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咸福宮
咸福宮的歷史

咸福宮,為紫禁城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西六宮西北角。

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壽安宮”。明朝嘉靖十四年更名為“咸福宮”。清朝康熙二十二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修整。

咸福宮是后妃所居,前殿是行禮升座之處,後殿是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所。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帝崩,嘉慶帝住在咸福宮守孝。嘉慶帝駕崩後,道光帝住在咸福宮守孝。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成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咸福宮居住。

咸福宮正殿前簷掛有“咸福宮”陡匾。乾隆六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命畫師以中國古代后妃美德為範,繪製《宮訓圖》十二幅,年節分別張掛在東六宮、西六宮,事畢收藏在景陽宮的學詩堂(見《養吉齋叢錄》)。每幅圖配贊四言十二句,以誡后妃永遠效法。 《國朝宮史續編》載,其中咸福宮正殿“東壁懸汪由敦敬書《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婕妤當熊圖》。”

中華民國時期,咸福宮曾作為故宮博物院乾隆御賞物陳列室。 2005年,長期被用作文物倉庫的咸福宮對外開放,開始舉辦“慈禧垂簾聽政史料展”,並舉辦宮廷原狀陳列。可惜在2010年起,咸福宮關閉。

咸福宮建築

咸福宮為二進院。主要建築有:


咸福門:為咸福宮的正門,是一座琉璃門。門內有四扇木屏門影壁。

咸福宮為前院正殿,簷下懸掛“咸福宮”陡匾。面闊三間,黃琉璃瓦廡殿頂,形制高於西六宮的其他五宮,與東六宮相對稱位置的景陽宮形制相同。前簷明間安裝有槅扇門,其他各間是槅扇檻窗,室內井口天花。後檐僅明間安有槅扇門,其他各間為簷牆。

  • 殿內東壁懸掛乾隆帝《聖制婕妤當熊贊》,西壁懸掛《婕妤當熊圖》。山牆兩側建有卡牆,設隨牆小門通往後院。

  • 咸福宮明間內北側上方懸掛“內職欽承”匾(乾隆帝題)。

  • 明間正中的低矮地平上為一組紫檀山水人物寶座屏風,寶座兩側設有高香幾,香几上有青玉太平有像,前面有掐絲琺瑯炭爐。

  • 東、西兩側牆邊依次陳設著紫檀雕雲龍頂箱大櫃、紫檀雕龍架几案以及紫檀大插屏鏡子,東西牆上掛有掛屏。其中,紫檀架几案上放有紫檀嵌銅羅漢圖插屏、青花瓶等陳設。

同道堂為後院正殿。明朝永樂十八年與咸福宮同期建成。清朝沿襲明朝舊制,仍名“同道堂”。同道堂為咸福宮的後殿。 “同道”取志同道合之意。

清乾隆皇帝就曾將這裡作為偶爾起居的便殿,闢出書房,並收藏古琴、古畫。現同道堂內原狀為清晚期遺跡,題匾多為咸豐帝御筆。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前夕,咸豐帝還曾在此殿傳膳,並決定赴避暑山莊。咸豐去世前,將“同道堂”小璽賜予嗣位的載淳,與賜給慈安太后的“禦賞”璽共同作為皇帝諭旨下發的憑證。後來實際上“同道堂”璽為幼君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掌握。

 

  • 同道堂面闊五間,黃琉璃瓦歇山頂,簷下施有單昂三踩鬥栱,樑枋繪有龍鳳和璽彩畫。同道堂前台階兩側各有兩個漢白玉石台座,用以擺放香爐、神獸等等。

  • 咸福宮後殿恭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滋德含嘉'。

  • 東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琴德簃'。

  • 西室高懸高宗純皇帝御筆匾曰'畫禪室'”。由此推斷清朝乾隆時期,同道堂作為咸福宮後殿,一度曾是皇帝偶爾起居之住所。

  • 乾隆時期,同道堂明間北側上方正中懸掛“滋德含嘉”匾(乾隆帝題);

  • 同道堂東室懸掛“琴德簃”匾(乾隆帝題),東室內曾藏有古琴;

  • 西室懸掛“畫禪室”匾(乾隆帝題),室內貯存王維《雪溪圖》、米元暉《瀟湘白雲圖》等畫卷均為董其昌畫禪室的舊藏,所以西室因此而得名“畫禪室”。

  • 晚清時期,同道堂曾作為皮衣庫使用。

  • 如今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咸福宮的故事

清代諸帝與咸福宮

清嘉慶帝

嘉慶四年正月,乾隆帝崩,嘉慶帝住在咸福宮守孝。在咸福宮守孝期間,下令不設床,僅僅鋪白氈、燈草褥,以咸福宮為苫次。在咸福宮居住的十個月間,嘉慶帝在此主持政務,見軍機大臣,並寫下一副對聯:“一日萬機,咸熙功有作;群黎百姓,福錫德無疆。”嵌入了“咸福”二字。嘉慶帝的親政生涯便是這樣從咸福宮開始。同年十月,嘉慶帝方才咸福宮移居養心殿。

清道光帝、清咸豐帝

嘉慶帝駕崩後,道光帝住在咸福宮守孝。嘉慶帝駕崩後,道光帝在咸福宮“寢氈枕塊”,為父皇守制,並作《初居咸福宮述悲》一詩。

道光皇帝駕崩後,咸豐同樣在這裡守制,在位期間也多次到這裡小住,默念祖宗世代持守的基業和意志。為此,咸豐皇帝將咸福宮後殿名為 “同道堂”。咸福十一年,咸豐皇帝在避暑山莊駕崩後,慈禧與慈安兩太后攜同治皇帝回到紫禁城,曾在咸福宮暫住。

慈禧太后與咸福宮

咸豐五至六年間,咸豐帝的懿嬪那拉氏(即日後的慈禧太后)曾在同道堂居住。據慈禧晚年服侍她的宦官透露,當年的懿嬪那拉氏在咸豐五年犯下一個過失,被咸豐皇帝勒令移居咸福宮後殿同道堂,以此作為對她的薄懲。

咸豐六年,懿嬪在此生下咸豐帝的第一個兒子,載淳(即日後的同治帝)。生子後,懿嬪很快升為貴妃,終可遷回儲秀宮。咸豐帝御賜給懿嬪兩方印章,其一便是同道堂之印。同治年間,慈禧太后最愛鈐用該印章,說明慈禧對同道堂有著太深的感念。

如今同道堂內保留著咸豐時期的原狀陳設。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