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太后宮區
壽安宮區
壽安宮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壽康宮以北,英華殿以南,現為故宮博物 院圖書館所在地。
壽安宮的歷史
此宮始建於明朝,初名“咸熙宮”,明朝嘉靖四年改稱咸安宮。清朝初年沿用明製,仍稱咸安宮。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加以改建。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廢太子允礽,將其禁錮於咸安宮。允礽復立後,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初一日,康熙帝再度下旨廢太子允礽,仍禁錮於咸安宮,直到允礽於雍正二年十二月在此病逝。
雍正六年奉旨:“咸安宮見在空閒,著設立官學。”此即咸安宮官學,是清朝內務府在宮內為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秀學生開設的官學。雍正七年,咸安宮內修理讀書房三所。乾隆十六年,乾隆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辰,將咸安宮改建為壽安宮,供太后慶壽之用,此後成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
咸安宮官學於是便移到武英殿西側,西華門內、武英殿以西的尚衣監。同年,乾隆帝為慶賀皇太后六十壽辰,將該宮修葺後改稱“壽安宮”,此後成為皇太后、妃等居住之所。
清朝乾隆年間,孝聖憲皇太后六十歲及七十歲聖壽節,乾隆帝均親自率皇后、皇子、皇孫等人來該殿跪問起居,進茶侍膳,在堂前跳“喜起舞”賀壽,並且在宮中設宴,王公、大臣、王妃、公主分坐東、西兩側的延樓內,陪同賞戲。乾隆二十五年,為了皇太后七十聖壽慶典,在壽安宮院中加建一座三層大戲台。乾隆四十一年,暢音閣戲台建成。翌年,皇太后逝世,壽安宮戲台漸漸荒廢。嘉慶四年奏准,拆除壽安宮戲台,在扮戲樓的位置改建春禧殿後卷殿,用來收貯南府昇平署的行頭、切末。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壽安宮被闢為故宮博物院圖書館,沿用至今。
壽安宮的建築
壽安宮既是主殿的殿名,又是該組建築群的總稱。壽安宮建築群坐北朝南,前後分三進院落,東、西各有跨院。
-
壽安門:為壽安宮正門,是隨牆琉璃門三座,中間的門內設有四扇木屏門照壁一座,上覆黃琉璃瓦頂。
-
春禧殿:為第一進院正殿。舊建築被毀時間不詳,現有建築為1989年重建。春禧殿左右闢有穿堂門,通往第二進院。東、西配殿位於春禧殿前左右兩側。
-
壽安宮:為第二進院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退進一間,設有步步錦槅扇門四扇,次間、梢間都設有檻窗。後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都設有檻窗。壽安宮兩側的山牆各出轉角延樓,環抱相屬,向南與春禧殿後卷殿兩山相連。
-
福宜齋、萱壽堂:壽安宮後面為第三進院,院中疊石為假山,假山的東西兩側各有三開間小殿,其中東側小殿稱“福宜齋”,西側小殿稱“萱壽堂”。
壽安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甬道。甬道東端為開口,通向雨花閣的春華門前。甬道西端為“長庚門”,坐東朝西,從甬道走出長庚門,便是橫跨在南北流向的內金水河上的長庚橋。
英華殿
英華殿,位於紫禁城內廷外西路西北,是明朝、清朝皇太后、太妃、太嬪禮佛之地。
英華殿始建於明朝,初名「隆禧殿」,明朝隆慶元年更名「英華殿」。清朝乾隆三十六年重修。
明朝時,每年萬壽節、元旦在英華殿舉辦佛事,事畢之日有人扮成韋馱,抱杵向北而立,其他僧眾奏各種樂器,贊唱佛經,並且在當晚設五方佛會。每年夏曆四月初八「浴佛日」,在英華殿供糕點「大不落夾」二百對,「小不落夾」三百對,供畢分賜百官。明朝慈聖皇太后薨,萬曆帝上尊號「九蓮菩薩」,奉御容於英華殿內。清朝皇太后、皇后均以英華殿為禮佛之所。每逢祀神日,在案下設小桌,供奉「完立媽媽」(滿族薩滿教神之一)。平時每月供奉乳餅、水果,設太監專司香燭、掃灑、坐更等等事宜。咸豐二年,咸豐帝親詣英華殿拈香禮拜。
2011年3月中旬,故宮博物院行政服務中心配合英華殿區域的維修工程,對堆滿纖維板、玻璃板等雜物的庫房進行清理,發現有裝着絲織品的大箱子。行政服務中心隨即通知故宮博物院宮廷部,請織繡組前往鑑定。織繡組辨認發現這是清代「紅色灑金方孔紗」,用途有待考察,其面幅較大,屬於珍稀的絲織品種。
-
山門:南院中部辟有山門,山門後面為一個較寬敞的庭院。山門前有一廣場,廣場東西兩端開門,西門通往英華殿西跨院,東門通往英華殿院落東側的西筒子路。
-
碑亭:英華門、英華殿之間的甬路正中有一座碑亭。碑亭內的石碑上刻有乾隆帝御製英華殿菩提樹歌、菩提樹詩。
-
英華殿:英華殿內設有七座佛龕,供奉西番佛像。英華殿前有月台,月台上陳設香爐1座。台前有高台甬路和英華門連接。甬路兩側各種植1株菩提樹,是明朝萬曆帝的生母慈聖皇太后親手種植。
-
東、西跨院:英華殿院落的東、西兩側原來各有一座跨院。東跨院及內諸旗房在清朝乾隆八年被拆除,改建為西筒子路北段。西跨院存留至今。
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紫禁城西北隅,依紫禁城西城牆而建。清朝雍正四年興建,咸豐七年進行修葺。
城隍廟建成以後,每年萬壽節及季秋遣內務府總管在城隍廟致祭,三月、九月、十二月各供玉堂春富貴花一對,朔日、望日供奉素菜。道光年間,每年八月萬壽節時,由大光明殿道士在城隍廟舉辦道場、誦經三日,道光二十五年之後停止舉辦。 《欽定大清會典》載,「祀紫禁城城隍,由內務府慶豐司牧所供餼羊。」
由於城隍廟建在紫禁城的入水口處,所以此處的城隍兼有龍王和鎮水觀音的功能,每逢天旱無雨,皇帝便派大臣來此燒香拜神求雨。城隍廟內每個供桌上都擺放有乾隆帝奉獻的祭器、供品,海燈、瓷器、錫制燈盤、銀質蠟竿等物品上多有「乾隆」字樣。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祭神求雨之後,仍然大旱不雨,乾隆帝乃親自撰寫了一篇祭文,擺放在城隍廟內。
1966年7月,文物出版社珂羅版車間的一些工人,向故宮博物院領導請示:『一定要把這些大王小鬼同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徹底搗毀,連根拔掉。 』不能保留這些宣揚封建迷信的牛鬼蛇神的統治地位,徹底剷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製造毒害人民的封建迷信工具。故宮博物院領導接到請示之後,鑑於當時嚴峻的政治形勢,遂表示將城隍廟舊址內的城隍泥塑神像十一個,泥塑馬一對毀掉。
後來,印刷廠因被確定為火災隱患,被指令遷走,城隍廟由《紫禁城》雜誌社進駐,劉北汜、朱家溍進駐城隍廟辦公,故宮博物院工會則進駐祀馬神所辦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