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乾西五所
內廷西六宮以北五座院落的統稱。乾西五所始建於明初,與東路的乾東五所相對稱,由東向西分別稱為頭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為南北三進院,原為皇子所居。
乾東、西五所在明代是供地位較高的宮女居住的地方。明代宮女未能升為嬪妃,但資格較老、地位較高者,得以居住在乾東或乾西五所。
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後,將做皇子時住的乾西二所升為重華宮,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三所改為重華宮廚房,而後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宮及花園,從而徹底改變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規整格局。
雍正五年,十七歲的皇四子弘曆奉父皇之命,從毓慶宮遷到乾西二所居住,一住便是九年光景。
乾隆皇帝即位後,躺他的潛邸改建為重華宮。建成後的重華宮佔據了原乾西五所中三所的面積,因而這一處宮區又稱為北三所,另兩所改為花園。乾隆五年,又對花園所在的乾西四、五所進行了增建,把這一帶建成了精美、迷人的瑤台瓊閣、建福宮、敬勝齋、延春閣、靜怡軒等。這一帶宮苑稱為建福宮花園。
從乾隆到咸豐年間,皇帝經常侍奉太后來這座賞花開宴。慈禧統治時期,建福宮花園被閒置,宮中人稱為老苑。溥儀退位後的小朝廷時期,建福宮一帶宮苑被毀於一場大火。
建福宮花園
建福宮花園,位於紫禁城內西北隅。因隨建福宮而建,故稱“建福宮花園”,又因位於紫禁城內廷西部,故又稱“西花園”。
建福宮花園的建成
清乾隆七年,利用乾西五所之西四所及其以南的狹長地段修建而成。嘉慶七年重修。建福宮為一南北狹長的院落,東西寬約21m,南北長逾110m。整座院落從建福門起,以撫辰殿、建福宮、惠風亭和靜怡軒四座重要建築為核心,依次構成四進庭院。
建福門是建福宮正門,位於南端宮牆正中,門內即第一進院落,撫辰殿居中而立。撫辰殿後即建福宮,其間以寬闊的甬道相連。撫辰殿後檐廊與建福宮前廊東西各接轉角遊廊九間,圍合成廊院。
建福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綠剪邊捲棚歇山頂,簷下施斗拱,前後檐明間各安四扇三交六椀菱花扇門,次、梢間前簷為檻窗,後檐為磚牆。室內明、次間以扇分隔,形成“一明兩暗”的格局。明間後檐金柱間亦設扇,扇前設寶座,上懸乾隆御書“不為物先”匾。所有扇均為黑漆描金,心為雙層燈籠錦櫺條,中間夾紗,裙板、絛環板均繪五彩吉祥圖案,工藝十分考究。東、西兩次間後檐分設紅漆描金炕罩和落地罩,西次間落地罩內供奉神位。房頂設軟天花,頂棚及牆壁通貼團花圖案銀花紙。建福宮內裝修色彩豐富,做工精緻,是紫禁城建築室內裝修的代表作。
由建福宮兩側遊廊穿行可至第三進庭院,院中央即惠風亭。亭之北以紅牆隔出最後一進院落,院中的靜怡軒、慧曜樓後來劃入西花園(建福宮花園)內。
建福宮初建時擬為乾隆皇帝“備慈壽萬年之後居此守制”之用,後因故未行。乾隆帝十分喜愛建福宮,時常到此遊憩,吟詠亦頗多,著名之作有《建福宮賦》、《建福宮紅梨花詩》等。後清宮定制每年嘉平朔日(臘月初一)皇帝御此宮開筆書福,以賀新禧。咸豐皇帝曾奉皇貴太妃在此進膳;孝德顯皇后、孝貞顯皇后(慈安)的神位也曾設於此宮。現建築完好。
