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萬象 — 建築、典藏與文化傳承
紫禁城建於北京中軸線上的地理位置,昭示了它在政治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清代宮廷深刻影響着現今大眾對紫禁城的印象:它奠定了其建築今日的格局、結合滿漢文化、整理保存典籍古物、支持創新工藝,並與世界各地交流。此展覽透過一百多件故宮典藏,介紹清代的紫禁城。
《萬國來朝圖》軸,清,絹本,設色,縱299厘米,橫207厘米。此畫描繪的是藩屬及外國使臣到紫禁城朝賀的場面。作者以鳥瞰的角度從太和門前的兩個青銅獅子畫起,將紫禁城中的主要建築一一收入畫幅,近大遠小,主次分明,層次豐富,在大雪的銀裝素裹之下,整個場面宏偉壯觀。此圖取景於寧壽宮。
寧壽宮殿羣建於清乾隆三十六年,乃清高宗乾隆皇為之後的退位生活做準備,但高宗本人從未遷入此宮殿。宮殿中精美的公寓、涼亭、大門和花園被認為是中國設計的巔峰之作。寧壽宮區的主體建築為皇極殿,始建於康熙二十八年,最初為「寧壽宮」的前殿。乾隆三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一年,寧壽宮區的建築進行改建時,將寧壽宮的前殿改稱「皇極殿」,作為乾隆帝歸政之後臨朝受賀的場所,寧壽宮的原匾額則移至後殿,遂改稱後殿為「寧壽宮」。
《萬國來朝圖》包含了遠西諸國(荷蘭、英吉利、法蘭西)、周邊諸國(日本、朝鮮、安南),而荷蘭、英吉利、法蘭西又都是帶口子邊的。該畫作在大雪銀裝素裹下更加莊嚴雄偉;皇極殿前皇家侍衞身着華服、排列整齊,文武百官肅立靜候待命;乾隆帝安閒地坐在後宮屋檐下靠椅上喝茶休憩,準備前往皇極殿接見各國使臣;後宮人物眾多,女眷們身着吉服三五成羣或閒聊、或看熱鬧,孩子們興高采烈的或嬉戲、或放鞭炮,太監宮女們各司其位或忙碌於元旦準備工作、或穿梭於庭院迴廊;各國度、各民族朝賀賓客穿着豔麗的服裝,外貌氣質各自不同,帶着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貢品雲集在皇極門外,在左右兩側指定區域內人頭攢動、等候乾隆皇帝的接見。隊伍前面有一隻經過精心裝扮的高大威猛的大象顯得神氣十足,大象上坐着一人正與同伴交談着什麼。畫面將萬國來朝的賓客們巧妙地安排在畫幅四分之一處的右下角,延展出畫外仍有眾多賓客,場面宏大十分熱鬧。
八寶卍字如意雲紋地面方磚
銘文城磚
金磚
紫禁城地磚
中國紫禁城在明清時代作為皇家宮殿,使用最高級的建材這點並不稀奇,建造的工法才是最令人驚嘆之處。例如宮殿中的地磚被稱為「金磚」或「京磚」,稱為「金磚」並不是因為它是黃金所造,而是因為地磚的材質,敲起來有清脆的金石之聲;另一個說法則是因為金磚是專門送往京城的宮殿使用,故稱為「京磚」。
製作金磚的工藝技法十分繁雜,需經過29道工序,歷時近一年才能完成。宮殿內使用的金磚還需通過嚴格的審查才能使用,金磚得「敲擊有聲,破碎無孔」,若無達標就只能報廢,每塊磚上還必須刻上製作時辰、工匠姓名、監磚人員等人的姓名印章。
紫禁城中的地磚還有個秘密。有專家發現,專門用來進行重要儀式的太和殿,其殿外的地磚鋪法跟他殿的地磚結構不同,而且還有十五層之厚!考古專家進一步研究,認為太和殿的地磚結構可能是用來防範皇帝被敵人刺殺,才會做如此的特殊構造。
皇室的用度
康熙帝朝服像
崇德皇太后八旬像
乾隆帝老年像
康熙雲龍纹朝袍
雍正月白色雲龍紋男夾朝袍
紫禁城中的家具
乾隆雲龍纹朝袍
雲蝠壽龍紋男夾龍袍
清朝仿明制,大量製作帝王用璽以沖淡無傳國玉璽之虛。清朝玉璽使用滿漢雙文篆書樣,左滿文,右漢文。清共制二十五方玉璽稱清二十五寶。二十五寶平時密藏於紫禁城交泰殿的寶盝中,一寶一盝。寶盝為兩重,皆木質,製作精美。寶盝置木几上,外罩繡龍紋的黃緞罩,分列於御座左右。
盤龍纽 [大清授命之寶]
清朝二十五方玉璽之一
交龍纽 [制誥之寶]
清朝二十五方玉璽之一
臥龍纽崇禎帝印押
蟠螭纽 [皇太子寶]
清初作寶泛濫,至乾隆初年交泰殿貯寶三十九方,其中寶文重複者或於義不合者甚眾。乾隆十一年釐定制度,只選其中二十五方以作國寶,其數以應大衍之數。乾隆十三年更定寶文,除大清受命之寶、皇帝奉天之寶、大清嗣天子寶、青玉質皇帝之寶四方以其由緒有序予以保留外,其餘二十一方俱重刻為滿漢篆文體。
