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寧壽正殿後宮
寧壽宮的正南門原為寧壽門,乾隆年間,又在寧壽門之南,建了這座皇極門。皇極門內是寧壽門。
皇極門
為寧壽宮區的正門,建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皇極門前有一東西長、南北窄的小廣場,小廣場西側為錫慶門,東側為斂禧門,正南則是皇極門前的琉璃影壁-九龍壁。
皇極門坐北朝南,是三座隨牆琉璃門,處於漢白玉須彌座上。三座門洞均採用券頂,上覆門樓,黃琉璃瓦單簷廡殿頂,五踩單翹單昂斗拱,枋、椽、斗拱等等構件都是琉璃燒製。正中的門樓略高,稱為“正樓”,兩側的門樓稍低,稱為“次樓”。正樓與次樓之間的夾空處,使用規格略小的琉璃仿木構件建成略低於次樓的門樓,稱為“夾樓”,黃琉璃瓦懸山頂,三踩單昂斗拱。兩個次樓的外側也鑲砌了兩座小型門樓,稱為“邊樓”,琉璃瓦頂內側是懸山式,外側是廡殿式。每座門樓兩側都有黃琉璃垂蓮柱,並且向內挑出了卷草紋斗拱雀替,所以皇極門在中國古建築學中稱為“三間七樓垂花門式牌樓門”
寧壽門
位於皇極門正北,為寧壽宮區的第二道宮門。
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創建寧壽宮,興建此門,稱“寧壽門”。乾隆三十六年至乾隆四十一年改建寧壽宮時,將門製依照乾清門之製改建,門名仍沿襲舊稱“寧壽門”。
寧壽門建在漢白玉台基上,中間設丹陛,三出階,左右各設有鎏金銅獅一隻。門內設高台甬路連接皇極殿,四周飾有欄板。寧壽門早期建築的彩畫為金龍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六十壽辰時,改為枋心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時,將彩畫恢復成乾隆時期的風貌。
昌澤門、凝祺門
-
皇極殿前的東廡房中間開門,稱凝祺門
-
皇極殿前的西廡房中間開門,稱昌澤門
整個寧壽宮區外圍有院牆,將前殿后寢連同寧壽宮花園、慶壽堂等所有建築全部包圍在內,形成一個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大院落。從皇極門到寧壽宮的院落和上述最外面的院牆之間,東、西兩側均有空間,其中建有許多群房。
履順門、蹈和門、保泰門
-
履順門即位於最外面的院牆上,開在西側院牆中間,坐東朝西,門內正對昌澤門。
-
蹈和門也在最外面的西側院牆上,位於履順門以北,坐東朝西。門外稍向南即東六宮的蒼震門。
-
保泰門:在最外面的東側院牆上,位於寧壽宮後、養性門前的橫街東端,出門即南十三排北側。
皇極殿
皇極殿為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初名寧壽宮。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一年改建寧壽宮一區建築時,將寧壽宮改稱為皇極殿,作為乾隆皇帝當太上皇后居住和臨朝受賀之所。
皇極殿位於寧壽宮區中軸線前部,主建築寧壽宮建於單層石台基之上,與皇極殿相接。殿坐北朝南,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取帝尊九五之製。黃琉璃瓦重簷廡殿頂,前簷出廊,枋下渾金雕龍雀替。明間,左、右次間設殿門,餘各次間下砌檻牆。後檐明、次間闢為殿後門,可達寧壽宮,餘各間砌牆。殿中四根瀝粉貼金蟠龍柱,頂置八角渾金蟠龍藻井,下設寶座,品級僅次於太和殿。殿內左置銅壺滴漏,右置大自鳴鐘,製作考究。皇極殿與乾清宮是頗為相似。
殿建於青白石須彌座上,前出月台。御路與甬道相接,直貫寧壽門,四周通飾漢白玉石欄板。月台左右及甬道兩側各設台階。殿兩側為垂花門、看牆,分別與東、西廡房相接,將院落隔為前後兩進。廡中開門,東為凝祺門,西為昌澤門。
皇極殿內殿
皇極殿明間內設寶座,原來的寶座已於1960年代至1970年代間調撥至瀋陽故宮大政殿,如今皇極殿內的寶座是重新製作的。
