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鍾粹宮
鍾粹宮的歷史
鍾粹宮,為紫禁城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六宮區的西北角。
明朝永樂十八年建成,初名“咸陽宮”,明朝嘉靖十四年更名為“鍾粹宮”。明朝隆慶五年將鍾粹宮前殿改稱“興龍殿”、後殿改稱“聖哲殿”,作為皇太子居處,後來復稱“鍾粹宮”。清朝沿用明朝舊稱“鍾粹宮”,且於順治十二年重修,道光十一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二十三年先後修葺。清朝晚期,在宮門內添建了垂花門、遊廊等建築。
明朝時,鍾粹宮為妃嬪所居,還曾一度作為皇太子宮。清朝,鍾粹宮為后妃居所。鍾粹宮現是故宮博物院玉器館,常年展示故宮博物院藏玉器類文物。
鍾粹宮正殿前簷掛有“鍾粹宮”陡匾。乾隆六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壽宮陡匾的式樣,製作十一面匾額,並親自題寫,分別掛在東六宮、西六宮除永壽宮之外的其他十一宮的正殿。乾隆帝還下諭旨:“自掛之後,至千萬年,不可擅動,即或妃嬪移住別宮,亦不可帶往更換。”
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命畫師以中國古代后妃美德為範,繪製《宮訓圖》十二幅,年節分別張掛在東六宮、西六宮,事畢收藏在景陽宮的學詩堂。每幅圖配贊四言十二句,以誡后妃永遠效法。其中鍾粹宮懸掛的《宮訓圖》是《許後奉案圖》,象徵的是女性尊老的美德。
此外,乾隆帝還禦撰《宮訓詩》,命大學士張照、梁詩正、汪由敦分別書寫而成。根據乾隆帝的要求,《宮訓圖》遂於每年臘月二十六日在東、西六宮張掛春聯、門神的同時張掛,正殿東牆掛《宮訓詩》,西牆掛《宮訓圖》,至次年二月二日收門神之日,將各宮《宮訓圖》收貯於景陽宮後的學詩堂。

鍾粹宮-許後奉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