清丁觀鵬《畫太簇始和》。圖中下方為建福宮花園,上北下南。其中最高大的建築為延春閣,其右側的樓為吉雲樓,吉雲樓左側的長條形平房建築為敬勝齋,二者之間的小房是淨房。圖中左下角青綠色假山上的方形亭子是積翠亭。吉雲樓右側的三個房頂連在一起的建築是靜怡軒,靜怡軒前邊院子的小門是存性門。存性門前面露出的藍色房頂是建福宮的惠風亭。
建福宮花園建築
-
存性門:位於建福宮惠風亭正北,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一殿一卷垂花門。"
-
靜怡軒:位於存性門內正北,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勾連搭三卷殿。"
-
慧曜樓:位於靜怡軒正北,處在花園東部最北端,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七開間硬山樓東邊耳殿一間,西邊過橋遊廊一間"。
-
延春閣:位於花園西部正中央,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重簷四角攢尖周圍廊。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周圍廊,兩層樓閣,中間設暗層,下簷五踩重昂斗拱"。
-
敬勝齋:位於花園西部的西北角,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九開間前出廊硬山脊。”敬勝齋以《畫太簇始和》為準,復原設計方案定為起脊做法"。
-
吉雲樓:位於花園北端,敬勝齋東側的淨房和慧曜樓之間,坐北朝南。復原設計方案為:“三開間歇山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出廊,七檁捲棚頂,上簷重拱交麻葉斗拱,上下簷裝修為步步緊支摘窗"。
-
碧琳館:位於花園西側,北鄰敬勝齋,南鄰妙蓮華室,坐西朝東。復原設計方案為:“三開間歇山、捲棚樓、彩畫為龍和璽,兩側耳放、斜廊為墨線方心式蘇畫。”碧琳館前面的水法為溥儀時期興建,復原設計方案恢復為乾隆時期的弓背牆。碧琳館到妙蓮華室之間的遊廊在清朝嘉慶年間改為疊落廊,復原設計方案恢復為乾隆年間的斜廊。
-
凝暉堂:位於延春閣西側、妙蓮華室南側,坐西朝東,面向延春閣。
-
妙蓮華室:位於碧琳館南側、凝暉堂北側。
-
積翠亭:位於延春閣正南側的假山上。
-
玉壺冰:位於延春閣南側假山西南,由兩座歇山樓、一座轉角遊廊樓構成。
-
遊廊:復原設計方案為:“黃琉璃瓦頂,彩畫為墨線方心式蘇畫。”
-
淨房、靜室:淨房位於敬勝齋東側、吉雲樓西側。靜室位於整個花園的東北角,慧曜樓東側。
-
值房:位於延春閣南側假山東南,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原建築保存較為完整,僅缺少部分裝修,在復原中進行了維修。
1923年11月25日,建福宮花園的靜怡軒、延春閣、敬勝齋以及建福宮花園南側的中正殿等建築均在火災中焚毀,建福宮花園連同其中收藏的珍寶悉數變為灰燼。
起火是從敬勝齋開始。太監馬來祿發現火情后首先通報了敬事房,最先趕來救火的是太監們。火災發生兩天之後的一份北京報紙披露,這些太監完全沒有救火能力,“像一群低能兒一樣戳在那裡”,僅救出少量物品,報告火情的太監馬來祿甚至昏倒。
起火時,英國使館的周嘉生(Joseph Carson)與妻子周倩雅(Tatiana Carson)正在北京飯店頂樓花園跳舞,發現天空中的火光,便立刻下樓尋找起火地。英國使館的另一位秘書嘉士居(Gascoigne)與周倩雅的妹妹艾琳芙(Irene Staheyeff)也一同前去。由於清朝宗法規定,若無皇帝恩詔,外人一律不得入宮。故起火後,內務府大臣紹英當即尋找遜帝溥儀發令。凌晨1時20分,紹英在紫禁城西部的一座宮殿找到溥儀時,大火已燃燒超過一小時。溥儀批准開放東牆的一個側門讓消防員及人群進宮。東牆的入口距建福宮花園將近1.6公里。