二十五方玉璽造型、材質多樣,以玉刻交龍紐為多,其它有金質、銀質,還有一方木璽。
-
大清受命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皇序之用」,白玉質,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昭告天下天子登基用璽,也是大清承受天命的象徵物。
-
皇帝奉天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奉若之用」,碧玉質,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郊祀用璽,也是皇帝敬奉天道的象徵物。
-
大清嗣天子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章繼繩之用」,金制,交龍紐,漢篆文、滿本字文,冊立太子用璽。
-
皇帝之寶(玉璽):《交泰殿寶譜》載「以布詔敕之用」,青玉質,交龍紐,滿篆文,清朝早期的皇帝日常用璽,乾隆以後鮮用。
-
皇帝之寶(木璽):檀香木質,蹲龍紐,滿漢篆文,《交泰殿寶譜》雖載其僅為「以肅法駕之用」的皇權象徵物,但事實上絕大部分制誥詔敕均鈐該寶,是所用最多應用範圍最廣的一方寶璽。
-
天子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祀百神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祭祀用璽,用於祭祀神靈的祝文祭文。
-
皇帝尊親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薦徽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為太后,太皇太后上徽號、尊諡則用之。
-
皇帝親親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展宗盟之用」,白玉質,交龍紐,賞賜宗室、外藩王公則用之。
-
皇帝行寶:《交泰殿寶譜》載「以頒錫賚之用」,碧玉質,交龍紐,賞賜慰勞功臣則用之。
-
皇帝信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征戎武之用」,白玉質,交龍紐,徵發編整軍隊則用之。
-
天子行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冊外蠻之用」,碧玉質,蹲龍紐,冊封藩國外夷則用之。
-
天子信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命殊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號令藩國外夷則用之。
-
敬天勤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飭勤吏之用」,白玉質,交龍紐,嘉賞降旨入朝外官則用之。
-
制誥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諭臣僚之用」,青玉質,交龍紐,主要用於誥諭高級官員及其親屬的冊書和誥書。
-
敕命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鈐誥敕之用」,碧玉質,蹲龍紐,主要用於誥諭低級官員及其親屬的敕書。
-
垂訓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揚國憲之用」,碧玉質,交龍紐,頒行法令或皇帝教論則用之。
-
命德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獎忠良之用」,青玉質,交龍紐,獎勵臣僚則用之。
-
欽文之璽:《交泰殿寶譜》載「以重文教之用」,墨玉質,交龍紐,頒發文明教化論旨則用之,二十五寶中唯一一方以古名「璽」命名的寶璽。
-
表章經史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崇古訓之用」,碧玉質,交龍紐,表彰刊發欽定經史古籍則用之。
