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寧壽宮後寢
寧壽宮後寢部分前面為一橫街,街北為後寢部分。
後寢部分大致可以分為三路:
-
中路為養性門、養性殿、樂壽堂、頤和軒;
-
西路為寧壽宮花園;
-
東路為暢音閣、慶壽堂、景福宮、佛日樓、梵華樓。
養性殿
寧壽宮後面的是養性門。進入養性門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宮區,為寧壽宮后寢的正門。
養性殿位於養性門內。為寧壽宮后寢主體建築之一。清朝乾隆三十七年仿內廷養心殿興建。乾隆皇帝建造此殿,目的是想結束了養心殿六十年的帝王生活後,在一座同樣的宮殿內繼續過相近的生活, "以為倦勤後寢興之所",只是為比做皇帝更悠閒。建築規格上的等同也意味著均衡、兩宮主人地位上的對等。
養性齋為兩層樓閣式,原為七間,座西面東。此殿進深四間,室內分隔為數間小室,廻環曲折。明間前後開有門,中央設有寶座,屋頂有八角渾金蟠龍藻井,片金升降龍天花。上正中懸康熙帝御筆匾:“飛龍在天”。樓下正中懸匾“居敬存誠”,北樓下東向匾曰:“悅心頤神”。
-
東暖閣分成前後兩組空間,前稱“明窗”,後稱“隨安室”,隨安室東懸掛“儼若思”匾額,均為乾隆帝御筆。
-
西暖閣被分隔成數間小室,北室是佛堂,建有仙樓兩層,仙樓內有佛塔、佛像;南室稱為“長春書屋”。
-
盡間仿照養心殿三希堂之製,闢成“墨雲室”,此因畢沅進古墨而得名。
-
西山牆外的耳房仿照養心殿的梅塢而興建,與養性殿相通,名為“香雪堂”。香雪堂內用白石依牆砌成山景,南面開有窗戶,北、西、東三面彩繪有壁畫,西山牆闢出小窗,可窺見寧壽宮花園的一角。
養性殿作為太上皇寢宮,原來採用和璽彩畫,養性殿在光緒十七年重修之後,除了墨雲室仍然是和璽彩畫以外,其他地方均改為蘇式彩畫。
慈禧太后在養性殿進膳
慈禧太后在寧壽宮居住的近二十年時間裡,養性殿是她經常"臨御"的地方。慈禧太后的寢宮在樂壽堂時,曾經在養性殿東暖閣進早膳、晚膳。
慈禧每天兩次進膳,早膳開在上午十點前,晚膳開在下午五點。慈禧飲食之奢侈,花樣之繁多,是晚清宮廷中最大的一項消費內容。慈禧的膳食分為五局:葷局、素局、點心局、飯局、百和局。進膳時,慈禧每道菜最多吃三舀兒,目的一是不讓人知道她喜好哪道菜,以防別人猜中她的心思;二是防范菜中有毒害她的成分。
樂壽堂
樂壽堂的名稱借用的是用宋高宗的自號,因宋高宗禪位孝宗以後,自號樂壽老人,所以乾隆也用樂壽二字命名他歸政後的寢宮。
樂壽堂仿長春園淳化軒規制,其南北庭院東西廊壁嵌敬勝齋帖石刻。乾隆皇帝以此為退位後的寢宮,御題“座右圖書娛畫景”聯句,故此堂亦稱寧壽宮讀書堂。
樂壽堂仙樓為乾隆時期建築裝修的代表作之一。天花為木雕,與整個室內裝修相襯托,雍容華貴。樂壽堂後門陳設著一座巨大的玉雕。此玉采自和闐,貢進朝廷後,乾隆皇帝命工匠依照 [大禹治水圖] 雕刻。乾隆五十二年,大禹治水圖玉山琢成後,一直陳設在北部大廳。
“樂壽堂”匾懸於室內北部大廳北簷。樂壽堂前廳仙樓二層正面朝南懸掛“與和氣遊”匾,兩側對聯爲“座右圖書娛畫景,庭前松竹藹春風”。
樂壽堂是計畫用作乾隆歸政後的寢宮。為此,乾隆皇帝在寢宮內題寫了聯語,東間是 "亭台總是長生鏡,鶴鹿皆成不老仙。" 西聯閣聯曰: "智者樂兼仁者壽,月真慶值雪真祥。" 樂壽堂上高懸 "與和氣游" 之匾。
慈禧太后寢居樂壽堂
樂壽堂西聯閣是慈禧太后的寢室。
西暖閣的雕花落地罩後,是慈禧的寢床,天上懸掛黃綢幔,幔上裝飾著萬壽吉祥字和蝙蝠圖案。暖閣南面臨窗處是慈禧梳洗的地方。
