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ck to Hong Kong

Exhibition hall1.jpg
Exhibition hall2.jpg
Exhibition hall3.jpg
Exhibition hall4.jpg
Exhibition hall5.jpg
Exhibition hall6.jpg
凝土為器

凝土為器 — 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

陶瓷除了廣泛作為民間日常用器外,亦用以展示統治者和貴族階層的地位和品味。故宮博物院所藏中國歷代陶瓷,主要繼承明、清兩朝的宮廷典藏,品類蔚然大觀。本展覽為香港首次大規模展示故宮陶瓷藏品——這一百五十多件重點展品既是各時代的精品,也是中國陶瓷史的縮影。

20220820_120408.jpg
20220820_120700.jpg
20220820_122658.jpg
20220820_122833.jpg
20220820_124436.jpg
20220820_130108.jpg
20220820_131550.jpg
20220820_133641.jpg
紫禁城的瓷-一級文物
20220820_120141.jpg

雍正十二色菊瓣盤

北京故宮館藏的一套完整十二色菊瓣盤,可以看到黃釉、薑黃釉、明黃釉、米黃釉、胭脂紫釉、綠釉、湖綠釉、蔥綠釉、灑藍釉、豆青釉、醬釉、葡萄紫釉、白釉、十二種顏色。

雍正三年,年羹堯罹92條大罪,雍正賜之自裁,唯其兄年希堯得以身免,越年重新起用,授內務府總管,督理淮安板閘關稅務及景德鎮窯務。

 

按《景德鎮陶錄》之〈雍正年窯〉條載,當時年希堯處理窯務,競競業業,「選料奉造,極其精雅。駐廠協理官每月於初二、十六兩期,解送色樣,至關呈請,歲領關帑。」 《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又載:「雍正十一年四月十七日,又送來各式菊花式磁碟十二色,內每色一件。奉旨:交與燒瓷處,照此樣式,每色燒造四十件。欽此。」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11年,皇帝命江西景德鎮御窯製作菊花式瓷盤40套,目前大部分已散失。這套畫樣被記作「各式菊花式磁盤十二色」。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十二色菊瓣盤」。

十二色菊瓣盤,顧名思義為十二件一套,通體菊花瓣式,高度均約為3.3至3.6厘米,口徑介乎16至17.5厘米之間,足徑約11.5cm。盤敞口,弧壁,圈足。圈足底款有二款,一為圈足內白底青花雙圈六字楷書款:「大清雍正年製」;另一為圈足內施滿釉,只露出雙圈六字楷款,亦書「大清雍正年製」。 

20220820_120345.jpg

白釉達摩渡江立像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代瓷塑《達摩渡江》,由德化瓷塑大師何朝宗作。此尊塑像胎體厚重,潔白堅實,通體施象牙白釉,釉面純淨瑩潤,背部有“何朝宗印”方形印章款。

 

達摩容貌威嚴,身材偉岸,雙手攏袖於胸前,赤足立於波濤之上,取材於達摩一葦渡江的故事。

達摩是印度佛教禪宗第二十八代弟子,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廣州,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到達少林寺,創立東土禪宗。傳說菩提達摩在南朝劉宋年間,乘商船到達廣州。及後達摩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與其談法。雙方終因會晤不契,不歡而散。傳說達摩在繼續上北方傳揚佛法時途經長江,他腳踩一根蘆葦渡過長江,成了成語一葦渡江的典故。

 

德化白瓷的胎骨細柔堅緻,釉水潔淨勻厚,與胎骨結合緊密渾然一體,呈色溫潤雅致,如凝脂凍玉,剔透光滑,器體在光線照耀下,可映見指影,扣之聲音清越悠揚,鏗然作響。自獨具一格的“象牙白”瓷問世以來,就以潔白透明的胎體、溫潤雅淨的釉色、如脂似玉的瓷質以及優美的造型和裝飾藝術,在異彩紛呈的瓷器之林中,獲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被推為中國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國白”的盛譽。