-
巡狩天下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從省方之用」,青玉質,交龍紐,為皇帝巡視四方時所用的辦公便印。
-
討罪安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張戎伐之用」,青玉質,交龍紐,派遣軍隊出征則用之。
-
制馭六師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整戎行之用」,青玉質,交龍紐,向軍隊下達命令則用之。
-
敕正萬邦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誥外國之用」,青玉質,交龍紐,回書外國或藩國外夷則用之。
-
敕正萬民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誥四方之用」,青玉質,盤龍紐,向全國臣民佈告論旨處分則用之。
-
廣運之寶:《交泰殿寶譜》載「以謹封識之用」,墨玉質,交龍紐,鈐於皇帝御筆宸翰之上。
章聖皇太后之寶
<皇帝奉天之寶>雙面印
清朝二十五方玉璽之一
龍鳳瑞獸纽
慈禧皇太后御覽之寶
皇后之寶
清代對皇后之寶的形制有嚴格規定。此重約四磅的寶璽,是1922年前宣統帝溥儀大婚時授於婉容,代表皇后尊貴的身份與地位。前朝的金寶常被融化以重新利用,故此皇后金寶能全留至今,實屬珍貴。
清代騎射
清朝歷代帝王降騎射看的非常重要,並將“國語騎射”作為八旗之根本。其太祖努爾哈赤以先祖遺甲13副,兵百餘人開始進行統一女真各部,雖力量單薄,但其強悍英勇,精於騎射,每戰身先士卒、捨生忘死,以英雄的氣概和精湛的弓矢技藝率領軍士創建“大金”,改元天命,成為清朝時代崇尚騎射武功的奠基人。
清代弓箭的製做由兵部定式,工部製造。弓胎用桑、樺、榆木製做,用牛角、桃皮、樺皮縛面;弓弦有絲、皮之分,絲弦用於訓練,皮弦用以實戰。箭用楊木、柳木等為杆。鏃有鐵、骨、木之分,有的用於實戰,有的用於獰獵或訓練。滿洲弓箭的結構從中間向兩邊對稱,依次為握把、弓臂、弦墊和弓梢。握把為木質上貼暖木與鯊魚皮;弓臂內為竹製或木製弓胎,面貼牛角或羊角,背貼牛筋(有的用鹿筋);弦墊有骨制的,亦有木製的;弓梢木質,中夾角片。滿洲弓的弓弦分為皮弦、絲弦和筋弦三類。射箭時為保護拇指,會配合扳指使用。
索倫長鈚箭
康熙帝御用弓
乾隆御题人物圖扳指
翠玉扳指
光素平底扳指
順治帝御用弓
鋪煉腰刀
映月劍
德興腰刀
比首
首飾原指插戴於髮髻之上的頭飾,後泛指女性穿衣戴帽用於裝扮的飾品,包括頭飾、項飾、手飾、佩飾等。清宮后妃們佩戴的首飾除少量流散到民間,絕大部分仍留存在紫禁城,成為故宮博物院清宮舊藏文物中重要的組成。
在重大典禮、喜慶節日等場合,清宮對后妃們首飾的佩戴均有嚴格規定。不同的典禮活動,后妃因身份、地位、等級的差別,選用不同級別、不同質地的首飾佩件。在《大清會典》圖卷中和《大清通禮》卷中都有記載,宮廷中上至皇太后,下至皇貴妃的珠寶飾物都是有講究的。址:https://kknews.cc/history/yge9yak.html
清代皇室女眷首飾
犀牛馱梳妝鏡
雪灰色水仙紋花盆底夾鞋
此為清代后妃用鞋,與今天的高跟鞋一樣,加高的鞋底可使穿者看起來身型高䠷,由於鞋子底部厚而面積小,穿鞋者走路必須緩慢穩當,顯出當時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裝秀美。
鳳頂冬朝冠
這組冠帽飾物融合了滿漢傳統。髮簪為漢族女性的頭飾,指甲套與橫插在兩把頭髮髻上的扁方則為清代中晚期滿族貴婦的裝飾風尚。這些飾物用料貴重,紋樣意必吉祥。
菊花紋鈿子
鈿子是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上面嵌有金花,點翠,寶石,以及多種名貴珠寶。分兩種, 一種爲實用鈿,用來固定頭髮,無各種珠寶,一種爲裝飾鈿,鑲嵌各種珠寶,具有裝飾性。
《甘珠爾》,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內府泥金寫本,以康熙八年(1669年)寫本為祖本謄錄而成,全部為108卷(夾)。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為慶祝其生母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特頒旨御製金書《甘珠爾》。
