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紫禁城宮殿群

保和殿歷史
保和殿歷史

保和殿,是北京故宮外朝的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以北。

保和殿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謹身殿”。明朝嘉靖年間遭火災,重修後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建極殿”。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始改名“保和殿”。 “保和” 出自《易經》,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也就是神誌得專一,以保持宇宙間萬物和諧。

保和殿在明朝、清朝的用途不同。明朝,舉行大典前,皇帝經常在此更衣。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清朝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洲、蒙古、漢軍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保和殿中也會辦除夕宴、公主下嫁宴。

顺治皇帝初即位時,明代皇帝的寢宮乾清宮處于戰亂後的破敗狀態,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三年至順治十三年,順治帝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順治帝大婚也在此舉行。康熙帝自即位至康熙八年居住保和殿,時稱“清寧宮”。這兩位皇帝居住保和殿時,均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起,保和殿成為每科殿試的固定場所。在禮部舉行的會試中獲錄取的人(稱為貢士,其中第一名為會元)方有資格參加殿試。題目由皇帝擬定,並指定大臣閱卷。

辛亥革命後,清遜帝溥儀仍居後宮。袁世凱意圖稱帝時,以三大殿為宮殿,對內外裝潢有所改動。其中寫有殿名的匾額上面的滿文被鑿去,漢文移至中間。

保和殿廣場
中和、保和殿廣場

保和殿東,西兩側有牆,牆上各開一隨牆門。三大殿台基以下,東,西兩側另外各有一門:

  • 後左門:  位於保和殿東側。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 後右門:  位於保和殿西側。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

  • 內庫位於保和殿東西兩旁,是紫禁城的倉庫。

保和殿建築
保和殿建築

保和殿現存主體樑架仍為明代建築。建築結構採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前簷六根金柱,開闊了空間。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29.50平方米,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為重昂五踩鬥栱。內外檐都採用了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和殿內的偏重丹紅色裝修及陳設十分協調。

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云龍渾金毘廬帽。殿內寶座居中,寶座上方懸掛有乾隆帝御題“皇建有極”匾額,意即任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兩側柱子上懸掛乾隆帝御題對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鑑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保和殿後階陛中間有一塊雕刻著雲、龍、海水和山崖的御路石,人們稱之為雲龍石雕。石料產自京西房山大石窩,在建造時需要萬人以上的民工花費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拖到工地。

太和、中和與保和三大殿所在的台基上,設置有龍頭形狀的離首。下雨時,排水頭一起噴水,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保和殿的故事
保和殿的故事

崇禎皇帝平台遣將

 

三大殿都坐落在三層台基之上,保和殿台基的東西邊沿外,各有一片敞亮的空地,就叫做平台。它的北面有一道門叫做後左門,與後右門在西面對稱。明代和清初的皇帝經常在這裡會見臣僚。明末崇禎年間經常是 [昨朝暖閣問邊計,今日平台議用人。]  

 

比如:袁崇煥在保和殿平台上曾三次單獨與崇禎見面 - 第一次被封帥、第二次被召去相討伐賊的應對之策、最後一次被敵軍的反間計所害而被崇禎下令關禁,最後慘被凌遲處死。四川女帥秦良玉為討賊平叛身經百戰,被應詔勤王時,崇禎十分感慨,特在平台召見並作詩四首,賜給這位女杰。到明崇禎十七年時,崇禎在平台召見三十二歲的吳三桂,封他為平西伯,賜莽玉及上方劍,命其守衛山海關。可惜被封伯的兩月後,李自成攻下京師,崇禎自盡,吳三桂降清並帶領清軍入關,成為清朝的開國功臣。

康熙年間平台舊事

 

康熙皇帝每天在乾清門上朝前,大臣們經經在平台等候,所以平台是大臣日常可以進入到的皇宮裡處,不必經過皇帝的特准。大臣們如果想問候皇帝的起居,可以到後左門外 [即平台] 通過御前侍衛傳話。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