寶座後面屏風上方朝南懸掛“仁德大隆”匾(慈禧太后題),兩側對聯爲“日之升月之恆,八表同登仁壽域;天所覆地所載,萬年常鞏海山圖”,屏風背面上方朝北懸掛“永綏多佑”匾(慈禧太后題),兩側掛有一副對聯。
-
皇極殿明間南側內簷朝北懸掛“隆萬化”匾(光緒帝題)。
-
皇極殿東一間北側內簷懸掛“聖膺嘉佑”匾(慈禧太后題),西一間北側內簷懸掛“億齡祉福”匾(慈禧太后題),南側內簷懸掛“仁涵芝草”匾(慈禧太后題)。
-
皇極殿東二間北側靠南的內簷懸掛“九如凝釐”匾(光緒帝題),兩側對聯爲“合萬國以承歡,萬葉仙蓂周大甲;衍九疇而錫福,九州賦貢暢由庚”。
-
皇極殿西二間北側靠南的內簷懸掛“璚琯添籌”匾(光緒帝題,上鈐“光緒之寶”印),兩側對聯爲“慶六豒之延洪,丹冊揚華崇盛典;侔二儀以悠久,彤闈介福頌長年”。
-
皇極殿東壁開門,門上設毘廬帽,毘廬帽上方的東壁上懸掛“椒風嘉祥”匾(光緒帝題)。
-
皇極殿西壁同樣開門,形制與東壁上的門相似,毘廬帽上方的西壁上懸掛“永受嘉福”匾。
皇極殿展館
皇極殿與珍寶館毗鄰。珍寶館位於外東路的寧壽全宮區域,是故宮博物院最重要的專館陳列之一,皇極殿曾作為書畫館和珍寶館展室,對公眾開放。自2004年改陳以來,皇極殿未作為珍寶館的展室,而是規劃為原狀陳列展示區域一直未對外開放。
乾隆六十年,乾隆已是一個八十五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祖父在位六十一年的紀錄,他決定將皇位禪讓給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元年正月初一,弘曆退位,作為太上皇。
乾隆在寧壽宮皇極殿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此時,乾隆已是八十六歲的老人,六十歲的老人與他已有二十歲的年齡差距,因此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由六十歲改為七十歲以上。
列名參席者3,056人,列名邀賞者尚5,000人,“其儀率多由舊,而盛事實視前有加” 。即席賦詩三千餘首。當時的席位安排如下:內外王公、貝勒貝子、台吉、一二品大臣席在殿內,朝鮮、回部、西藏、暹羅、安南、廓爾喀等地區來客在殿廊下,三品大臣官員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有職官員在丹墀左右,其餘拜唐阿、護軍、馬甲、兵民、匠藝等均在寧壽門外。皇子、皇孫、皇曾孫、元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敬酒,侍衛等給眾叟依次行酒,並承旨分賜食物。另加恩著賞百歲老人熊國沛、邱成龍等六品頂戴,其餘九十歲以上者受七品頂戴 。乾隆帝雖然有些老態龍鍾,但在酒宴上仍豪邁不減當年。
宴會開始,中和韶樂奏響,在嘉慶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極殿寶座。嘉慶帝親率領3,056名銀鬚白髮的耄耆老人山呼萬歲,為太上皇祝壽。面對著天下耆老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心滿意得。他從小就在宮內學習、走動,祖父康熙皇帝的雄才大略與所作所為為他樹立了不朽的榜樣。他繼位後,繼續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方略,文治武功都有建樹。他一生著文吟詩,以天下文人領袖自居,推行文治教化。他獲得十次重要戰爭勝利的“十全武功”,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到了他的統治後期,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繁盛,國勢強盛,為此,他晚年以“十全老人”自稱。而他一生的輝煌,在今天達到了頂點!