《甘珠爾》為藏文大藏經之一部。此經為長條散葉梵夾裝,外包經袱,上下紅漆描金木夾板,彩色經帶捆。每夾一函,共計108函。首葉經頭板裱磁青紙,上面覆蓋紅黃藍綠白五色經簾,中間凹下部分書梵藏對照金字,兩邊彩繪佛像二尊。裝飾純金歡門,鑲嵌珍珠、珊瑚珠、松石等各色珠寶一萬多顆。
每函前均附目錄,首函有“乾隆三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御製甘珠爾大藏經文序”,序文和目錄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對照書寫。經葉以藏文字母為序,依次疊放,每摞經葉的四個立面均飾以泥金彩繪八寶圖案,既顯示了藏經的莊嚴肅穆,又避免了經葉疊放時發生錯亂。
寶塔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后病逝於圓明園長春仙館。乾隆帝爲表示對已故母親的孝敬,在其母去世不到一月時,即下詔製作金塔一座,專盛皇太后禦發。金髮塔設計式樣經乾隆帝欽定,而後經過三個多月的緊張趕製而成,安放在崇慶皇太后生前居住過的壽康宮東佛堂內。
金髮塔塔底爲蓮花瓣正方形須彌座,四周束腰正中刻佛花一朵,左右兩側各有一隻小獅子。兩層蓮花瓣紋之間是三層金剛圈。塔身圓形,上寬下窄,正中安歡門,內供奉通鍍金無量壽佛一尊。其上是十三層的塔剎。後置盛發金匣,金匣正面飾佛教六字真言,匣牆有輪、螺、花、罐等八吉祥紋飾,下配檀香木座。塔下承以紫檀木蓮花瓣須彌座,塔座前正板上貼有"大清乾隆年敬造"款。
所謂「無量壽」,是時間的無限、壽命的永恆;「無量光」,則是空間的廣大無邊、光明的無限無量。 時間無限、空間無限,就是超越時空;能超越時空的,那就是永恆的真理。 所以「阿彌陀佛」真實的意思,叫「無量壽」、「無量光」,就是一個真理。 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要與真理相應。
藏傳佛教受到清代朝廷的扶值與尊重,而無量壽佛因其壽命無限,並視為長壽的象徵,是最重要的崇拜對象之一。清宮每年都會製造無量壽佛像,用於慶壽活動。
此處展示的佛龕應為內務府造辦處特意打造,模仿了清宮中放於寶座之後的大座屏風,主專神像則似人間帝王一般端坐在屏風之前。
冠服 (皇朝禮器圖)
《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目錄一卷。清允祿、蔣溥等奉敕初纂,清福隆安、王際華等奉敕補纂。
《皇朝禮器圖式》是記載典章制度類器物的政書,圖文並茂,分為6部分:卷一、卷二為祭器,卷三為儀器,卷四至卷七為冠服,卷八、卷九為樂器,卷十至卷十二為鹵簿,卷十三至卷十八為武備。每器皆列圖於右,系說於左。每件器物的詳細尺寸、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無不條理清晰,記載詳備。
四庫全書總目》評述該書:“所述則皆昭典章,事事得諸目驗,故毫釐畢肖,分寸無訛,聖世鴻規粲然明備。”是書對了解和研究清朝的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胤禎美人行樂圖>
清宮舊藏有一套《雍正十二美人圖》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原曾提名《雍正妃畫像》,後又改題爲《雍正妃行樂圖》。
1950年的一天,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清點庫房時,意外發現了這組巨大的絹畫,每幅有近2米高,近1米寬,清理開畫上的塵垢以後,一個個古裝美人的便躍然而出。絹畫上有「破塵居士」的落款,還有「壺中天」、「圓明主人」兩方小印,這都是雍正(胤禛)登基以前所用的名號。由此,專家斷定這組美人圖,是雍正(胤禛)1723年登基以前的作品。
