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永壽宮
永壽宮的歷史

永壽宮,為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西六宮區的東南角。

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樂宮”。明朝嘉靖十四年更名為“毓德宮”,萬曆四十四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康熙三十六年、光緒二十三年先後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著明朝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正殿前簷掛有“永壽宮”陡匾。乾隆六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

永壽宮在2008年舉辦“清代妃嬪生活展”,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常設展覽之一。 “清代妃嬪生活展”分為秀女遴選、冊封制度、日常用度、養生保健、休閒生活、珠翠華服以及瑾妃生活原狀展等部分,展出有關妃嬪生活的各種文物及圖片資料。不過2011年起,永壽宮關閉。

永壽宫建築

永壽宮為二進院,主要建築有:


永壽門:永壽宮的正門,坐北朝南。門內有一塊石影壁。

為景仁宮的正門,坐北朝南。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朝的遺物。

永壽宮:前院正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外檐裝修,明間前後檐安裝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次間、梢間是檻牆,上面安有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內正上方朝南懸掛乾隆帝御筆“令德淑儀”匾。過去每逢年節時,東壁懸掛乾隆帝《聖制班姬辭輦贊》,西壁懸掛乾隆年間的《班姬辭輦圖》。乾隆六年,乾隆帝下令,內廷東、西十一宮的匾額“俱照永壽宮式樣製造”,自掛起之後,不許擅動或者更換。

  • 東配殿、西配殿:正殿前的東西兩側有配殿各三間。

  • 後殿:後院正殿五間,東西有耳房。

  • 井亭:後殿前的院落東南角有井亭一座。

永壽宮的故事

紀妃在永壽宮的短暫時光

明代孝宗皇帝的母親紀氏曾經在這裡短暫地居住過。紀宮人本為蠻族土官之女,成化年間,明憲宗徵討蠻族,紀氏與其他女子一同被俘虜後入宮,紀氏成為負責管理內藏庫的女史。明憲宗偶然到內藏庫,與紀女史談話,喜愛紀氏的才華因而臨幸之。

憲宗一生寵愛比他年長十八歲的萬貴妃,縱容和默許萬貴妃的驕橫。宮中女子妊娠者都難以逃脫萬氏的殘害,紀氏被迫喝下萬貴妃送來的墮胎藥,但胎兒奇跡地保住了。一位宮女決心袒護紀氏,於是對萬貴妃謊稱紀氏沒有懷孕,而是得了一種脹肚的痞病。萬貴妃便把紀氏安置到宮外的安樂堂,了此餘生。成化六年七月,紀氏在西內安樂堂生下皇三子朱祐樘,即日後的明孝宗。紀氏遂和宦官秘密撫養朱祐樘,明憲宗和萬貴妃都不知情。成化十一年,太監張敏終於找到機會向憲宗哭泣著稟報了皇子的情況。明憲宗得知情況後,隨即將兒子接來,並且命紀氏移居永壽宮,數度召見。同年六月,紀妃暴薨。人們一致猜測,是萬貴妃投毒致死,可惜明憲宗並沒有追究。

順治廢后與永壽宮

顺治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被廢黜後,以清初仍作為皇后寢宮的坤寧宮遷出,改居永壽宮。

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太后的侄女,是攝政王多爾袞為順治聘娶的皇后。這位皇后秀美聰慧,但喜好奢華,又不能容忍皇帝移情於其他嬪妃,數次與皇帝動怒。於是做了兩年皇后之後,在順治十年被降為靜妃,被遷至永壽宮。

順治對博爾濟吉特氏的回憶是:  “前廢后容止足稱佳麗,亦極巧慧。乃處心弗端,且嫉甚,見貌少妍者,即憎惡欲置之死。雖朕舉動靡不猜防,朕故別居,不與接見。且朕素慕簡補,廢后則癖嗜奢侈,凡諸服御,莫不以珠玉綺繡綴飾,無益暴殄,少不知惜。嘗膳時,有一器非金者,輒怫然不悦。廢后之行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見朕容漸悴,良悉所由,諭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廢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