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禁城宮殿群
延禧宮
延禧宮的歷史
延禧宮,為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東南角。
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壽宮”。明朝嘉靖十四年更名為“延祺宮”。清朝更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重修。嘉慶七年又重修。
明朝、清朝,延禧宮均為妃嬪所居,清朝道光帝的恬嬪、成貴人曾在延禧宮居住。
延禧宮正殿前簷掛有“延禧宮”陡匾。乾隆六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
1931年,故宮博物院將延禧宮改建為文物庫房。
延禧宫建築

如今延禧宮的主要建築有:
延禧門:延禧宮的正門,坐北朝南。
靈沼軒(水晶宮):是未完工的建築,位於院子中央。
-
主樓:位於延禧宮原來後殿的位置。紅色二層樓。內為故宮博物院古陶瓷檢測研究實驗室。
-
東配樓:位於延禧宮院落東側。紅色二層樓。內為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東配樓內上、下兩層均設為展室,展出古書畫。
-
西配樓:位於延禧宮院落西側。紅色二層樓。內為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西配樓內上、下兩層均設為展室,展出古陶瓷。









延禧宮的興毀經歷
延禧宮原來和東六宮其他五宮的建築格局相同,為前、後兩進院,前院正殿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室內懸掛乾隆帝御筆匾曰“慎贊徽音”。年節時,東壁懸掛乾隆帝《聖制曹後重農贊》,西壁懸掛《曹後重農圖》。正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後院正殿五間,也有東、西配殿各三間,均為黃琉璃瓦硬山頂。
延禧宮是蒼震門內西行南向的首座宮院,由於蒼震門是宮內太監和匠役勤雜人等進出內廷的唯一通道,故關防並不嚴密。明朝、清朝,此處多次失火。道光十二年,延禧宮又發生大火,火是由廚房所在的東配殿最南側的爐灶引起,延燒至整個延禧宮的宮院。清朝道光二十五年延禧宮發生火災,燒毀正殿、後殿以及東西配殿等建築共25間,僅餘宮門。火災後重修。咸豐五年火災後又修。同治十一年曾經提議復建延禧宮,但未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