定窯白釉孩兒枕

枕作孩兒伏臥於榻上狀,以孩兒背作枕面。孩兒兩臂環抱墊起頭部,右手持一繡球,兩足交叉上翹。身穿長袍,外罩坎肩,長衣下部印團花紋。榻為長圓形,四面開光,正面開光內印螭龍紋,背面開光內光素,兩側開光內印如意云頭紋,開光之間亦以如意云頭紋為飾。通體施牙白色釉,底素胎無釉,有兩個通氣孔。

定窯匠師獨具匠心,將瓷枕塑造成一個天真、活潑可愛的男孩兒形象。孩童眉清目秀,眼睛圓而有神,神情悠閒得意。整件作品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古人喜歡使用玉枕、瓷枕,因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窯普遍燒造,種類繁多,造型豐富。品種有白釉(白釉劃花、白釉珍珠地劃花、白釉剔花、白釉黑花)、黑釉、青釉、青白釉、黃釉、綠釉、三彩等。造型有長方形、八方形、銀錠形、腰圓形、如意形、虎形、獅形、孩兒形等。

20220820_120415.jpg
早期陶瓷

青花十二月花卉圖題詩句杯

[清康熙, 江西景德鎮御窯]

十二月花卉紋詩句杯是清康熙時期皇宮中使用的酒杯。它的形體輕巧秀美,胎薄釉潤,紋飾詩畫並茂,是康熙時期御窯青花瓷器中頗具代表性的玲瓏小品,同時期十二月花卉紋杯也有青花五彩品種。

杯12件一套,撇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白釉,外壁青花裝飾。其上分別繪有代表12個月的花卉,並且配有與之相對應的詩句。分別是:一月,水仙花,“春風弄玉來清書,夜月凌波上大堤。”二月,玉蘭花,“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三月,桃花,“風花新社燕,時節舊春濃。”四月,牡丹花,“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五月,石榴花,“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七月,蘭花,“廣殿輕香發,高台遠吹吟。”八月,桂花,“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九月,菊花,“千載白衣酒,一生青女香。”十月,芙蓉花,“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十一月,月季花,“不隨千種盡,獨放一年紅。”十二月,梅花,“素豔雪凝樹,清香風滿枝。”詩句的結尾用書寫的形式鈐青花篆體“賞”字。

早期及隋唐陶瓷

陶器的為樣形態和紋飾,是中國史前至青銅時代不同區域文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漢代以降,隨着燒造技術的改進和原料的變化,陶與瓷並行發展,白常用器、和喪葬明器豐富多彩。至隋唐,瓷器生產呈現<南青北白>格局,青瓷和白瓷成為當時兩大主要瓷器類別。

20220820_120647.jpg
20220820_120655.jpg
20220820_120700.jpg
20220820_120706.jpg
20220820_120712.jpg
20220820_120953.jpg
20220820_121020.jpg
20220820_121023.jpg
20220820_121207.jpg
20220820_121036.jpg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穀倉罐

中國三國時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又名魂瓶魂亭、堆塑罐等,是從東漢時的五聯罐演化而來,形狀如壇。在罐上用堆貼與捏塑相結合的手法,堆塑著人物、鳥雀、走獸、亭闕和佛像等形象。其目的在於“所堆之物,取子孫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此罐蔵於故宮博物院:  “永安三年(260)時,富且洋,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萬歲未見英”銘文的青釉穀倉罐,是其代表作品。該罐腹壁堆貼著魚、龜和各種禽獸,罐口塑有樓闕館閣,衛樓閣上有持樂器的伎樂人,倉口有狗守衛,形象地表現了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豪強地主莊園的一個側面。隨著封建割據和莊園經濟的發展,豪強地主的宅院建築愈來愈具有封建塢堡的性質。穀倉罐也反映了三國時期制瓷工藝在成型技術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至兩晉時期,穀倉罐已成為一種流行的瓷器。

20220820_121514.jpg
20220820_121141.jpg
20220820_121123.jpg
20220820_121123.jpg
20220820_121320.jpg
20220820_121212.jpg
20220820_121431.jpg
20220820_121443.jpg

隋唐时期的瓷器 - 南青北白

唐代文人學士很喜用越瓷。陸羽《茶經》中曾描繪它瓷質類玉,光潔類冰,悅目怡神。徐寅《貢餘秘色茶盞詩》中石"巧刻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石",陸龜蒙《茶臨詩》則稱道"豈如璧姿,又有煙風色",成為千古佳句。

