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寧壽宮東路 - 暢音閣一帶

寧壽宮後寢東路是一個狹長的宮區,為暢音閣、慶壽堂、景福宮、佛日樓、梵華樓。

 

暢音閣

暢音閣

暢音閣,位於寧壽宮后區東路南端,是清宮內廷演戲的場所。暢音閣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戲台。

暢音閣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四十一年建成。嘉慶七年維修,嘉慶二十二年在暢音閣後面(南面)接蓋捲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又進行維修。現存的建築是嘉慶年間改建之後的規制。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即仿照暢音閣的規制興建。

清宮演戲的地方有數處,太極殿與長春宮之間有一座,西六宮北部重華宮一帶有漱芳齋戲台。使用率最高的是漱芳齋戲台,而規模宏大的暢音閣,則專為重大節慶演戲時所用。

暢音閣面闊三間,進深三間,與其南側的五開間的扮戲樓相連接,二者平面呈“凸”字形。上層簷下懸掛“暢音閣”匾,中層簷下懸掛“導和怡泰”匾,下層簷下懸掛“壺天宣豫”匾。暢音閣內有上、中、下三層戲台,上層稱為“福台”,中層稱為“祿台”,下層稱為“壽台”。壽台的面積為二百一十平方米,台內未設立柱,使用抹角梁。壽台的檯面後部設四座樓梯,接平台,登上樓梯可到祿台。壽台的東、西、北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飾有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僅有正面(北面)掛有對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壽台的檯面中部設有地井,地井上的蓋板可以開合。台下地面四個角各有一眼窨井,南面中間有一眼水井,可以為演戲時表演噴水提供水源。祿台、福台都將前沿(北側)當作檯面,令觀戲者抬頭便可看見。三層台設有天井以上下貫通,祿台、福台的井口安裝有轆轤,下面正對著壽台的地井,根據戲中劇情的需要,天井、地井可以用來升降演員、道具等等。能同時使用三層台的劇目不多,所以絕大多數戲僅在壽台上表演。

東後宮閣是樓門匾
東後宮閣是樓1
東後宮閣是樓2
東�後宮閣是樓3

暢音閣小知識

清代皇帝自乾隆開始,無一不是戲曲愛好者。乾隆皇帝以風雅自居,成立南府,地點在皇城南長街南口,又令詞臣編寫戲本,供不同的節慶上演。例如 [九九大慶] 供萬壽節上演,表演群仙神道添籌賜禧,黃童白叟含脯鼓腹;[勸善金科] 在歲慕上演,內容為彿教傳說目蓮救母故事;[升平寶筏] 在上元節前後上演,內容是唐玄奘西域取經故事。道光年間,建立新的音樂戲曲機構升平署,取代南府,從藝人員也全部是太監。

當時戲曲按雅俗劃分為雅部、花部。雅部是抬昆曲和弋陽腔,花部為亂彈。清中期以前,宮廷崇雅斥俗,上演的傳統戲多是用昆曲演唱,其他新創作的劇目用京腔演唱。京腔在乾隆年間盛行,清末幾乎絕跡。由民間發展起來並逐漸成熟的京劇,在慈禧統治期間得到了皇家的承讓,京劇藝人得以入宮表演。

暢音閣正北為閱是樓,此樓面對暢音閣,是清宮觀戲場所。乾隆三十七年興建,此樓坐北朝南,原來前面有月台,東西有配樓。嘉慶十三年拆除月台,改安踏跺,嘉慶二十三年拆除東、西配樓,改建為廂廊。同治十三年,為了慈禧太后四十壽辰觀戲,修整閱是樓。閱是樓是皇帝、后妃、皇子等人觀戲之處,廂廊則是王公大臣陪觀之處。蒙恩一同親戲的王公大臣只能盤坐在迴廊下,這對於年老的大臣来說是一仵苦事。張之洞在慈禧晚年期多次應召觀戲,長久盤坐在地上,每每兩腿酸軟,站不起来,苦不堪言。

 

