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無界 — 故宮文化再詮釋
馳騁天下 — 馬文化藝術
歷代馬文化藝術均有優秀作品,本展覽展示一百多件來自故宮博物院與羅浮宮的文物,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等。在近距離欣賞各種珍品的同時,可以認識馬在歷史、藝術、軍事、政治上扮演的角色及蘊含的文化意義。
漢唐馬藝術


騎馬鼓吹儀仗俑
三彩陶俑
騎馬吹排蕭女俑
三彩陶俑

騎馬狩獵俑
三彩陶俑

唐代銅鏡
背面帶有打馬球圖案,生動記錄了風靡於唐朝的馬球活動。

騎馬彈琵琶女俑
三彩陶俑
騎馬女俑
三彩陶俑

牽馬俑
三彩陶俑




武梁祠車馬出行畫像拓片








馬首
彩繪陶
馬的神話
![]() |
---|
![]() |
![]() |
飛馬

祭神有馬案的神像




海馬紋盆
嘉靖款海馬紋罐




聖佐冶屠龍圖圓形畫
海神平風息浪圖盤








吉祥天母像




喇嘛垂忠像














天馬、诲馬
早在唐宋年間,這種脊獸便已出現。那時,還只有一枚獸頭。隨著時間的推移,脊獸的隊伍愈發龐大,直到清代——最前面的領隊是一個騎鳳仙人,後面的小獸據《大清會典》記載,排列順序為: 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其中天馬與海馬、狻猊與押魚之位可以置換。+
故宮太和殿為等級最高的古建築,角脊之上排列著10個小獸,其順序為:"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押魚,狻猊獬豸九鬥牛,最後行什像個猴",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大概也意味著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
-
天馬意為神馬,是尊貴和吉祥的象徵。漢朝時,對西域的良馬稱為天馬。 “天馬行空,獨往獨來”,將其形像用於殿脊之上,有種傲視群雄,開拓疆土的氣勢。
-
海馬在我國古代神話中是吉祥的化身,象徵著皇家的威德可通天入海,暢達四方。




傳說中,龍馬是一隻兇惡的怪獸,經過一番激烈的打鬥,伏羲才降伏它。當時伏羲氏和它的族人生活在黃河邊,食生肉喝冷水,過著無計時、不分四季的生活。黃河裏跳出一隻龍頭馬身的怪獸,不斷興風作浪,捕食族人。勇敢的伏羲乘風破浪,與怪獸激戰了七天七夜,最終降伏了它,並通過它身上的圖案,頓悟了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












輪王七珍也稱國政七寶(輪王七珍寶,還有七政寶藏密七寶多種稱法),相傳是古印度轉輪聖王治理國家不可缺少的武器、工具、財寶、人材等,轉輪聖王乃成就七寶,具足四德,統一須彌四洲,而以正法治世者。
金輪寶, 白象寶, 紺馬寶, 神珠寶, 玉女寶, 主藏寶, 兵臣寶
紺馬寶也稱馬王雲風。紺馬實不僅是為戰爭所用,而且是交通、運輸的最佳工具。紺馬寶的全身為藍色,頭為黑色,尾巴像柳條婀娜多姿,速度快如疾風。紺馬寶,頭頂有金寶頂,宗有彩絲飾,項有紅絲穗和花椒口小鈴,背有火焰寶和金鞍具,尾椎項有瓔格,尾巴挽吉祥結,體態健壯。
《八駿圖》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駿為題材,八匹馬,形態各異,飄逸靈動,為不可多得的珍品。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關於八駿圖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其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飛。一頭叫翻羽,可以跑的比飛鳥還快的馬,雖只有八駿馬卻有萬馬奔騰之勢,流傳百世。







清朝狩獵
清初諸帝,尤其是康熙、乾隆皇帝,都喜歡騎馬射獵,這與滿族民族習俗有關。滿族是我國一個強悍勤勞的民族,長於騎射、善於征戰。他們把狩獵活動看成是立國的根本大計之一。清朝統治者在北京紫禁城金鑾殿裏坐上寶座之後,皇帝每次到北方出巡,往往伴有打獵活動。如今行蹤絕少的猛虎野獸,在當時數量尚多且分佈很廣,例如京畿的南苑、承德附近的圍場縣、山海關、錦州、遵化、古北口、灤河西岸等地,都是皇帝打獵的好地方。
這種圍獵活動,又稱為「秋獮」。清代皇帝的木蘭圍場,在承德地區圍場縣。據記載,圍場共佔地一千三百餘里,周邊立木柵為界,以別內外。其內可供行圍的場地達七十二處。四周設卡座五十八處,由近千名八旗士兵常年駐守,成為禁區,不許百姓、獵戶進入。




露香園繡圍獵圖




彩雲金龍紋女夾朝袍




















































皂靴
馬頭匕首
雙龍紋乾隆帝禦用馬鞍




宣德帝射獵圄




出塞圖
玉雕猴柄鑲牙藤鞭
乾隆御制詩狩獵圖板指




飼馬圖




騎士獵歸圖




乾隆帝落雁圖




乾隆帝弋鳧圖




乾隆帝一發雙鹿圖




英嬪春貴人乘馬圖




威狐獲鹿圖 (木蘭圍獵)