侍候慈禧起居的人員有六百餘人: 寧壽宮太監、下房宮女、乳媽、太醫、蘇拉、廚役、茶役和侍奉筆墨書畫的如意館人員。
慈禧也常在樂壽堂召見王公和軍機大臣,也曾召見遛各國公使。
頤和軒
頤和軒為紫禁城東北隅寧壽宮後區中路建築之一,南有樂壽堂,北為景祺閣,軒與閣之間有穿廊相連,形成工字殿。頤和軒建於乾隆三十七年,嘉慶七年、光緒十七年兩次重修。
頤和軒面闊7間,進深1間,單簷歇山式頂,覆黃琉璃瓦。前簷出抱廈五間,後簷出抱廈三間。除前簷抱廈外,餘各間均出廊。前簷抱廈明間、東西次間開敞,形成較深遠的前出廊,東西稍間裝板墻,南面為檻墻、支摘窗。軒明間為五抹頭槅扇門,次間為檻窗,上為步步錦支窗,下為方玻璃屜窗。稍間為步步錦支摘窗。後簷抱廈次間、山面軒稍間、盡間均為檻窗。明間有穿廊三間,北接景祺閣,穿廊明間東西向開門,可通軒北東西兩小院。軒東西山面廊南北封裝,設有小門,西廊外建有如亭及圍廊,形成小院。
頤和軒前月臺左側設有日晷,月臺接甬路與樂壽堂相通,甬路兩側各設琉璃花池。軒兩側有遊廊連接樂壽堂,廊壁鑲嵌敬勝齋帖石刻。
頤和軒內匾額是乾隆題寫的 "太和充滿" 四字。楹柱上的對聯是: "景欣孚甲含肜際,春在人情物性間。"
頤和軒西院有一座如亭,亭中對聯曰: "境是天然嬴繪畫,趣含理要入精微。"
景祺閣
景祺閣位於內廷外東路、寧壽宮中路北端。清乾隆三十六年建,嘉慶七年和光緒十七年加以修繕。
景祺閣為二層樓閣式建築,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底層四面出廊,前簷明間開門,接穿廊直抵頤和軒後檐,次間開檻窗,上為方格玻璃窗,下為玻璃屜方窗。室內西次間設小戲台,西梢間山牆闢小門與閣後小院相通;東次間內以槅扇分成小室數間,東梢間有樓梯通二層。一、二層之間設平座,尋杖欄杆施於二層擎檐柱間。
二層前簷明間開步步錦槅扇門,裙板飾夔龍紋;次間、梢間均為步步錦支摘檻窗。東面明間開門,餘皆為步步錦支摘檻窗。簷下原為金龍和璽彩畫,光緒十七年修繕時為迎合慈禧太后之喜好改為蘇式彩畫,現已恢復為乾隆時期原貌。
景祺閣前西側小院內有迴廊與乾隆花園符望閣相通,東側有敞廳三間,與景福宮相鄰。緊貼景祺閣東側有假山一座,山頂原有翠環亭,後於道光年間拆除。山頂平台與景祺閣二層之間飛架漢白玉小石橋一座,山下有洞名曰“雲竇”。
珍妃與景祺閣
景祺閣後小院內有房屋遺址,清末光緒皇帝之珍妃曾幽禁於此,
小院西牆外即為珍妃井。
1900年7月19日下午,八國聯軍入京,宮中倉惶萬狀,正準備離宮出逃的慈禧太后出樂壽堂,繞過頤和軒右邊長廊,令太監唐冠卿:“守住頤和軒廊上,有人瞅,使槍打。”李蓮英的干兒子崔玉貴扶著她到了頤和軒後院,命崔玉貴將珍妃從景祺閣放出,珍妃穿著淡藍色旗袍,頭上戴著旗頭板,跟著崔玉貴來到慈禧面前請安,祝“老佛爺吉祥”。太后說:“還成什麼吉祥啊?義和拳搗亂,洋人進京了,你年輕又俊,留下來怕要丟人現眼,你說怎麼辦吧?”想了想大聲道:“咱們娘們跳井吧。” 珍妃才二十五歲,哪肯去死,大聲說不服,太后說:“不死?等著遭洋人毒手麼?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猶自哀懇求饒,太后叫:“玉桂” 崔玉貴說:“請主兒遵旨吧。”珍妃說:“你也逼迫我呀?”崔說:“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珍妃大怒,斥責道:“你不配!”太后大叫道;“費甚麼話!把她扔下去吧!”崔玉桂和珍妃掙扭在一起,珍妃邊罵邊掙,哪是對手,被崔頭朝下,投進澆花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