隋朝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全國實現統一,瓷器生產不但繼承北方青瓷的傳統風格,還吸收南方青瓷的特點,因此南北青瓷開始融合與發展,這也是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徵。隋瓷的硬度和釉色的潔淨,都超越前代,尤其是在青瓷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燒製成了白瓷。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一個巨大飛躍,為此後歷代各種彩繪瓷器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唐朝時期,白瓷開始挑戰青瓷的傳統優勢地位,不過就唐墓各期出瓷器來看,尤其是南方唐墓,出土的青瓷數量還是要比白瓷多。南方各窯仍繼續燒製青瓷,北方燒白瓷的諸窯也有兼燒青瓷的。這一時期,越窯青瓷代表青瓷的最高水平,有“類玉”“似冰”之稱,暢銷國內外。唐代越窯,是指隸屬越州的紹興、上虞、餘姚等地的瓷窯,其中以餘姚上林湖一帶瓷窯為代表。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開闢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燒造局面。而當時的白瓷燒製已非常完善,其中以邢窯最負盛名,“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邢窯白瓷的出現,改變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

隋唐時還出現了彩繪,在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中出土的兩件白瓷文官俑,帽子、頭髮、眉毛、鬍鬚、劍鞘、腰帶等,都是用黑彩點畫的。 當時有一些地方的確出現黑釉、褐釉,或在青釉器物上多次施呈色不同的釉,燒出的彩霞、浮雲、樹葉、花朵形狀的色彩斑斕,端莊精美。尤其到唐代晚期,在長沙銅官窯創造性地燒出釉下褐綠彩斑組成或繪成的花鳥、人物故事、題詩、圖案的彩瓷,並大規模使用模印、貼花工藝,使瓷器的裝飾更加豐富。 此時,還燒造出一種名叫“唐三彩”的瓷器,深受人們的追捧,其實這就是一種介於陶、瓷之間的藝術精品。

宋代名窯

宋代名窯

中國五大名窯,也稱宋代(北宋)五大名窯,是指中國宋朝建立的五個燒製瓷器的窯口。它們分別是:

  1. 汝窯:主要產青瓷,有「雨過天青雲破處」的美譽。語出周世宗柴榮。

  2. 官窯:分南北。北在汴京,南在杭州鳳凰山下。

  3. 哥窯: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此窯和弟窯是章氏兄弟兩人所建。

  4.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澗磁村。始燒於晚唐、五代,盛燒於北宋,金、元。以出產白瓷著稱,色澤潔白,不太透明。

  5. 鈞窯:利用鐵、銅呈色的不同特點,出藍中帶紅、紫斑或純天青、純月白等多種釉色,以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基調,具有乳濁而不透明的效果。

淡天青釉筆洗

[河南汝窯]

淡天青釉盤

[河南汝窯]

仿汝釉盤

[江西景德鎮御窯]

黑釉兔毫盞 [福建建窯]

敞口,斜壁,圈足。底無釉,露出黑褐色堅質胎。

 

盞內外壁施以黑釉,釉面析出棕褐色兔毫斑紋。 宋人崇尚鬥茶,以茶湯麵上浮起的白沫多且持久者為勝。用黑盞來盛茶,便於觀察白沫的狀況,因此黑釉茶盞大受歡迎。特色鮮明的建窯兔毫盞應運而生。此盞釉面閃現銀灰色光澤,絲絲兔毫流暢均勻,為宋代上等茶具。

黑釉剔劃折枝花草紋嘟嚕瓶

[山西大同窯]

白釉模印纏折枝花紋葵口碗

[河北定窯]

玫瑰紫釉鼓釘花盆托

[河南鈞窯]

天藍釉碗

[河南鈞窯]

河南鈞窯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鈞窯土脈細,釉彩有兔絲紋:紅的像胭脂、朱沙,青翠的像蔥,紫色如紫玫瑰等多種顏色,俗稱海棠紅、梅子青、茄皮紫、天蘭等色彩。鈞窯瓷器常發生窯變,除本色釉外還會變出其他顏色,而鈞瓷的名貴正在於其獨特的窯變釉色,其釉色是燒制過程中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繪,每一件鈞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故有「鈞瓷無雙」的說法,鈞瓷的釉質深厚透活,晶瑩玉潤,有明快的流動感。

