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寧壽宮花園
寧壽宮花園,又稱“乾隆花園”,位於寧壽宮后區西路。寧壽花園的南門是衍祺門,在養性門的西側。
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到乾隆四十一年改建寧壽宮時,在寧壽宮后區西部的東西寬約40米、南北長160米的窄長區域內建成了一座花園,備乾隆帝歸政後遊賞,故又名“乾隆花園”。
寧壽宮花園自南到北分成四進院落:
-
第一進院:主體建築是古華軒,古華軒前有一株古楸樹,古華軒因此樹而得名。軒東的假山上有承露台,軒西有帶有流杯渠的禊賞亭,亭北山上有旭輝庭。古華軒南側有假山,假山中有曲徑。古華軒東南角有曲廊、矩亭、抑齋圍繞而成的小院,院內東南砌有假山,山上的小亭為“擷芳亭”。
-
第二進院:古華軒後的垂花門內是第二進院。正房為遂初堂,其前方東西兩側有配房,通過轉角廊、倒座廊將正房、配房、垂花門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典型的三合院。院內採用太湖石點景,疏植花木。
-
第三進院:遂初堂後的第三進院主要為山景。院內假山峰巒起伏,山間還有深谷,山下有洞通往四方。有蹬道可上山,山上有天橋,聳秀亭立於山頂。院北有萃賞樓,西側有延趣樓,東南山麓有坐北朝南的三友軒,三面出廊,東面緊鄰樂壽堂的西廊。
-
第四進院:萃賞樓以北是第四進也是最後一進院。主體建築為符望閣,符望閣南山屏上有碧螺亭,此亭的造型及裝修都採用五瓣梅花形或者折枝梅花紋。亭南有小虹橋通往萃賞樓。山屏西南的養和精舍,平面呈曲尺形。符望閣西有玉粹軒,符望閣北有倦勤齋,玉粹軒北依著西牆有小樓竹香館,外面圍有一道南北向弓形的矮牆。倦勤齋南側、玉粹軒北側接有爬山廊,可到竹香館的二層。
第一進院 - 古華軒群
古華軒
衍祺門:位於整個寧壽宮花園的最南端,是花園的南門,也是第一進院的正門。衍祺門以東為養性門。衍祺門內正面是一組假山,穿過假山中的山洞,可來到古華軒前。
古華軒為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
古華軒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敞軒,面闊三間帶迴廊,正面懸掛著乾隆帝御筆“古華軒”木匾。捲棚歇山頂,黃琉璃瓦綠剪邊。檐柱之間設有倒掛楣子和坐凳,金柱間有透空燈籠錦落地罩,以區分內外,內外空間形成了貫通之勢。
古華軒明間內簷以及三間後檐懸掛著木雕龍匾四塊,明間北柱朝南掛對聯一副“明月清風無盡藏,長楸古栢是佳朋”,均為乾隆帝為古楸而題寫。古華軒前簷下種植有古楸樹一株,建古華軒時樹齡已逾百年,古華軒便因此古樹而得名。
古華軒的裝修十分素雅,軒內的天花採用卷草花卉圖案的楠木貼雕。因為圖案凸起於天花板上,所以產生了強烈的立體感,獨具韻味。軒內正面有乾隆御筆題寫的聯匾。
褉賞亭
禊賞亭位於第一進院落西側,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
坐西朝東,位於須彌座平台上,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前出抱廈,平面呈“凸”字形,三面出歇山頂,中間是四角攢尖琉璃寶頂,黃琉璃瓦綠剪邊,簷下繪有蘇式彩畫。明間後面設有黑漆雲龍屏門,以遮擋亭後的高牆,北側有遊廊通往旭輝庭。
禊賞亭抱廈內的地面鑿石成曲折狀的渠,渠長27米,取“曲水流觴”之意,稱為“流杯渠”。渠水源自禊賞亭南側假山後面隱蔽的水井,汲水進缸,經過假山內的暗渠流到流杯渠中。禊賞亭內外均繪有竹紋,代表王羲之蘭亭修禊時的“茂林修竹”。禊賞亭前砌有山石踏步,亭簷下面用刻著竹紋的漢白玉欄板圍護。
亭中的石制地面是乾隆皇帝與近侍文臣舉行曲水流觴宴的地方。古時每年三月初三的陽春時節,人們都要去水邊象征性地洗浴,以圖除去舊年的災病,這叫做祓褉。古代皇帝每年也要祓禊於水邊,後來增進了飲酒的內容,演化為曲水流觞宴。乾隆的禊賞亭就是為這一個風雅之俗構建的。
承露台
承露台又称“仙台”,位于第一进院落东侧。
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露台位於太湖石堆疊的假山上,面積7平方米,用白石欄杆圍繞。欄板寬0.84米,高0.42米,南北相對各有兩塊,西側為三塊,東側為兩塊,東側中間為入口,欄板之間有石望柱。台上放著的銅盤是援引漢武常求仙的典故而建的,乾隆皇帝並不信仙,只是滿足一種情趣。
露台內的地面舖有米黃色斑石。露台外順山北下,有木石欄杆,露台南北兩側有石階通往露台下的石洞。石洞的正面和南面各闢有洞門,正面是朱扉金釘宮門,南面是朱漆板門。門洞口都是寬0.8米,高1.9米,素白石券。南門券頂上方是半圓形木雕透窗。
洞內有佛龕,坐北朝南,東壁上嵌著石刻乾隆帝御書佛經,冬季陽光經過透窗可以直射在經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