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午門建築

午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年間重建。樓閣巍峨,十分壯觀。平面呈倒「凹」字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正中為門樓一座,面闊9間,進深5間,重簷廡殿頂。兩側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下部為敦台,正中開三門,兩側各有一掖門。

 

墩台上正中建有一座門樓,面闊九間(60.05米),進深五間(25.00米),重簷廡殿頂。墩台兩翼各設有廊廡13間,俗稱“雁翅樓”。廊廡的兩端均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分別建有鐘鼓亭各三間,每逢皇帝親赴天壇、地壇祭祀時,鐘鼓亭的鐘鼓齊鳴,皇帝赴太廟祭祀則擊鼓,大型活動則鐘鼓齊鳴。午門的建築左右對應,高低錯落,形似朱雀展翅,所以午門又稱“五鳳樓”。

午門南面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門,​​其中東為闕左門,西為闕右門。 《國朝宮史·卷十一·宮殿一·外朝》載,“又北東出者為闕左門,西出者為闕右門。門外各有下馬碑石。凡九卿會議,揀選人員,驗看月官,俱集左門下。八旗都統會議俱集右門下。門北為諸王朝房,左右各三楹,甬道左有嘉量亭,右有日景晷度。”

闕左門:午門外向東出入之門,坐西朝東,出門是太廟(今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此門始建於明朝初年,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門外設有下馬碑石一座。 “凡九卿會議,揀選人員,驗看月官”,均集於此門。闕左門北有朝房三間,為諸王朝房。

闕右門:午門外向西出入之門,坐東朝西,出門是社稷壇(今為中山公園)。此門始建於明朝初年,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門外設有下馬碑石一座。 “八旗都統會議”集於此門。闕右門北有朝房三間,為諸王朝房。

午門的功能

(1)  出入 - 午門共有五個門洞,正面開有三個門洞。正面當中的正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大婚入宮時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鼎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出來時也可以走一次。其他如親王、宰相,妃嬪、公主,皇子、皇孫,達官、顯宦,都沒有這種待遇,只能走兩個側門。其他文武官員,只能走兩掖門——兩掖門開於兩側的基座,從正面看不見,但從背面可以看見。就是說,故宮午門的門洞,正面看是三個,背面看是五個。午門兩側掖門,平時不開,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才開 —文官走東掖門、武官走西掖門。

(2)  政務 - 明朝參加御門聽政的官員,每日五更前在午門前集合,其他官員每月逢五日在午門前坐班;午門前、端門北的兩側朝房,有六部、六科官員在裏面辦公或值班。明代皇帝處罸大臣的“廷杖”多在午門前進行。

(3)  禮儀 - 朝廷重大賀禮,官員們要在午門望闕朝拜。遇皇帝舉行朝會或大祀,以及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大婚等重大節日,都要在午門陳設鹵簿儀仗。清代規定每年十月朔日(初一),在午門舉行頒發曆書儀式,稱為“頒朔禮”;明清兩代重大戰爭告捷,在午門舉行“獻俘禮”。

(4)  外事 - 朝鮮、安南(越南)、暹羅(泰國)、琉球等使臣進貢,禮品由禮部官員,在午門前呈送給皇帝;皇帝給使臣的賞賜,也在午門前領受。事畢,使臣門還可以觀瞻午門,以領略皇朝的天威。

(5)  防禦 - 午門,本來就有防禦的功能。午門除一般防禦功能之外,還有防禦水患的作用,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六月、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閏六月,北京大雨水,午門前水深一尺多,於是關上午門,防止積水漫入宮中。

 

(6)  其他 - 午門城樓兼做倉庫,如清代用於儲藏《滿文大藏經》的木刻經板等。臨時活動,如清初湯若望與楊光先就天文曆法爭持不下,詔令二人在午門前進行日影觀測,由大學士、尚書等驗看。午門前有時還是重要的皇家和民間的節慶娛樂場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