粉青釉

[浙江官窯]

灰青釉

[哥窯]

褐釉彩繪虎形枕

枕呈臥虎形。虎背作枕面,其上白色為地,以黑彩繪蘆塘秋禽圖,殘荷兩枝,蘆葦數莖,水草遊鴨,大雁南飛,將秋景蕭瑟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虎身為枕身,在黃釉下以黑彩描繪模仿虎皮斑紋。

黃褐白釉地黑彩虎枕

[山西長治窯]

青釉模印貼花雙魚紋折沿先

[窯]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洗心內塑貼兩條遊魚,外壁刻凸菊瓣紋一周。口沿兩側各有兩個穿孔,相互對應,可用於穿飾金屬提環,以便於提攜。此器釉色青翠,塑貼魚紋清晰,是南宋龍泉窯的典型作品。

龍泉窯是宋代著名的瓷窯之一。創始於五代,繼承越窯傳統,燒造青瓷,至南宋而鼎盛。龍泉窯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名窯,因其主要產區在龍泉市而得名。

粉青釉鳳耳盤口瓶

[浙江龍泉窯]

瓶小盤口,直頸,折肩,直腹,圈足。頸部兩側各置一鳳耳。灰白色胎,通體施青釉,釉面開片紋,釉色青翠瑩潤。

 

南宋時的龍泉青瓷特別講究釉的色調。窯工們以改變釉的配方和多次上釉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製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元代新風

新風元代瓷

元朝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由北方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它的到來促進了中國境內民族的一次大融合;而且,它也順帶著在歐亞大陸進行了一次大融合,對外開放的政策使中國與西亞、歐洲的交往廣泛而頻繁,這在陶瓷業上的表現尤為突出。

說到元代瓷器,元青花的名氣如雷貫耳。元青花瓷開闢了由素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其造型大氣而不失精緻,其繪畫風格豪放而富麗雄渾,從創始之初就站在中國青花瓷史上的頂峰,使今人為之感嘆。

 

景德鎮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圖4),它的紋飾為由上而下分為五層,器具的頸、肩部覆蓮八寶紋;腹部主體纏枝牡丹紋;腹下至足部卷草紋和仰蓮垂珠紋裝飾,層次非常分明。突出的腹部主題紋飾為四朵盛開的纏枝牡丹,花的紋飾栩栩如生,有富貴吉祥的美好寓意。

青釉模印入思巴文碗

[浙江龍泉窯]

卵白釉模纏枝花紋盤

[江西景德鎮窯]

青花[滿池嬌]圖菱花口折沿盤

盤十六瓣菱花口,折沿,淺弧壁,圈足,內外青花裝飾。內底繪兩隻鴛鴦游弋在蓮池中,一鴛、一鴦顧盼生情。內外壁均繪纏枝蓮紋,莖上均結有六朵盛開的蓮花。折沿上繪菱形錦紋。圈足內無釉。圈足內牆斜削。

此盤上的主題紋飾為內底所繪人們喜聞樂見的蓮池鴛鴦圖,這種蓮池小景是元代青花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有的只繪蓮池,有的在蓮池中繪有禽鳥(只見鴛鴦、鷺鷥),多畫在大盤、大碗的內底,亦有畫在八棱大罐外壁開光內者。

“滿池嬌”是一種宮廷服裝圖案的名稱,描繪的是池塘中的花、鳥景色。

明清御窯

明清御窯

御窯廠,明代及清初稱御器廠,位於今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是明清兩代專門製作皇家用瓷的官窯,御窯廠前後延續四百多年,是中國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品類最多、工藝最精的官窯。御窯廠窯址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御窯廠於咸豐五年(1855年)被太平軍燒毀,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民國初停燒。

