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宮殿群
景仁宮
景仁宮的歷史
景仁宮為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西南角。
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長安宮”,明朝嘉靖十四年更名“景仁宮”。清朝沿襲明朝舊稱,且於順治十二年重修,道光十五年、光緒十六年先後進行修繕。
明朝,景仁宮是嬪妃居所。清朝順治十一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景仁宮。康熙四十二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福全,再次到景仁宮暫居。其後,景仁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乾隆帝的生母孝聖憲皇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景仁宮居住。
景仁宮正殿前簷掛有“景仁宮”陡匾。乾隆六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 此外,乾隆帝還禦撰《宮訓詩》,命大學士張照、梁詩正、汪由敦分別書寫而成。根據乾隆帝的要求,《宮訓圖》遂於每年臘月二十六日在東、西六宮張掛春聯、門神的同時張掛,正殿東牆掛《宮訓詩》,西牆掛《宮訓圖》,至次年二月二日收門神之日,將各宮《宮訓圖》收貯於景陽宮後的學詩堂。
2005年4月28日,景仁宮正式開始常年對外開放。與此同時,刻有自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682位向該院捐贈文物者名字的“景仁榜”也於2005年4月28日在景仁宮落成。從1939年到2005年2月,上述682位捐贈者向故宮博物院捐贈33,400多件文物。景仁榜設在景仁宮正殿的牆壁上,在木板上刻有捐贈者姓名。自落成後,“景仁榜”上的名字不斷增加,證明了越來越多人有心把故宮文物歸還紫禁城。
景仁宫建築
景仁宮為二進院,保持著明朝初年始建時的格局。主要建築有:
景仁門:為景仁宮的正門,坐北朝南。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朝的遺物。
景仁宮:為前院正殿。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簷角安放5個走獸,簷下施單翹單昂五踩鬥栱,龍鳳和璽彩畫。明間的前後檐開門,次間、梢間都是檻牆、檻窗,門窗採用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掛著乾隆帝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為二龍戲珠圖案,內簷是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採用方磚墁地。殿前有一座寬廣的月台。
-
東配殿、西配殿:正殿前的東西兩側有配殿各三間。
-
後殿:後院正殿五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頂,簷下施鬥栱,繪有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有耳房。
-
井亭: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