凌晨2時50分,消防車先後到達,這時太監們依然在大火中胡亂奔跑,從火中搶出一些物品。火勢蔓延迅速,將房屋的柱子、牆壁等吞沒。目擊者回憶稱,九米高的火柱直衝雲霄,大火過後留下了一堆廢墟。經意大利前飛行員利華(M. Riva)協助,意大利使館的消防員試圖滅火。而向美國使館的求助則無回音,艾琳芙後來在信中稱:“這些美國佬糟透了。因只有他們才有消防隊,我們分別在酒店和紫禁城撥了四通電話向他們求助,但是他們卻沒有出現。”紫禁城裡沒有自來水。消防水龍的軟管只好從井和壕溝中取水,夏天壕溝的水位很低,雖然有命令打開控制地下水的閘門,但閘門打開需要時間。水只能靠人一桶一桶地傳遞。
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Reginald Johnston)在《紫禁城的黃昏》一書中回憶:“我看見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焦木上,黯然凝視眼前的景象。幾位親王也抵達了現場。內務府的官員對滅火之事一竅不通,卻煞有介事地對著秩序井然的意大利消防員吆五喝六。” 大火直到次日早7時才熄滅,建福宮花園的全部建築僅剩下“熏黑的外殼和冒煙的瓦礫”。
溥儀在自傳中推測,此次火災發生在他剛剛著手清點建福宮花園的財產時,宮內的太監因為此前在建福宮花園盜竊了不少財物,所以縱火以毀滅證據,避免盜竊行為敗露。但《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認為“電燈房引發火災”的說法較為可信。
重華宮
重華宮,位於紫禁城內廷西路西六宮以北。重華宮院落以東是漱芳齋,以西是廚房。清朝乾隆年間,由乾西五所改建。
重華宮原來是明朝乾西五所之二所。乾隆帝弘曆當皇子時,起初居住在毓慶宮,雍正五年成婚之後移居乾西二所,雍正十一年被封為“和碩寶親王”,住地獲賜名“樂善堂”。弘曆登基後,此處作為肇祥之地升格為宮,稱“重華宮”。
“重華”一名出自《書·舜典》孔穎達疏:“此舜能繼堯,重其文德之光華”。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擬此宮名“重華”,意在歌頌乾隆帝有舜之德,繼位名正言順,可使國家獲得堯舜之治。
重華宮的建築
重華宮沿用過去乾西二所的三進院落的格局。主要建築有:
重華門
-
崇敬殿:位於重華門內,為前院正殿。崇敬殿原為乾隆帝當和碩寶親王時的居所,乾隆五年(1740年)擴建。 殿中台上設寶座,座前另配紫檀腳踏一隻,風格與寶座相同。座後為三扇屏風,兩側為宮扇、香幾、香筒等,香几上承太平有像和甪端各一對。東西暖閣供奉佛像,東暖閣懸掛著康熙皇帝書寫的'意葉心香'匾。
-
樂善堂:為崇敬殿的明間及東、西次間。崇敬殿內明間正中懸掛弘曆當和碩寶親王時親筆題寫的匾額“樂善堂”。 兩側楹聯爲乾隆帝自擬、大臣張廷玉敬書的“聖訓光昭敬誠常自勗,天倫敦敘忠孝在躬行”。
-
東暖閣:為崇敬殿的東梢間。內供佛像。東暖閣內懸掛康熙帝題的“意葉心香”匾,楹聯“蓮花貝葉因心見,忍草禪枝到處生”。
-
西暖閣:為崇敬殿的西梢間。內供佛像。西暖閣內懸掛乾隆帝題的“吉雲持地”匾,楹聯“滿字一如心得月,梵言半偈舌生蓮”。
-
重華宮:位於崇敬殿以北,為中院正殿。重華宮內明間與東次間、西次間都用紫檀雕花槅扇分隔,槅扇雕刻十分精美,為紫禁城內簷裝修的精品,東次間槅扇在光緒十七年(1891年)拆除,改成子孫萬代葫蘆落地罩。重華宮前外檐上懸掛“重華宮”陡匾。
-
重華宮西次間:西次間是乾隆帝賜群臣茶宴、賦詩聯句、休息觀戲之所。北牆靠牆陳設有紫檀雕花頂豎櫃。西牆靠牆陳設紫檀雕花平頭案,案上置紫檀透雕樓閣嵌玉人插屏,屏上方的西牆上有乾隆帝御筆的貼落。