明清瓷器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明、清官窯瓷器紋樣較之民窯的嚴謹工整。它們都以物言志,畫必有意,表達著皇族對世界的理解,寄託著他們對生活的企盼,同時也是他們宣傳封建意識的工具。在明、清官窯瓷器紋樣中,龍紋、花卉紋是其大宗,嬰戲紋 、獅子紋常用。紋飾的畫面依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氣勢磅礴的壽山福海紋,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則加繪鹿、松樹、月亮、蝙蝠、雲朵等點綴物,盡力將對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窯瓷畫特別講究吉祥圖案的運用,寓福祿壽之意的尤甚。

青花竹松梅圖盤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此盤整體裝飾延續元代風格,中心由松、竹、梅、組成的[歲寒三友]圖,則颇據漢文化特色。三者寒冬不凋零,分別象徵長壽,正直和高潔。

松、竹經冬不凋,梅花耐寒開放,因此被稱讚為「歲寒三友」。松竹梅傲骨迎風,挺霜而立!象徵常青不老的松、象徵君子之道的竹、象徵冰清玉潔的梅三種植物組成。

青花纏枝蓮紋雙罄繫背壺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20220820_123222.jpg

青花花卉紋八方燭台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燭台為八方式,分為上、中、下三層,上層為燭插,下層為台座,兩者均為束腰八方形,中層為連柱,形狀如酒盅倒扣。通體青花裝飾。燭插由上到下分別描繪蕉葉紋、迴紋、變形蓮瓣紋。連柱飾有錦紋及纏枝花紋。台座面飾海水紋和蓮瓣紋各一周,外壁八面繪八組各式纏枝花卉。足內施白釉。底心無釉。   

 

此八角燭台仿自阿拉伯銅器,結構複雜,裝飾華美。繪製紋樣使用的青料為進口鈷料,即所謂的“蘇泥勃青”,青花色澤濃艷,有暈散感。   

 

燭台出現的歷史很早,遠在三國、兩晉時期,隨著製瓷工藝的發展,瓷燭台隨之出現,如三國時的羊形燭台、兩晉時的騎獸人燭台等。南北朝時盛行蓮花狀燭台。隋、唐時的燭台底座刻劃精美的花紋。到了明代盛行八方燭台,燭台上有的置蠟燭形插柱,造型美觀大方,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

青花伊斯蘭花紋緩带耳葫蘆扁瓶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20220820_123329.jpg

青花入吉祥紋雙耳寶月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纏枝花卉紋飾帶和八個花瓣環繞圓心組成的紋飾組成,花瓣之間再繪小朵花。該紋飾呈現出對稱幾何佈局的顯著特點,具有明顯的伊斯蘭藝術風格。

佛教中的八種吉祥象徵物: (1)、輪;(2)、螺;(3)、傘;(4)、幢;(5)、花;(6)、罐;(7)、魚;(8)、腸。

20220820_123506.jpg

青花雲龍紋盤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加礬红彩海水雲龍紋合碗

[明宣德、江西景德鎮御窯]

鬥彩海水雲龍紋蓋罐

[明成化、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加礬红彩海水龍紋盤

[明天順、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龍穿纏枝蓮紋渣斗

[明正德、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麒麟祥雲紋盤

[明成化、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纏枝蓮紋蟋蟀罐

[明隆慶、江西景德鎮御窯]

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為讓其最寵愛的孫子朱瞻基當上皇帝,永樂九年(1411年)立其為皇太孫,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後,朱瞻基順理成章地當上了宣德皇帝。

宣德皇帝也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除了有書法繪畫等較高的藝術造詣外,他還有鬥蟋蟀的嗜好,民間暗喻其“蟋蟀皇帝”。在青花瓷“黃金時代”的永宣時期,加上皇帝的特別愛好,各種青花紋飾的瓷蟋蟀罐理所當然地成為當時景德鎮御器廠的重中之重的產品之一了。

黃地礬红彩雲龍紋罐

[明嘉靖、江西景德鎮御窯]