如今,閱是樓為故宮博物院戲曲館,舉辦“清宮戲曲陳列”。 2009年,“清代宮廷戲曲展”在閱是樓重新開放。

  

慶壽堂

慶壽堂 (尋沿書屋)

閱是樓後面是一座名為 "尋沿書屋" 的四間小殿。清乾隆三十七年建,屬慶壽堂建築組群。

乾隆御製尋沿書屋詩首句「尋繹黃家語,沿回學海瀾」,開宗明義地道出了書屋命名之因。

書屋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綠琉璃瓦黃剪邊捲棚硬山頂。明間安步步錦槅扇門,餘為檻牆支摘窗。前有垂花門1座,既是院門,亦為整個慶壽堂建築群的主入口。尋沿書屋院內正殿、配殿及垂花門之間以抄手游廊環抱相屬,自成天地,營造出有別於慶壽堂其它院落的清雅的建築氛圍。慈禧太后住樂壽堂時,光緒皇帝每日清晨請安、侍膳,通常先至此處坐候。現建築完好。

慶壽堂

慶壽堂位於閱是樓以北。慶壽堂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嘉慶七年及光緒十七年重修。


清朝光緒末年,慈禧太后居住在樂壽堂時,常邀醇親王福晉、恭親王之女、慶親王之女等人進宮陪她娛樂,有時需要她們在宮中暫居數日,慈禧便將慶壽堂用於她們的臨時寢室。

慶壽堂由前後四進院落組成,形成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而東西窄的院落。慶壽堂院落東依寧壽宮宮牆,東北闢有隨牆門,可通往北十三排。慶壽堂各院的正殿都是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明間前後開門,各正殿之間通過高出地面的甬道相連接。各院的東、西配殿都是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出廊。主要建築都是水磨磚牆,室內以青磚墁地,外檐繪蘇式彩畫。屋頂交替採用黃色、綠色琉璃,若前院為綠琉璃瓦黃剪邊,後院則為黃琉璃瓦綠剪邊。

景福宮

景福宮

景福宮在慶壽堂後面,是皇宮東北角上的一處獨立的宮院。景福宮是清朝康熙帝為其母仁憲皇太后所建。

 

景福宮始建於清朝康熙二十八年,是康熙朝的仁憲皇太后(順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仿照建福宮後面的靜怡軒重建,以待乾隆帝歸政之後宴憩使用。嘉慶七年、光緒十七年重修。

 

景福宮位於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檐柱的柱礎雕有覆蓮花紋,此為宮中罕有。頂覆綠琉璃瓦黃剪邊,三卷勾連搭歇山捲棚頂,簷下繪有蘇式彩畫。景福宮的佔地面積較大,但因屋頂處理得當,所以建築沒有突兀之感,造型舒展而又靈巧,和四周的園林式環境相互協調,體現了寧壽宮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居所的意涵。

景福宮外檐下方懸掛“景福宮”匾額,室內明間懸掛“五福五代堂”匾額,均為乾隆帝御筆。乾隆年間,曾在景福宮內陳設西洋儀器。景福宮的西窗外仿靜怡軒種植梅樹,冬季設氈棚對梅樹加以保護。

孝惠太后的景福宮

從景福宮所在的角落位置以及兩座供佛的配殿上看,景福宮應該足孝惠太后禮佛時所居的寢宮。

 

康熙皇帝為太后建造了大面積的寧壽宮區,不會選定這裡做太后寢宮。太后的寢宮需要大型建築,供前來進且的皇帝與大臣停留及飲宴,也要有不少附屬房屋,供服侍太后和太監宮女居住;但景福宮並不具備這些條件。所以景福宮只是孝惠太后時常來此宮禮佛念經的地方。

康熙皇帝在景福宮建成後寫了一首頌詩:
  慈顏懿教,祗奉銘箴
  福祉靈壽, 遐齡喜深
  松筠玉樹, 繞徹清音
  淑德纯嘏, 萱枝茂林
  揮毫敬頌, 永日葵心