內務府檔案記載:雍正十年,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拆下美人絹畫12張」。被認為正是畫作的出處。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十年八月間,傳旨將這十二張絹畫「着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藏於宮內。
桐蔭品茗
皇室活動
冰嬉圖是一幅表現清代乾隆年間冰嬉場面的宮廷繪畫。
滿清入主中原後,將他們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冰嬉也帶入內地,其內容豐富多彩,呈一代之盛。當時皇家每年冬天都要從各地挑選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宮訓練,於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現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乾隆年間宮廷畫家張為邦、姚文翰的《冰嬉圖》,就是根據當時宮廷冰上表演的盛況而繪製的。
從《冰嬉圖》中,可以看出每人表演時要做各種動作:有花樣滑冰的大蝎子、金雞獨立、哪吒鬧海、雙飛燕、千斤墜等;有雜技滑冰的爬竿、翻槓子、飛叉、耍刀、使棒、弄幡以及軍訓性質的溜冰射箭等動作。
雍正帝臨雍講學圖
「臨雍」是指帝王親到國子監講學。
國子監位於 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孔廟的西側,也在雍正帝的潛邸雍親王府西面,是清代培養人才的最高學府。按照「左廟右學」的傳統規制,國子監與孔廟相 毗鄰。清代君主會先親自前往文廟大成殿,向孔子像舉行「釋奠」禮,即祭祀孔子的典禮;再往國子 監行「臨雍」禮,視察並親自講學。
雍正帝登基還不到一年,即到孔廟行「釋奠」禮, 再到國子監的彝(音:兒)倫堂舉行「臨雍」禮,講學內容以《四書》為主,勸勉眾學子要牢記聖人之道並付諸實行。 此圖記錄了當日臨雍大典場景,雍正帝坐在圖左的彝倫堂中央,四名講學官坐在他前方左右, 皇帝和講學官案上都放了講章。眾多與會者,如翰林官、五經博士、進士、舉人等依次站在堂外聽講。
楚藩持節 (徐顯卿宦跡圖)
《徐顯卿宦跡圖》是勾勒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大臣徐顯卿一生際遇的彩繪圖冊,作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作者分別為太倉余壬、歙縣吳鉞兩位畫師。圖冊現存26開,絹本,設色,每開縱62厘米,橫58.5厘米,對開則分別為徐顯卿題寫的紀遇詩和詩序,圖後還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陶鎔題記一則。
明萬曆七年,徐顯卿作為副使前往武昌與蔪州等地,册封藩王及妃。此圖可見徐顯卿等大隨兩架龍亭白午門而出的情景。龍亭是明清兩代盛放重要神位和官方文書的禮儀載具。
博古幽思
皇極侍班 <徐顯卿宦跡圖之一>
《徐顯卿宦跡圖》是勾勒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大臣徐顯卿一生際遇的彩繪圖冊,作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作者分別為太倉余壬、歙縣吳鉞兩位畫師。圖冊現存26開,絹本,設色,每開縱62厘米,橫58.5厘米,對開則分別為徐顯卿題寫的紀遇詩和詩序,圖後還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陶鎔題記一則。
圖中描繪徐顯卿任翰林编修、收撰和侍讀等職時,在皇極殿侍班的情景。侍班即隨侍君主以記事或處理其他事務。皇極殿初名奉天殿,明嘉靖時更名為皇極殿,清順治時更改名太和殿,是明清兩代朝廷舉行重大典禮的場所。
金台捧敕 <徐顯卿宦跡圖之一>
《徐顯卿宦跡圖》是勾勒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大臣徐顯卿一生際遇的彩繪圖冊,作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作者分別為太倉余壬、歙縣吳鉞兩位畫師。圖冊現存26開,絹本,設色,每開縱62厘米,橫58.5厘米,對開則分別為徐顯卿題寫的紀遇詩和詩序,圖後還有民國十四年(1925年)陶鎔題記一則。
