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展品

寧壽宮石鼓館展品

石鼓為一組花崗岩刻石,因其形狀若鼓而得名。中國刻石文字的開始,遠在甲骨文和金文之後。石鼓文則是我國已知石刻文字中最早的,據唐蘭先生考證,石鼓文的刻鑿時代為戰國秦獻公十一年。

石鼓在中國歷史考古上、文學史上、文字發展史上、書法藝術史上都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從唐代被發現以後,就受到當時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的推崇,唐詩人杜甫、古文大家韓愈、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等都曾專為它寫過頌歌。在金石學裡面,從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起,都把它看作為刻石中最重要的遺物。

2004年,故宮博物院重開石鼓館。此前十餘年前,故宮博物院曾開設過石鼓館,後來關閉。在這十餘年中,故宮博物院不斷收到各界呼籲,要求重開石鼓館。此次重開的石鼓館位於皇極殿東廡,館中收藏著石鼓十尊(乍原、而師、馬薦、吾水、吳人、吾車、千翳、田車、鑾車、蘦雨)以及元代石鼓文音訓碑一座。

十尊石鼓是唐朝初年在如今的陝西省寶雞市附近出土。據唐蘭考證,石鼓的刻鑿時代是戰國時期秦國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五代戰亂之時,石鼓流散在民間,宋朝終於再度收齊。宋徽宗尤喜石鼓,於1108年將其遷至汴京國學。後來由於宋金發生戰爭,又遷石鼓於汴京,金兵入汴京後見到石鼓,認為是“奇物”,便將其運至金中都(今北京)。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的主持下,將石鼓遷至江南,抗日戰爭勝利後運回北平(今北京),1956年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清朝乾隆五十五年,清高宗為保護原鼓,命人仿刻了十鼓,仿鼓現藏北京國子監,其形狀及刻字的部位與原鼓有許多差別 。
 

故宮博物院的石鼓展覽,除十尊石鼓外,還特選西周至秦代具有代表性的秦銘刻資料,按時代循序陳列,以期觀眾對石鼓文的遞嬗之蹟有概括性的認識。

新石鼓館的陳列據此定為“秦國石鼓專題陳列”。十尊石鼓在館內依照順序排列,還有介紹石鼓發現過程的文字及圖片展板。陳列中對石鼓的具體年代及石鼓文的釋排文主要依據唐蘭的意見,並且匯合了學術界其他研究成果。
 

2015年,位於皇極殿東廡的石鼓館關閉。 2017年4月,石鼓館在寧壽宮重新開放。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