乾隆與景福宮

乾隆皇帝晚年喜得五世同堂,對景福宮重加修葺後,書寫了一幅 [五福五代堂] 匾,懸掛在景福宮。此後景福宮又被稱為 "五福五代堂"。乾隆皇帝還治了一方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 的璽印。

五代是指:本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乾隆四十九年,適值乾隆帝七十四歲時得玄孫,五代同堂。但當時他並沒有題堂,到乾隆五十二年七十七歲的時候,乾隆在御製文中寫道“古稀有七,曾元(因避康熙帝玄燁之諱,改'玄'為'元'字)繞膝,適宜題堂,以享其事”。北京紫禁城景福宮增書“五福五代堂之額,以誌慶”,反映了乾隆帝得玄孫之後的喜悅心情。而後,乾隆又在避暑山莊題“五福五代堂”匾額,懸於山莊東宮卷阿勝境殿,同時刻製“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並製《五福五代堂記》存放於此。廣東省博物館珍藏有“清乾隆 緙絲御製五福五代堂記卷”。

《清乾隆緙絲御製五福五代堂記卷》,手捲,由引首、捲心組成,引首為紙本,上書“敬恩承慶”,捲心運用通經斷緯的技法緙織而成,捲心以杏色絲線為地,藍色為卷文的字,四周邊以瓜蝶紋樣的圖案為邊框。捲心正文見銘記題跋。

乾隆緙絲御製五福五代堂記卷
乾隆緙絲御製五福五代堂記卷一方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1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3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寶2
佛日樓

佛日樓

佛日樓,位於紫禁城寧壽宮區東路北端、梵華樓西側,是清朝宮廷佛堂之一。


佛日樓是清朝乾隆三十七年仿照建福宮花園中的慧曜樓而興建。佛日樓北依寧壽宮區的北宮牆,東側有石梯連接梵華樓。佛日樓為兩層,上下各三間,黃琉璃瓦綠剪邊捲棚歇山頂。


佛日樓一層分隔成數個室,供奉著藏傳佛教五大密宗主尊(密集金剛、上樂金剛、大威德金剛、喜金剛、時輪金剛)、五方佛、釋迦牟尼佛。二層供奉著三世佛(釋迦牟尼佛、燃燈佛、彌勒佛)、十八羅漢、四大天王,北壁、東壁、西壁設有長條供案,案上供奉378尊無量壽佛小銅像。


佛日樓前用虎皮石飾面牆圍繞形成小院,小院開有月亮門,門外便是景祺閣東院,西行可到達景福宮。

梵華樓

梵華樓

梵華樓,位於寧壽宮區東北端,佛日樓東側,是清朝紫禁城佛堂之一。

梵華樓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七年。梵華樓依照藏傳佛教顯宗、密宗四部供奉佛像、唐卡、供器,將顯宗、密宗集合於一體,體現了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雙修的特點。梵華樓內供奉的佛像全面塑造出藏傳佛教諸佛菩薩以及護法的形象,為研究藏傳佛教造像的重要資料。


梵華樓一層的明間供奉旃檀佛銅像,高二百一十厘米。東西各有三室,分別供奉乾隆三十九年製造的掐絲琺瑯大佛塔六座,佛塔造型各異。佛塔周圍的三面牆上掛有通壁大幅唐卡,唐卡上繪有護法神五十四尊。各室中央都是天井,通向二層。


二層圍繞著天井設有紫檀木圍欄,一層的琺瑯塔頂正位於天井的中央。二層明間供奉木雕金漆宗喀巴像,其他六間分隔成六室,自西向東依次為:一室般若品(顯宗部),二室無上陽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父續),三室無上陰體根本品(無上瑜伽部母續),四室瑜伽根本品(瑜伽部),五室德行根本品(行部),六室功行根本品(事部) 。每個室主供密宗、顯宗主尊銅像,各有九尊,供奉在北牆長案上;東壁、西壁是紫檀木千佛龕,龕內供奉一百二十二尊小銅像。 六室供佛共計七百八十六尊。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