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ck to Hong Kong

Exhibition hall1.jpg
Exhibition hall2.jpg
Exhibition hall3.jpg
Exhibition hall4.jpg
Exhibition hall5.jpg
Exhibition hall6.jpg
龍顏鳳姿

龍顏鳳姿 — 清代帝后肖像

清代皇室遵循傳統儒家文化,提倡孝道與祭拜祖先。宮廷人物肖像中即有一類專用於祭祀典儀,風格雍容華貴、莊嚴肅穆,記錄了皇室成員的面容、氣質,以及彰顯其身份地位的服飾。本展展出的幾代帝后之朝服像,代表清宮最高規格人物肖像的藝術成就,其樣式變遷、畫面元素的象徵意義,以及供奉建築與祭祀儀軌,均與宮廷歷史文化緊密聯繫。白描畫稿的陳列亦體現肖像畫的創作與修復過程。

20220820_112904.jpg
20220820_113300.jpg
20220806_103415.jpg
20220820_114359.jpg
20220820_111815.jpg
20220820_111829.jpg
清代帝后肖像

清代帝后肖像

宮廷肖像畫應兼具宮廷畫和肖像畫雙重性質,即由畫院畫家奉旨創作、以客觀人物為描繪對象、著重刻劃人物形神的繪畫。從創作宗旨看,宮廷肖像畫主要是為皇家服務,或用以供奉、祭祀、瞻仰,如當朝帝后肖像;或作為史實記錄,如帝王行樂、宮中生活;或有表彰教化的功能,如歷代君臣聖賢像。從表現手法看,宮廷肖像畫在遵循寫實原則的同時,又應兼具一定的美化功能,所謂“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宮廷肖像畫的藝術風格,一般承繼“院體”工整精細的畫風,運用工筆重彩,造型準確,設色艷麗,格調華貴,顯現出恢宏、富麗的皇家審美趣味。

20220820_111918.jpg
20220820_111936.jpg
20220820_111936.jpg
20220820_111952.jpg
20220820_111959.jpg
20220820_112008.jpg
20220820_112012.jpg
20220820_112127.jpg
20220820_112914.jpg
20220820_112904.jpg
20220820_112851.jpg
20220820_112841.jpg
20221009_154356_edited.jpg
20221009_154330_edited.jpg
20221009_154344_edited.jpg
20221009_154527_edited.jpg
20230125_113157.jpg
20230125_113147.jpg
20230125_113309.jpg
20230125_113318.jpg
20220820_112941.jpg
20220820_112955.jpg

清代帝后祭祀像的樣式隨着時代而演變。中御座與地毯形象大致固定,而人物衣冠服飾之細部則遵循時代風格和各期章服制度而變化。

皇帝像中冠服樣式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順治之前、康雍兩朝,以及乾隆之後。皇后則以乾隆為界,分為兩個階段。

清代帝后的祭祀朝服像,皆於他們過世後由在位皇帝傳諭繪制。皇帝像一般於其駕崩後即時繪製,而皇后像的創作時間則情形不一。祭祀像的形式與格套與創造程序皆十分嚴謹。奉詔畫師通常依據帝后全前畫像或憑記憶繪制面像;服飾、坐具和地毯則按照先前範本及當時樣式制度繪制。動筆前,通常由欽天監觀察天象、推算節氣,選出開筆吉日;開筆後,先繪小像,待呈送當朝皇帝御准後,方可正式畫畫。

清代皇后描繪圖

皇家祭祀像白描稿本

故宮博物院除收藏皇家祭祀像的正圖,亦有其白描稿本,展現宮廷畫家,從稿本到正圖的嚴謹創作過程。

孝欽顯皇后朝服像畫稿 (慈禧太后)

清代宮廷畫師在繪制正圖時,需先畫出稿本呈覽,稱[畫樣] 或畫[起稿]。股本團勢比正統更少。稿本存世比正圖更為稀少,亦不見著綠;但因蕴含豐富的創作過程信息,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此圖為孝欽顯皇后朝服像的稿本。

20221231_143049.jpg

孝哲毅皇后朝服像畫稿

(清朝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

原隸蒙古正藍旗。)

20220820_113950.jpg

孝賢純皇后朝服像

(乾隆帝元配妻子,沙濟富察氏容音)

20221231_143057.jpg

肖像裝裱的分層結構

20220820_113345.jpg
20220820_113350.jpg
20220820_113353.jpg
20220820_113356.jpg
20220820_113359.jpg