在宴會的過程中,從內心生髮出來的喜悅使平時嚴厲的太上皇充滿了溫情,他召請王公一品大臣與宴會中九十歲以上的老叟,到御座前,親自賜給他們御酒。他又命自己的皇子、皇孫、皇曾孫、皇玄孫等,給殿內王公大臣行酒;皇宮侍衛負責給殿外的與宴者行酒。當時一百零六歲老人熊國沛和一百歲老人邱成龍也參加了這一次千叟宴,乾隆稱他們為“百歲壽民”、“昇平人瑞”,賞六品頂戴,九十歲以上老人梁廷裕等賞給七品頂戴,以示太上皇養老敬老之意。
飲饌觀劇結束後,與宴人員即席賦詩,這是中國古來君臣宴會上的傳統,在清代達到極致。這一次宴會後結集的詩作共有3,497首。
這次千叟宴的結束後,乾隆帝以太上皇身份繼續掌控朝政三年,直到他駕崩。但從象徵意義上,這次宴會意味著乾隆時代宣告結束,中國歷史上的“康乾盛世”也在千叟宴的一片喧鬧中畫上了一個句號。 這一次宴會成了歷史上千叟宴的絕唱。
寧壽宮
寧壽宮位於皇極殿後面。建在單層石台基上,台基和皇極殿相連接,四周用黃綠琉璃磚圍砌而成透風燈籠矮牆。
寧壽宮內外檐的裝修以及室內間隔和陳設均仿照坤寧宮。室內吊頂鏃花蝙蝠圓壽字天花。迎門一間的後檐設有一小室,小室內有煮肉鍋灶。西側三間敞通,內有木榻大炕,設有薩滿教神位以及跳神使用的法器,是祭祀之所。東側兩間相連成為臥室,後檐設有仙樓,東山牆闢有門,可以通往廡房。寧壽宮兩側設有廡房以及南轉角,和東、西兩廡相連接,兩廡各有九間,均在從南數第三、第六間開門。寧壽宮後面左右各設有一座磚砌的方形煙囪,煙囪上面安有銅頂,是寧壽宮灶房以及室內煙道使用的煙囪。
寧壽宮原來採用龍鳳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一度住在寧壽宮,便將外檐圍廊改繪為蘇式彩畫,1979年重修後,恢復了乾隆時期的風貌。寧壽宮曾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2017年開放為故宮博物院珍寶館、石鼓館。
改建後的寧壽宮成為紫禁城內除坤寧宮以外的另一處體現滿族風俗的重要建築。
孝惠太后頤養天年
孝惠章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貝勒綽爾濟之女,是順治帝第二任皇后,也與孝莊太后同族。順治帝死,康熙帝立,她被尊為皇太后,後諡孝惠章太后,居慈仁宮,後為寧壽宮。。她一生最愜意的時光,就是入主寧壽宮後的歲月,頤養天年。
孝惠太后與康熙皇帝,母慈子孝,特別是孝,感動當世,傳頌至今 -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
康熙四十九年皇太后七十大壽,康熙帝為太后舉行了隆重慶典。滿洲傳統舞蹈「蟒式舞」,是在隆重歡慶盛大宴會時禮儀最高的舞蹈,一向是大臣向皇帝表演的。為慶祝皇太后七十大壽,康熙帝到皇太后近前跳起蟒式舞,並舉爵進酒,祝她萬壽無疆。孝惠章太后,優遊生活,享盡孝養,五十餘年,可謂足矣!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三,七十七歲的太后病重。這年,康熙帝六十四歲,也患重病,七十餘日,頭暈目眩,腳面浮腫,不能走動。他聞知太后病重,便用布纏足,乘坐軟轎,每日到寧壽宮,扶掖行進,探視太后。太后處於昏迷狀態,康熙帝跪下,捧著太后的手說:「母后,臣在此!」太后極力睜眼,迷糊相視,執康熙帝手,已不能說話。為了照看太后,康熙帝雖然重病,仍在寧壽宮西邊的蒼震門內,搭設帷幄,暫時居住。
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六日,皇太后崩,康熙帝號慟盡禮,割辮服孝,奠酒慟哭。一位六十四歲的老人,位居皇帝,身患重病,時值寒冬,露天地上,搭建帳篷,為母守孝,二十七天,悲慟哭奠,自始至終,盡禮盡哀,大孝至極,無以復加!
乾隆皇帝始終未有入住寧壽宮
乾隆在做了太上皇以後,確實有入住寧壽宮的想法。但是他感覺自己八十五歲退位為太上皇後,仍然精神康健,對理政毫無倦意,所以乾隆帝計劃,等到他接近百歲壽慶的時候,再完全從政務中脫身出來,過那悠閒的生活。
結果,讓乾隆皇帝沒有想到的是,他活到八十九歲就「駕鶴西去」了,沒能實現在寧壽宮過優遊歲月的計劃。
慈禧太后晚年入住寧壽宮
寧壽宮自乾隆以後一百年間,一直無人入主。因為這座宮殿是專為太上皇準備的。乾隆在諭旨中說:「若為大清億萬斯年,我子孫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圖日久,壽屆期頤,則寧壽宮仍作太上皇之居。」乾隆為將來的寧壽宮主人設了非常高的門檻,其後的百年間,沒有哪位皇帝能夠獲得這種資格。
到了光緒十五年,光緒皇帝親政,慈禧太后本應移居慈寧宮養老,但是這位太后應為她有足夠資格,所以住進寧壽宮。慈禧晚年在寧壽宮內的住所是樂壽堂,太監大總管李蓮英住在皇極殿西廡,二總管崔玉貴住在東廡。
早在同治年間和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就經常在寧壽宮為自己慶壽和聽戲。移居寧壽宮之後,慈禧太后為慶祝自己的六十大壽,撥銀六十萬兩專門修飾寧壽宮。
明清兩朝的制度規定,太后死後的梓宮應停放在慈寧宮,並在該宮舉行喪禮。但是慈禧太后臨终遺命要在皇極殿治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