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禁城宮殿群
乾清宮簡介
乾清宮與坤寧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后寢宮。乾、坤分別為《周易》中的卦名,乾表天,坤表地。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是謂“乾清坤寧”。 “乾清”為天有道,則星斗不亂、四時有序。
乾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乾清宮的建築規模居內廷之首。明朝,乾清宮是皇帝寢宮,自永樂帝至崇禎帝共十囚位皇帝曾在此居住。因宮殿高大,空間過敞,明朝皇帝在此居住時曾將該殿分隔為數室。
清朝順治元年正月重建至順治二年五月成,為后妃居所。自雍正帝移住養心殿後,乾清宮即改作皇帝召見廷臣、處理政務、批閱奏章、接見外藩屬國陪臣、歲時受賀、舉辦宴筵的場所。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其中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
明清二十四位皇帝均在太和殿舉行大典,例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將出征。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朝賀,稱 "朝會"。以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舉行的[大朝儀]規模最為盛大,皇帝接受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 此外,每月朔望也會在太和殿舉行"常朝儀",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員的叩禮。
明朝,乾清宮曾經用作皇帝守喪之處。乾清宮也是清朝皇帝停靈、暫作梓宮之處。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均停靈於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按規定儀式祭奠後,再轉停到景山觀德殿等處,最後選定日期出殯,葬入清東陵或清西陵。
乾清宮內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乾清宮建築
乾清宮連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重簷廡殿頂,上覆黃琉璃瓦。乾清宮坐落在單層漢白玉台基上,自檯面至正脊高20餘米。乾清宮的尺度比太和殿小很多。乾清宮的簷角置有九個脊獸,簷下上層為單翹雙昂七踩鬥栱,下層為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飾有金龍和璽彩畫,安有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
乾清宮內明間、東西次間相通,明間前簷減去金柱,樑架結構是減柱造形式,以便擴大室內的空間。殿內鋪墁金磚。後檐兩金柱之間設屏,屏前設有寶座,寶座上方懸掛“正大光明”匾。東西兩梢間是暖閣,後檐設有仙樓,東西盡間是穿堂,向北可通往交泰殿、坤寧宮。
乾清宮前有寬敞的丹墀(月台),丹墀左右各有一對銅龜、銅鶴,另外還有日晷、嘉量,丹墀前設鎏金香爐四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連接乾清門。在丹陛下方,以及丹墀左右兩個前出踏跺下,各有一個涵洞式通道,三者連成一條直線,俗稱“老虎洞”。由於乾清宮院落被高台甬路從中央分隔成東西兩半,皇帝的內侍不得登上高台甬路,若想橫穿,只好在“老虎洞”中穿行。 “老虎洞”也是其他內侍在東六宮、西六宮之間往來的近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