金台捧敕此圖描繪徐顯卿於翰林院任職期間代表為皇帝官員颁敕的場景。 明代皇帝處理政事時的御座被稱為[金台],故名為[金台捧敕]。翰林院是明清兩代諮議政事,草擬詔書的機構。萬曆五年(1577)到七年,徐顯卿擔任常朝時的捧敕官。圖中黃幄內是明神宗朱翊鈞,戴烏紗翼善冠,穿黃色龍紋雲肩通袖膝襴袍。御座之西為錦衣衛堂上官,穿大紅獅子補直身;御座之東是三位內閣官;金台欄杆旁是錦衣衛大漢將軍;御幄周圍為司禮監官。
慈禧皇太后觀音裝像
晚清時的慈禧太后,也是一位喜歡請畫家畫像的女人。現在留存有她裝扮成觀音的畫像,到了七十歲左右的晚年,甚至還有兩位西方畫家為她畫過油畫肖像。圖中的慈禧太后衣飾華貴,裝扮成觀世音菩薩的模樣,端坐在桃樹下,桃樹結滿果實,周身翠竹、靈芝、彩蝶環繞,一童子雙手捧靈芝在一旁跪拜,全圖為 「童子拜觀音」的內容。圖畫中充滿了祈福的元素,應當是為「老佛爺」祝賀生日而畫的。
畫幅外的題簽有兩段,一段上書寫:「慈禧皇太后扮觀音像」,另一段上書寫:「此幅太后扮觀音像,應為屈兆麟所畫,後流出宮禁,大內故物也」,文後無署名,不知為何人所寫。
玟貴妃春貴人行樂圖
此圖描繪咸豐帝的妃嬪們娛樂的場景。清代后妃門在御園和離宮別院內居住、賞花、觀景,夏季常在西苑南海的瀛台釣魚。
皇后鳳輿入宮圖 [光緒帝大婚典禮全圖]
清代皇帝中僅幼年繼位的順治、康熙、同治與光緒四位皇帝在紫禁城內舉行婚禮。此圖冊忠實地記錄了光緒帝大婚時的典禮場面。
《大婚典禮全圖冊》由清代宮廷畫家慶寬等人繪製,共分為8冊,分別是《皇后出宮至邸圖》、《納采禮筵席圖》、《大徵禮圖》、兩冊《皇后妝奩圖》、《冊立奉迎圖》、《皇后鳳輿入宮圖》以及《禮節圖》。
這8冊「連環畫」再現了光緒帝大婚的整個過程,分為三個禮儀階段:婚前禮、婚成禮和婚後禮。
婚前禮包括納采和大徵,即是給未來皇后家裏送禮物,類似現代的「過大禮」。婚成禮包括冊立、奉迎和洞房儀式,即是賜予皇后象徵身份的金冊、金寶,將皇后迎入宮中。帝后於傍晚在坤寧宮「入洞房」,舉行坐帳、合巹等儀式,合巹即是飲交杯酒,是婚禮中最高潮的程序之一。
洞房次日,帝后夫妻也沒有「婚假」,而要開始舉行非常複雜的「婚後禮」,包括五個儀式:廟見禮、朝見禮、慶賀禮、頒詔禮和筵宴禮。
-
洞房次日,皇帝與皇后要去紫禁城外的壽皇殿(今北京景山公園壽皇殿)祭拜祖宗,再回到宮內祭拜先皇、先后,以求得祖先神靈的接納,這就是廟見禮。
-
之後是朝見禮,類似民間的「新抱見奶奶」。皇后選擇吉日,到慈寧宮拜見慈禧太后,進獻如意,並按照古禮,向太后行三輪跪拜禮儀,以示孝敬。皇帝「家國天下」,因此大婚也包含「國禮」。
-
在朝見禮之後兩日,清廷會舉行慶賀禮。光緒帝先率領群臣到慈寧宮向慈禧太后行禮,再到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上表慶賀。
-
緊接着就是頒詔禮:捧詔官將詔書放至天安門城樓的宣詔台上,宣詔官登上城樓,用滿漢兩種語言宣讀詔書,讀完後將詔書放在一隻木雕「金鳳」的嘴裏,由金鳳「銜着」放下城樓,是為「金鳳頒詔」。城樓下等候的禮部官員跪接詔書,刊印發行,將皇帝大婚的消息詔告天下。
-
最後一個儀式是筵宴禮,在太和殿舉行,相當於現代的「擺酒」。光緒帝、王公大臣、外國來使,都會出席。席次嚴格地按照地位高低來安排,開宴後還有慶隆舞等表演。至此,持續數日的皇帝大婚禮儀,終於落下帷幕。
儒家禮儀使用的樂器 - 特磬與鎛鐘
特磬是儒家禮儀使用的樂器,清代皇帝為鞏固統治,推崇儒學,措施之一便是鑄造特磬和鎛鐘。此磬音律為<黃鐘>,是十二律中的一律,用於農曆十一月舉行的儀式。樂章完結前,會敲擊特磬一次,以示收结。在播放的中和韶樂<元平之章>,為皇帝在重要節慶太和殿升寶座時所奏之樂。
特磬採用整塊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玉質純淨瑩潤,琢磨精緻光潔,兩面飾以描金雙龍戲珠和流雲紋,線條生動流暢,紋飾的金黃色與玉質的碧綠色相映生輝。磬體規整平闊,類似木匠用的曲尺,只是倨句角度為鈍角而非直角。磬的長邊為鼓,短邊為股,即《周禮·考工記》中所記載的“股二鼓三”。鼓股相交處鑽有圓孔,用以穿係明黃色絛繩、懸掛於簨簴之上,以備敲擊發聲。