孝欽顯皇后朝服像畫稿 - 收復過程

畫稿收復工具

龍袍

清代龍袍

清朝的宮廷服飾制度,比歷代各朝都更為浩繁,規條瑣細詳致,階級嚴明,皇帝、貴族以至朝臣的服飾穿戴均有清晰區別,明辨尊卑。乾隆皇帝於1748年御令全面制定朝祭服裝配飾,花十年時間,1759年編訂成《欽定皇朝禮器圖式》。

到了清朝,黃色的運用限制就更加嚴格,明黃色的朝服(朝儀及祭祀活動時穿用的冠服)和吉服(穿用於重大吉慶節日,筳宴以及祭祀活動)為皇帝、皇太后、皇后及皇貴妃所用尊用,杏黃、金黃、秋香色、香色(黃中略帶綠色)等則為各級宮廷成員所用。而其他地位較低的皇親,則穿著藍地服袍。不過,清代皇帝也有會穿其他顔色的時候。祭社稷壇、太廟、先農壇、方澤壇以及元旦等時節,穿明黃朝服,祭祈谷壇和圜丘祭天時則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夕月用白色。而皇帝常服的顏色,就沒有嚴格的規定。

朝袍在明黃色紗地上,繡彩雲金龍紋、十二章紋、海水江崖等紋樣,下擺飾八寶平水紋。全身上下繡正龍、行龍共19條。整體繡工精美絕倫,紋樣豐富多彩,盡顯母儀天下的華麗貴氣與皇后崇高的地位。

滿清禮服保留傳統服裝特色如緊身窄袖、大披領、馬蹄袖及多用動物皮毛等。冠服佩飾,亦處處顯示滿族騎射征戰的傳統,主要飾物包括冠帽、端罩、披領、朝珠、朝帶等,而朝帶上懸掛囊帶、拴帉、刀削、燧觿及筷子等物。 龍袍繡海水江崖、仙鶴、五彩祥雲以及金萬字、紅蝙蝠、五穀豐登等吉祥紋樣,寓意夫妻和諧、幸福長壽。

20220820_112416.jpg
20220820_112539.jpg
20221231_143004.jpg
20221231_143000.jpg

朝珠

龍爪見尊卑

朝褂的胸前及後背飾有各種紋章(正式名稱為補子),顯示穿袍者的身份地位:五爪龍紋僅限用於皇帝的禮服龍袍,五爪蟒紋造型與龍紋相似,為皇子、親王、親王世子與郡王所用。四爪蟒紋則為皇孫、皇曾孫、皇太孫,以及三品親王至七品侯伯所用。八品、九品與以下之皇室成員,雖不佩龍或蟒紋補子,所著朝褂仍飾五爪蟒紋。

20220806_103448.jpg
20220806_103415.jpg
十二章紋3.jpeg

十二章紋

十二章,又稱「十二文章」。 「文」和「章」,古代本為並列的兩個詞。 「文」本意為紋樣。 「章」本意為彰明。 二者合指服裝上的花紋、圖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寫道:「天子服有文章。」孔穎達注《禮記》稱:「夏后氏畫之以山,殷人增之以火,週人加龍以為文章。」而帶有某種文章的服裝,稱為章服。

十二章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到了周代正式確立,成為歷代帝王的服章制度,一直沿用到袁世凱復辟帝制為止。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國徽也是依照十二章設計的。

 

十二章在漢代傳統深厚,清帝龍袍,同時展現了漢滿兩族傳統,從中可以推斷滿族入主中原,於漢人社會奠定權威,同時承傳本族文化的意圖。

十二章紋1.png
十二章紋2.png

十二章紋

皇帝龍袍飾有「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藻、粉米、火、宗彝」十二章紋,代表各種德行才幹。只有皇帝龍袍才能使用完整的十二章紋,其他官員則按官階大小,以章紋數量多寡來區分高低。​

  • 日:即太陽漢代以來的圖案中常繪有三足烏鴉,取材於「日中有烏」、「后羿射日」等神話。

  • 月:即月亮,漢代以來的圖案中常繪有蟾蜍白兔,取材於「嫦娥奔月」等神話。

  • 星辰:即星宿,通常以若干小圓圈表示星星,之間以直線相連,組成星宿圖案。

  • 山:圖案為群之象。

  • 龍:圖案為形。

  • 華蟲:圖案為形,理解爭議較大,孔穎達解釋為「」。

  • 宗彝:即宗廟彝器,圖案為形,是宗廟祭祀用的酒器。

  • 藻:即水藻,圖案為水草形。

  • 火:即火焰,圖案為火焰形。

  • 粉米:即白米,圖案為數個米粒形。

  • 黼:圖案為是黑白相次的斧形,刃白身黑。

  • 黻:圖案抽象,為黑青相間的兩「弓」形相背之紋飾,為刺繡之花紋。

十二章內涵豐富: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山,取其穩重、鎮定之意;龍,取其神異、變幻之意;華蟲,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養之意;藻,取其潔淨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養之意;黼,取割斷、果斷之意;黻,取其辨別、明察、背惡向善之意。