-
重華宮東梢間(芝蘭室):東梢間是乾隆帝御臨重華宮時的休息之所。室內東側為一通炕,上面靠牆置有十二扇炕屏,屏心雕有十二月花卉圖。屏前為一炕幾,兩側是炕案,案上陳設著帽架、文玩。炕前放有香爐。炕上方的東牆上懸掛“芝蘭室”匾。炕上北側靠北牆也置有一炕幾,其上方的北牆上有乾隆帝御書的字幅一張。炕的外側靠北牆置有一紫檀長桌,桌上是茶具及文玩,長桌上方的北牆上懸掛玳瑁框象牙的《鶴鹿同春圖》掛屏。
-
葆中殿:重華宮的東配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殿內額曰“古香齋”,曾經用來收貯《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
浴德殿:重華宮的西配殿。殿內額曰“抑齋”,曾經是乾隆帝的書室。
-
井亭:重華宮所在中院內的東西兩側各有井亭1座。東井亭內有井,西井亭僅為和東井亭對稱而設。
-
翠雲館:位於重華宮以北,為後院正殿,兩側帶有耳房及東西配殿。翠雲館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黃琉璃瓦硬山頂,明間開門,其他都是檻窗。翠雲館內有黑漆描金裝修,非常精美。
-
翠雲館西梢間:西梢間北牆裝飾成上、下兩層,上層為閣樓式,下層為炕。
-
翠雲館東次間:東次間的匾曰“長春書屋”,是乾隆帝即位前的讀書處。 門的兩側朝西掛有對聯“四季風光無盡藏,百城古帙有餘香”,門上方朝西掛“養雲”匾。
-
翠雲館東梢間:東梢間內祥雲門側的黑漆描金插屏,以及靠東牆的紫檀長桌等家具陳設,均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原狀。
-
戲台,也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台,年節時常有演出。
乾隆創設重華宮茶宴
因為重華宮是乾隆舊邸,即位後的乾隆皇帝頻頻流連在自己青少年時代的宮院。為了增加重華宮的風雅,乾隆創設了稱之為茶宴的文娛活動 - 興慶宮中翰墨筵,每教令日纪韶年。
乾隆八年起,每年新正召集內廷大學士、翰林等人到重華宮賜茶宴聯句。乾隆帝通常另作律詩一、二首,命人刻匾懸掛在崇敬殿內簷,到乾隆六十年時已經掛滿了崇敬殿四周。
重華宮茶宴與其他節宴不同。宴席上只提供茶果,參宴者要即席聯詩。由懋勤殿太監為每位與參宴者出具筆墨紙硯,諸臣叩頭列坐後,皇帝拿出他的御詩,臣工邊品味茶果,邊醞釀詩句。宴後,皇帝賜大臣三清茶,或古玩飾品,或歷代名人書畫。詩宴結束後,大臣們可以在漱芳齋看戲。
茶宴上的茶名為"三清茶"是將松實、梅花、佛手三樣清雅的材料,用雪化的水烹制而成。乾隆每當雪後,都要采集積雪,然後烹制三清茶。乾隆還特地為這三清茶賦詩一首:
松仁彿手與梅英
沃雪烹茶集近臣
傳出柏梁詩句好
詩腸先為滌三清
乾隆駕崩後,嘉慶帝將重華宮茶宴聯句作為祖宗家法,在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舉辦。道光年間仍然時有舉辦,到咸豐以後才終止。
晉太妃在芝蘭室制藥
宣統年間,同治皇帝的遺孀晉太妃居住在重華宮的芝蘭室。晉太妃姓西林覺羅,是小朝廷四位太妃之一。
晚年的晉太妃和宮中其他老太妃一樣,大部分時間用在念佛上。念佛外,她還略通中醫,喜歡自制藥丸。配制的藥丸都要先在在薩薩像前,誦經數日,然後將藥丸施捨给人,皇室舊臣向她索藥,她都樂於饋送。她擅長配制的藥是一種專治跌打損傷的"金丹",一種是專治婦科疾病的"觀音丹"。
晉太妃和瑜太妃是最後離開紫禁城的遜清皇室人員。離開後,她們住到東城的麒麟胡同,數年後先後病故,葬於清東陵。
漱芳齋