嘉靖彩瓷中的紅彩常繪在黃釉彩之上,使之呈現出凝厚柔美的絳紅色,這就是陶瓷界俗稱的“黃上紅”,其工藝是高溫燒成瓷胎,然而澆上黃釉,再以900攝氏度左右溫度燒成黃釉瓷,然後再用礬紅彩在黃釉上塗地,露出紋樣,低溫燒烤,即成紅地黃花器,由於紅彩罩在黃釉上,看上去便是紅地黃彩了。因為採用的是多層次彩上釉,所以看上去此類彩器色彩顯得格外沉穩厚重。嘉靖黃地紅彩雲龍蓋罐色澤絢麗,紅黃相映,狂瀾與祥瑞之氣滿佈整器,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受,是景德鎮嘉靖官窯彩瓷的大器之一。

青花龍鳳穿花紋出戟花觚

[明,江西景德鎮御窯]

紫地素三彩錐拱折枝花果雲龍紋盤

[明萬曆,江西景德鎮御窯]

五彩魚藻圖蓋罐

[明嘉靖、江西景德鎮御窯]

這件五彩瓷罐,天地式蓋,寶珠形鈕,圓唇,短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內圈足,底部書“大明嘉靖年制”款。肩部繪蓮瓣紋一周,腹下部繪蕉葉紋一周,罐蓋和腹部以多色釉彩描繪出荷花、水藻和游魚等圖案,魚戲水草之中,怡然自得。

這件大罐的肩部繪蓮瓣紋一周,腹下部繪蕉葉一周,腹部繪荷花、水藻、游魚,整體圖繪疏密有致。底部用青花楷書"大明嘉靖年制”。明代繼各種單色釉成功之後,鬥彩、五彩相繼大放異彩,嘉靖五彩較前代更加光影奪目。五彩紋飾多以青在為底色,再加紅、黃、藍、綠、紫五色。不過根據圖紋需要,五色不定俱全。五彩瓷可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前者亦稱之為鬥彩,是經兩次燒製而成;後一種則是青花和五彩同時上釉,一次成器。這件五彩魚藻紋罐屆青花五彩工藝,是明代影瓷中的精品。

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玉壺春瓶

[明洪武、江西景德鎮御窯]

此件洪武玉壺春瓶的造型展現了十四世紀晚期雄渾穩重的特色。其腹脛豐滿圓碩,使畫工有足夠的空間得以盡情揮灑。以纏枝牡丹為主題的紋飾結構端正大方,展現出畫工下筆的精煉流暢,藉由釉裡紅濃鬱的色澤,整體更顯得雍容大氣。許多類似的玉壺春瓶由於口沿纖巧易碎,故此多有破損,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支同類玉壺春瓶便是最佳例子;相形之下,此瓶保存至今仍完好無缺,益顯其彌足珍貴。

唐代開始採用氧化銅於高溫陶瓷上繪製紅色紋飾以來,這種技法給陶匠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由於銅紅料極為敏感,陶匠在製作過程中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底釉的成份、銅紅料所佔比例、窯內的焙燒溫度和還原程度,以及器皿在爐膛內的擺放位置,以達致預期的顏色效果。由於氧化銅對窯室條件極為敏感,因此廢品頗多。

青花龍穿花紋扁壺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海水白龍紋扁壺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菱形開光折枝花果紋帶蓋執壺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纏枝花卉紋碗

[明洪武,江西景德鎮御窯]

鬥彩描金嬰戲圖玉壺春瓶

鬥彩嬰戲圖杯

鬥彩折枝葡萄紋高足杯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朝瓷器色彩等級制度

清代后妃的序列為皇后1人,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此下又設貴人、常在、答應,員額多少不定,隨意而設。

妃嬪的日常用度包括宮分、鋪宮。宮分是上自皇太后,下至貴人、常在、答應等人每年按等級所供應的不同品種、數量的金銀、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應的糧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綢緞、貂皮、米麵、炭蠟等項。鋪宮是指皇太后、皇后、妃嬪以及福晉等人宮內所用不同等級、品種、數量的金屬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級森嚴的清宮大內,由於妃嬪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數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依其等級而遞減。鋪宮中瓷器的配額,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碗、杯、盤、碟、盅等,在顏色、紋飾和數量上都有嚴格的等級。

裹外黃釉 - 皇太后、皇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外黃釉裹白釉 - 皇貴妃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綠地紫龍 - 貴人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黃地綠龍 - 貴妃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藍地黃龍 - 妃、嬪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各雜色 - 答應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門彩雲龍紋雙耳扁壺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裹白釉外澆黃地綠彩錐拱雲龍紋盤

