詔畢,將皇帝詔書銜放在木雕金鳳的嘴裏,繫下天安門,佈告天下。

天安門最後一次舉行[頒詔]是 1911年 (清宣統三年) 12月25日隆裕皇后頒佈溥儀退位的詔書。

 

華表起源於古代的謗木。

 

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隻蟠龍盤於柱上,並飾有流雲紋;上端橫插一云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

 

天安門城樓內外的兩對華表,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樓內外各有一對華表,相傳外面的稱為望君歸(不可留戀外面的花花世界),裡面的稱為望君出(須外出體察民情)。

天安門與午門之間是端門。在端門兩旁是社稷壇太廟

端門在天安門之後,是進入紫禁城前的第一道門,是來到午門之前再一次的約束與調節空間。端門的建築結構及風格與天安門相同,故又稱 [重門]。端門城樓內有一口雙龍盤鈕大鐘,重逾三噸。過去每逢早晚朝,節慶日或者皇帝出巡、回鑾時,午門擊鼓,端門敲鐘,鐘鼓齊鳴。

社稷壇

社稷壇

中國的禮制思想,特別重視崇敬祖先,祭祀土地。前者歷代祖宗 (時間),後者四方八面 (空間),一縱一橫地象徵交疊出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社稷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以天圓地方的概念修建,壇上由四方納貢的青(東)、紅(南)、、白(西)、黑(北) 及黃(中) 的五方五色土壤鋪成。集五方穴土,象徵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配合四方五行衍生萬物的意思。

[社]為大地,[稷]為五穀,是國家根本,除了春秋二祭,亦和太廟一樣,在出征及班師回朝時舉行隆重典禮。社稷壇在 1914 年被闢為中山公園

[金水河橋成,詔宣有德行者試步。]

太廟

太廟

祭祀祖先,原是維繫宗族,血統的最大凝聚力,同時也包含歸宗的意思。

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佔地 139,650 平方米,根據周代皇宮 [前朝後廷,左祖右社] 的規制而建。原是明清皇室祖廟,每逢皇帝登基、大婚、元旦、出征及回朝都在太廟向列祖祭祀。

廟中種有古柏,1924年改為和平公園,1950午改為勞動人民文化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