漱芳齋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之精華。位於紫禁城內重華宮東側,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清乾隆帝即位後,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目前,漱芳齋建築及內裝修均完好,為故宮博物院貴賓接待處,用於國家領導及外國首腦參觀故宮時休息,為遊人不得進入的非開放區。
漱芳齋的建築
漱芳齋為工字形殿,有前後兩座廳堂,中間有穿堂相連。其中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遊廊相連。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明間安風門,餘皆為檻窗。
-
室內明間與次間以落地花罩分隔,以楠木製作,十分精細,東次室額曰“靜憩軒”,為乾隆七年御題,是弘曆少時讀書之地。
-
殿前東西配殿各三間,東配殿明間前後皆開門,東出即禦花園。院落南房北面接戲台一座,與漱芳齋前殿相對。
-
戲台為亭式建築,面闊、進深各三間,檯面90㎡左右,黃琉璃瓦重簷四角攢尖頂,風格高雅,匾名“昇平葉慶”。
-
戲台上有樓,天花板上設天井,可以放井架轆轤等機械設備,供演神仙劇使用,台板下有一口大井。為皇宮內僅次於暢音閣大戲台的一所戲台,也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台,年節時常有演出。
漱芳齋宴會
漱芳齋是作為乾隆皇帝休息和舉行宴會、觀戲的地方。
後殿名“金昭玉粹”,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簷明間接穿堂與前殿相連,餘皆為檻窗。另有西耳房一間,西配房三間。殿內西梢間修小戲台一座,面東,為竹木結構,樣式小巧,呈方形亭子式,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專為皇帝和太后吃飯時演出十五分鐘的小戲而設的,方亭上懸掛著乾隆皇帝書寫的“風雅存”匾額,前簷左右柱上各懸古琴形木製楹聯曰“自喜軒窗無俗韻,聊將山水寄清音”。台後開小門與西耳房相通。殿之東室額曰“高雲情”,與小戲台相對,為侍宴觀戲之處。
乾隆年間,皇帝每歲新正先至西苑闡福寺拈香,而後到漱芳齋開筆書寫福字賜予大臣,以示祝福;逢萬壽節、聖壽節、中元節、除夕等大節和吉日,又常侍奉皇太后在後殿進膳、看戲,並賜宴於王公大臣,以示慶賀。還有,茶宴是清朝皇帝固定在重華宮、漱芳齋舉行的宴會,宴上皇帝和大臣都要圍繞一個主題作詩聯句,從皇帝開始,一人一句詩,聯起來就是一部完整詩篇。
道光、咸豐、同治等朝依舊奉皇太后或皇貴太妃等人在此用膳。宣統皇帝遜位後,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齋芝蘭室,遇太妃誕辰日,仍於此處傳戲,直至溥儀被迫“即日出宮”。
漱芳齋演戲
清末小朝廷時期,京劇大師梅蘭芳曾應邀入宮,在漱芳齋演戲。 1922年溥儀結婚時,在此連演了三天戲,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岩、馬連良、李萬春等名角都被請上了戲台,例如梅蘭芳演出的是《遊園驚夢》、《霸王別姬》。
外面的戲班入宮演戲一般都不帶行頭道具,只帶化妝彩匣,因為這些物品宮裡都有,而且比外面的質量、繡工和样式都高出一等。宮裡唯一沒有的是《霸王別姬》的劇裝,由梅蘭芳等演員自帶。漱芳齋內最後一次演出是在民國二十年夏,當時某學術團體招待外賓,借用戲台,請名旦尚小雲等演出了一台《遊園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