特磬在明朝和清早期付諸闕如,同樣是乾隆帝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仿鑄鎛鐘的同時,而詔定形制、添配出來的。當時製作玉特磬,要派人前往新疆和田採辦玉料,運至京師呈皇帝御覽,樂部按照形制畫樣呈乾隆帝欽準,然後一併發往蘇州玉匠琢磨成器,最後再運回京師備用,誠所謂不遠萬里、不惜重金。精緻輝煌的特磬,折射出乾隆皇帝崇奉儒家禮樂教化政治的觀念。
特磬是儒家禮儀使用的樂器,清代皇帝為鞏固統治,推崇儒學,措施之一便是鑄造特磬和鎛鐘。
鎛鐘,銅鎏金,平於,橋口,呈合瓦形,為先秦以來的編甬鐘形制。與編鐘不同,鎛鐘系“特懸”,即一圜鎛鐘獨用一套架座懸掛。鐘的架座稱為簨簴,簨指橫梁,簴指立柱,皆塗金漆,上簨雕龍首、植金鸞,鸞與龍首均銜五彩流蘇,頁板上雕雙龍戲珠紋,左右兩簴承以五彩伏獅。鎛鐘每套十二圜,以對應十二律和一年十二個月(閏月以交節為界,交節前沿用上一個月的樂律,交節後用下一個月的樂律),以鐘體大小調節音高,鐘愈大發音愈低。
依照傳統,冬至節所在的農曆十一月用黃鐘律,十二月用大呂律,正月用太簇律,二月用夾鍾律,以此類推,至十月用應鐘律。作樂時,一句歌詞開唱前,先擊鎛鐘一聲,以宣其聲;將唱完時,再擊特磬一聲,以收其韻,即孟子所謂“金聲玉振”。
鎛鐘、特磬作為傳統的“宮懸”、“金石之音”,是清宮中和韶樂專用的禮樂重器,是天地尊神和皇后至上身份的象徵。其中,皇帝三大節專用黃鐘律,依據《禮記》“天子日也,後月也,酉為月之正位”之義,擇定南呂律用於皇太后、皇后三大節的慶賀典禮。
宮廷藏書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就建有天祿閣、石渠閣藏貯圖書;隋代的觀文殿,宋代的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也都是專供宮廷藏書的地方。明代宮廷藏書也十分豐富,明初營建北京宮殿時,設置文淵閣藏書庫,藏有宋元版舊籍甚多。
清代宮廷很重視藏書,除了收集歷代版本書籍外,自順治至嘉慶都很注重編纂刊刻書籍,乾隆時期達到頂峰。康熙年間,在武英殿開設修書處,專司刊刻書籍,參加各部書編纂的主要人員均由皇帝指派,多為大學士或翰林院官承擔。每部書的編纂都要動用眾多的人力物力,僅《四庫全書》編纂之時,參其事者就達4400餘人,其中乾隆朝名儒參加編修者即有360餘人,歷時10年方完成。武英殿修書處設有刻印書籍的作坊,刻印的書籍用特製的墨和潔白細膩的開化紙印刷,質地精美,稱之為“殿本”。清一代所修書約有700多部(種),其中有幾部大書,一部可以包括數百種、數千種之多,如《四庫全書》《四庫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等。
昭仁殿是乾清宮東側的一座3開間小殿,是清朝皇帝經常光顧讀書的地方。乾隆九年(1744年)下詔從宮中各處藏書中收集選出宋、元、明時期善本圖書呈覽,並列架於昭仁殿內收藏,乾隆皇帝親筆題匾“天祿琳瑯”,掛於殿內。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贗刻,編成《天祿琳瑯書目》10卷,記載了每一部書的刊印年代、流傳、收藏、鑑別等情況。當時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書429部。
御筆文淵閣記玉册
雙嬰耳杯<御制玉杯記>
乾隆十八年春,乾隆拿到一隻玉杯,他欣賞了半天,認為是漢代的,但又吃不准。於是不恥下問,向玉工姚宗仁請教。姚宗仁一看便道:「哎呀,皇上,這東西是小人祖上做的,不是漢朝的。因為我們祖祖輩輩是幹這個的,所以我很容易認識它。」姚宗仁就向乾隆介紹了姚家用琥珀加熱為玉器染色做舊仿古的訣竅。
乾隆皇帝聽了玉工姚宗仁的介紹,覺得很有啟發,便親筆書寫了《御製玉杯記》,其中寫到:「宗仁雖玉工,常以藝事咨之,輒有近理之談。……不妨為立傳」。 在封建時期,作為一位皇帝能夠向工匠請教並記言立傳,可見乾隆愛玉之深,這種不恥下問嚴於治學的態度也值得我們各位玩友學習,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