乾隆帝射獵圖
馬圖案的文物
![]() |
---|
![]() |
![]() |
![]() |
![]() |
人物故事圖棒槌瓶
![]() |
---|
![]() |
![]() |
![]() |
![]() |
![]() |
![]() |
![]() |
![]() |
御題趙孟頫浴馬圖山子
騎士壺
乾隆款卧馬
解剖馬像
![]() |
---|
![]() |
![]() |
![]() |
![]() |
![]() |
![]() |
馬盤
十二辰紋鏡
浮雕蟠纹馬首帶鈎
![]() |
---|
![]() |
![]() |
![]() |
![]() |
![]() |
![]() |
![]() |
愛烏罕四駿圖插屏
廓爾喀所貢象馬至京詩以志事
![]() |
---|
![]() |
![]() |
![]() |
![]() |
![]() |
![]() |
![]() |
雙骏圖文具盒
東山報捷圖筆筒
匏制雙馬圖蟈蟈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十二辰像
![]() |
---|
![]() |
![]() |
![]() |
![]() |
人牽馬鐘




風䴤三俠圖 - 虬髯客
[清光緒 - 纸本設色立軸]




人物故事圖缸
[明崇禎-青花瓷]




五彩攻城圖長方瓷板。
[清康熙-釉上彩瓷器]



奚官放馬圖
[清顺治 - 絹本設色立軸]




狩獵圖長方盒
盒蓋上以各種寶石鑲嵌而成的圖像描繪了邊地獵人及坐騎的狩獵生活。有騎白馬的獵人,揚鞭策馬,追趕奔跑的野獸。緊隨在後的有三位分別騎着黃,栗和烏色的馬匹,㦯引弓搭箭弋雁,式架鷹於臂上。
馬與戰爭 (中西俱進)




羅馬帝國的戰爭景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全面反映了清乾隆时期平定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达瓦奇叛乱以及平定天山南路回部维吾尔大小和卓木叛乱的重大战争场面,实为纪念西域作战的庆功图。《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从画出草稿到印刷完成历时11年。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 - 和落霍澌之捷圖
《十駿馬圖冊》是清代法籍畫家王致誠。王致誠(Attiret)是法籍耶穌會士,1738年受法王路易十四派遣來華,為乾隆朝宮廷畫家。王致誠的藝術成就與郎世寧比肩,但其名字卻鮮為人知。他不僅為皇室繪製了大量的風景、花鳥、人物畫,而且還是《乾隆皇帝得勝圖》大型系列版畫的主要創作者和圓明園大水法的主要裝飾繪畫者之一。
畫乾隆坐騎十匹駿馬:萬吉霜、闞虎騮、獅子玉、霹靂驤、雪點雕、自在騎、奔雪馳、赤花鷹、英驥子、躡雲駛。王致誠採用西洋畫法,十分注意馬的解剖、結構,用工細慎密的線條來表現駿馬的動態,使之造型準確,富有立體感和皮毛質感。












十駿圖之獅子玉
清王朝的統治者視自己為馬背上得天下的民族,騎射技能是他們的驕傲。入關統治之後,他們也一直不忘祖訓,滿族子弟都要學習騎射,延續民族傳統,因此對馬匹的優良也格外重視。
十駿圖之奔霄驄
十駿圖之赤花鷹
十駿圖-如意驄
此馬是準噶爾部的一支部落,在乾隆八年由台吉噶爾旦策凌遣使以良駒進獻。乾隆皇帝依其習性、毛色,賜名為「如意驄」,命郎世寧繪為巨幅,再由翰林官員題贊,並以漢、滿、蒙文書寫馬匹名稱、尺寸與來源。


十駿圖之雪點雕
此匹駿馬為蒙古科爾沁郡王諾們額爾龢圖,於乾隆八年所進貢。科爾沁部最早歸附清廷,與清皇室政治聯姻,彼此關係密切。蒙古王公赴京朝貢,郎世寧奉命為外藩所進良馬繪圖寫生,藉以宣揚大清盛名。
十駿圖之大宛騮


十駿圖之霹靂驤
滿清王朝自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就與蒙古諸部會盟、聯姻,滿清日漸強大,蒙古諸部陸續歸附成其藩屬,與中央政府聯繫密切。優良的馬匹自古多產於西北、蒙古等地,蒙古各部進貢良馬也是歸屬誠意的表現。
十駿圖之自在驈
乾隆皇帝是一個文武兼重的君王,十全武功是他對自己功績的總結。對這些曾經騎乘的駿馬,乾隆視為良伴,以有功之臣對待。


十駿圖之爾雲駛
十駿圖之紅玉座
郎世寧所繪十匹駿馬均來歷不凡,皆由蒙古各部王公進貢,有喀爾喀、科爾沁、和拖輝特、翁牛特等部旗。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隆之愛驅 - 獅子玉




這幅《乾隆帝盔甲乘馬圖》,又名《弘曆盔甲乘馬圖》。圖上有一首御題詩,落款「南苑大閱紀事一律,戊寅仲冬御筆」。
[戊寅」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這年的十一月初五日,弘曆為了展示強大的軍事力量,在南苑晾鷹台舉行了閱兵典禮。乾隆帝親身騎射,連發七箭,箭箭命中。弘曆對此次閱兵非常重視,下旨命郎世寧用白絹畫《大閱圖》大畫一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