20220820_112356.jpg

朝珠

朝珠,清代朝服上佩帶的珠串。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

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戴法男女有別,兩串在左一串在右為男,兩串在右一串在左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朝珠象徵着四季,一百零八顆珠代表一年十二個月,24節氣、72候,四個佛頭象徵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下垂於背後的佛頭、背雲,寓意“一元復始”,三串綠松石記捻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個旬期,總和為30天。  

 

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衞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八寶立水

龍袍(吉服袍)中用八寶立水(朝服則用八寶平水),由八寶紋和立水紋組成。位於吉服袍的下擺處。八寶紋包括珊瑚珠、珊瑚枝、方勝、犀角、杯、古錢、火珠、如意、書、畫、蕉葉、靈芝、元寶、磬等,可以隨意選用組合。立水則有海水江崖和水腳組成,是斷代的一個重要依據。

有海水江崖的圖案,亦有水腳,即為龍袍下方彎曲的線條。

壽皇殿影祭

壽皇殿

壽皇殿,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除了紫禁城以外的第二大建築群。最初的壽皇殿建於明萬曆年間,只是皇帝遊玩和練習射箭的場所。其位置、建築等級與現在的壽皇殿都大不相同。

壽皇殿位於壽皇門正北面,原供奉康熙“神御”,後作為供奉清代歷朝皇帝神像的處所。

 

民國年間古物陳列所將所有“御容”收儲。殿覆黃琉璃筒瓦重檐廡殿頂,上檐重昂七踩斗拱和璽彩畫。面闊9間,進深3間,前後帶廊,前有月台繞以護攔,前、左、右各有12級踏步,前正中有御路,雕二龍戲珠。檐下明間懸滿漢文“壽皇殿”木匾額。衍慶殿、綿禧殿為壽皇殿的東西朵殿,均為黃琉璃筒瓦歇山調大脊,面闊3間,進深1間,前後帶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畫,四周有石護攔。壽皇殿有東西配殿各5間,進深1間,黃琉璃筒瓦歇山頂,四周帶廊,重昂五踩斗拱,旋子彩畫。東西配殿南面各有1座琉璃燎爐,均為黃琉璃磚瓦仿木結構。壽皇殿全部建築仿照太廟形式,佈局嚴謹,莊肅堂皇,自成一體。

 

壽皇殿西有興慶閣,黃琉璃筒瓦綠剪邊重樓四角攢尖頂,面闊3間,進深3間,四周帶回廊。底樓為磚石結構,南北側均有石券門。1954年壽皇殿闢為北京市少年宮

20220820_115352.jpg
20220820_114359.jpg
20220820_115357.jpg

壽皇殿影祭

隋唐以來,供奉皇帝與皇后的[影祭]傳統成為儒家宗法制度和倫理秩序的重要禮儀呈現。影堂是中國傳統的禮制空間,亦即將祖先形象,圖繪於廟室,以念先人、以明世系、以彰孝道。皇家影堂亦稱為神御殿,是宮廷禮製場,寄托對皇室祖先的緬懷,也象徵着王權的承緒。

 

北京景山壽王殿作為清代皇家宗廟與影堂,是集中貯存和展奉清代帝后的場所

清朝,壽皇殿做過順治和康熙的殯宮。康熙入葬景陵後,雍正為了表達自己的孝心,把康熙的御像掛於壽皇殿,壽皇殿有了''祭祀祖先''的功能。

 

壽皇殿的功能變了,乾隆覺得原來建築等級不夠,對壽皇殿做了巨大改動,包括位置、建築和功能。原來的壽皇殿並不在中軸線位置,乾隆拆了原建築,在中軸線上重建。建築規制仿照太廟。

 

至此,壽皇殿的等級大大提高。乾隆把將之前供奉在其他地方的清帝畫像都移到壽皇殿,並規定以後故去的帝后的畫像以及用過的器物都要收藏於壽皇殿。每年七個大的節令皇家都要在壽皇殿舉行盛大的祭祖儀式。

光緒朝農曆新年期間壽皇殿內御容大祭的情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