[明宣德、江西景德鎮御窯]

白釉塑胋鮮紅釉蟠螭蒜頭瓶

[明嘉靖、江西景德鎮御窯]

澆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

[明弘治、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地黃彩折枝花紋盤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白地素三彩錐拱雲龍花果紋盤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禮儀制度的瓷器

禮儀制度的瓷器

明、清兩朝,各代皇帝都將宮廷祭祀視為國之要務,定時按例舉行,非常嚴格。清朝宮廷祭祀,從關外時期即形成較為嚴格的定制,在祭祀活動中對使用的祭物和祭器皆有一定的色彩要求外,而且還要與自然上天的理念相對應,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相契合。清宮傳統祭祀活動,主要承襲於女真(滿)族舊俗,其內容包含著許多原始遺風,如祭祀天地、薩滿教祭祀等等。在這些別具特色的祭祀禮儀中,所使用的祭物、祭器通常都要講究固定的色彩。

按照女真(滿)族傳統習俗,人們認為白色、黑色是最純潔的色彩,所以在結盟中使用最純的色彩,以證明最誠摯的內心和對天地最大的敬意。

清宮四壇祭祀,是指清朝皇帝在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等四個重要場所舉行的祭奠禮儀活動。清帝祭祀四壇活動,採納了明朝宮廷傳統的祭祀觀念;特別在入關後,滿族貴族在四壇祭祀時講究嚴格的色彩對應,一壇一色、天人合一,體現了對中原地區傳統文化的接受與繼承。清帝舉行四壇祭祀禮儀,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明朝四壇祭祀的色彩觀念。按《大明會典》記載,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熜按照明初祭祀定制,傳旨:「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從此確定以青(藍)、黃、紅、白四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四處(《大明會典》卷201,頁2715);皇帝親詣各壇祭祀之時,即採用不同的色彩定式。

  • 清帝祭祀天壇,其所用祭祀禮器及服飾均採用青(深藍)色,每件器物、服飾皆充滿藍色的旋律。祭祀禮器主要有:爵、登、簠、豆、犧尊、鉶、簋、籩、篚、俎等器皿,它們大多為瓷器,少數由銅器、匏器或漆木、竹藤製作,外面均施以青(深藍)顏色。

  • 清帝祭祀地壇,其所用祭祀禮器及服飾均採用近於明黃的顏色,每件器物、服飾皆為皇家專用的黃色。祭祀禮器主要有:爵、登、簠、豆、犧尊、鉶、簋、籩、篚、俎等器皿,它們大多為瓷器,少數由銅器、匏器或漆木、竹藤製作,外面皆施以黃顏色。祭祀時,禮器中亦有使用玉器或木器、匏器等材質,如地壇祭器正位用玉黃琮、匏爵等。

  • 清帝祭祀日壇,其所用祭祀禮器及服飾均採用紅顏色,每件器物、服飾皆為耀眼的紅色。祭祀禮器主要有爵、登、簠、豆、犧尊、鉶、簋、籩、篚、俎等器皿,它們大多為瓷器燒製,少數由銅器、匏器或漆木、竹藤製作,外面皆施以紅顏色。

  • 清帝祭祀月壇,其所用祭祀禮器及服飾均採用白(月白)色,每件器物、服飾皆為雅致的青白顏色。祭祀禮器主要有爵、登、簠、豆、犧尊、鉶、簋、籩、篚、俎等器皿,它們大多為瓷器,少數由銅器、匏器或漆木、竹藤製作,外面皆施以白(月白)顏色。祭祀時,禮器中亦有使用玉器或木器、匏器等材質,如月壇祭器正位用白璧等。

鮮紅釉盤、高足碗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20220820_130108.jpg

甜白釉僧帽壺

[明永樂、江西景德鎮御窯]

中外文化交流

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瓷文化交流

景德鎮陶瓷藝術在許多方面受到中東陶器藝術的強烈影響。元青花就是在伊斯蘭藝術影響下創燒的,而景德鎮青白瓷模製印花工藝亦模仿伊斯蘭製陶術。伊斯蘭文化起源於阿拉伯荒漠,許多伊斯蘭工藝技術實際上源於美索不達米亞文化或古波斯文化,而模製印花技術則來自古波斯藝術。

