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紫禁城外朝西南角

造辦處是營造宮廷各項器物的機構。

造辦處內設如意館、做鐘處、玻璃廣、鑄爐處、炮槍處、輿圖房及金玉作、琺琅作、匣表作、皮作、繡作、銅作、眼鏡作等二十八作。

如意館是清代的宮廷畫院。

在如意館供職的有畫師、玉器師、裱褙匠人等。康熙至乾隆時期在如意館供職的傳教土將西洋透視技法與中國水墨畫法相結合,繪出了大量的寫實作品;如康雍乾的寫真像以及射猎、征戰、宮廷大型禮儀、宴事等畫面大多是他們繪制的。

內務府

內務府為清朝的一個官署名稱,是總管皇室宮禁大小事務的機構。

內務府的歷史

內務府根源於滿族早期社會的包衣阿哈制度。包衣是“家的”的滿語音譯,阿哈則為奴才、奴僕,即為家奴之意。

 

八旗制度產生時,包衣作為八旗成員的一部分而被編入包衣牛錄。隨著滿族社會的發展和清王朝封建君主制的確立,皇屬包衣牛錄的職責和地位也發生了變化,向具有宮廷服務性質的機構轉化,這就是內務府的雛形。


清入關後,由於清宮服務範圍的擴大和歷代封建王朝宦官制度的影響,內務府一度被宦官機構—十三衙門取代。但是十三衙門這一機構不能適應滿族統治集團的政治需要;所以隨著清王朝在全國統治的鞏固,十三衙門也就必然重新被內務府所取代。《欽定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載,“國初設立內務府。順治十一年裁,置十三衙門。十八年裁十三衙門,仍置內務府。"

內務府的職責和機構

清代內務府的職責是“奉天子之家事”,管理宮禁事務。其成員由內務府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十五個包衣佐領、十八個旗鼓佐領、兩個朝鮮佐領、一個回子佐領和三十個內管領的包衣人及太監組成,其機構組織兼容了清初內務府和十三衙門兩種制度的內容和特點,並最終形成了以七司三院為主幹兼轄其他四十餘衙門的龐大的宮廷服務機構。清代內務府是清代國家機構中職官人數最多、機構組織最為龐大的衙門,在維護清朝統治和專制皇權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內務府衙門分內務府堂及所屬七司、三院等五十多個部門,總稱總管內務府衙門,其最高官員為總管內務府大臣,特任,無定額。內務府總管為內務府之主官,品等為正二品,下設如會計等七個司,功能職務為管理出納,財務收支,祭祀禮儀等。

內務府及總管大臣的辦公處所。下設月官處、督催所、銷算房、翻譯房、檔案房及本房等辦事機構。


內務府宮殿監

宮殿監:設都領侍一員「二品或三品或四品花翎,隨皇帝、太后喜好」掌宮中六十九處太監。俗稱敬事房總管。

七司

  • 廣儲司「下設六庫、七作、二房」

六庫:銀庫、皮庫、瓷庫、緞庫、衣庫、茶庫
七作:銀作、銅作、染作、衣作、繡作、花作、皮作
二房:帽房、針線房

  • 都虞司「下設東檔房、西檔房等辦事機構」

  • 掌儀司「下設果房、神房、中和樂處、僧錄司、道錄司、東檔房、西檔房、本房等辦事機構」

  • 會計司

  • 營造司「下設七庫、三作」

七庫:木庫、鐵庫、房庫、器庫、薪庫、炭庫、圓明園薪炭庫
三作:鐵作、漆作、花炮作

  • 慶豐司

  • 慎刑司

三院

  • 上駟院

  • 武備院:下設北鞍庫、南鞍庫、甲庫、氈庫

  • 奉宸苑

內務府屬其他機構

  • 三織造處:江寧織造、蘇州織造、杭州織造

  • 織染局

  • 綺華館

  • 打牲烏拉處

內務府票

內務府票

內務府總管

內務府總管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