在中東伊斯蘭藝術的影響下,景德鎮浮梁瓷局窯工燒造過伊斯蘭風格的孔雀翠藍釉瓷器。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發現了一批形制特異,十分引人注目的瓷器殘片,其品類有卵白瓷、青花、藍地白花、藍地金彩、孔雀綠地青花、孔雀綠地金彩等。經對合復原,其器型有鼓形平頂蓋罐、蓋盒、桶式蓋罐、小底鼓腹蓋罐等。不能復原的尚有青花葫蘆瓶與孔雀綠地青花盒之類。以上器皿多飾雙角五爪龍紋、變形蓮花瓣、雜寶、十字杵、姜牙海水、鳳穿牡丹等。

 

青花瓷的出現是中國瓷器生產傳統的重大轉變。宋代以來的絲綢之路上,商人從伊斯蘭地區的心臟地帶,將鈷藍色料運到中國,這就是著名的“蘇麻離青”。元代末期的工匠開始用它繪飾瓷器,這讓中國境內與國際市場,引發了一場意義深遠的藝術變革。明代瓷器以阿拉伯文、波斯文為飾始見於永樂青花,但直到正德時期,才將大段《古蘭經》箴言、聖訓格言等字句,題寫在器物上,具有宣揚宗教的意味。這反映了當時伊斯蘭教的社會影響, 當然也與明武宗朱厚照尊崇“清真”習俗有關。

明政府對伊斯蘭文化的積極態度,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世界的廣泛聯繫,使得雙方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盛況。從這個角度看,明瓷中伊斯蘭因素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自唐至明數百年間中國與伊斯蘭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晶。

青花開光花鳥圖盤

[明萬曆、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梵文盤

青花藏文杯

[明成化、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折枝蓮托雜寶紋高足杯

[明成化、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折枝花圓形開光阿拉伯文碗

[明正德、江西景德鎮御窯]

中國與西方的瓷文化交流

明清兩代是中國古代陶瓷製造的巔峰時期,同時也是外銷瓷的黃金時期。從明朝永樂年間開始的鄭和下西洋有力地推動了國內外的官方貿易,到明朝中晚期,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航海活動也推動了中國外銷瓷的生産與銷售。

 

鄭和(中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軍事家)七下西洋為沿線國家發展帶來了很大變化,通過朝貢貿易、民間貿易等多種形式促進了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在客觀上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 鄭和的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等物品,從江蘇太倉出發,一路出使了東南亞、南亞、西亞等地區的30多個國家。船隊最遠航行到達非洲東海岸,帶去的中華文物對歐洲、非洲地區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17世紀初,一艘裝有大量中國青花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被剛剛成立不久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截獲。荷蘭人將這批瓷器運回國內拍賣,幽藍神采的中國瓷器一時間轟動了整個歐洲。當時的歐洲人將這種萬曆外銷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從1575年左右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時期裏,大量克拉克瓷被運送到了東亞、東南亞、西亞、歐洲、美洲的部分地區。 16世紀至17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兩個主要貿易國是葡萄牙和荷蘭,克拉克瓷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産物。 推動中國陶瓷海外傳播的另外一位關鍵性人物是殷弘緒。殷弘緒是一位法國傳教士,18世紀初來到中國,並特地前往景德鎮傳教。他在傳教過程中,通過實地考察和採訪,整理了景德鎮陶瓷製作工藝、配方等,並通過書信的方式寄回了法國。殷弘緒整理的珍貴的陶瓷資料和配方,掀起了歐洲倣燒中國瓷的高潮,推動了歐洲陶瓷業的快速發展。

琺琅彩瓷

琺琅彩瓷,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將銅胎畫琺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燒的彩瓷新品種。琺琅彩瓷器是專供帝后玩賞的藝術品,宮廷控制極為嚴格。製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提供,運送到宮廷後,在皇帝的授意下,於內務府造辦處琺琅作由宮廷畫家精心彩繪,宮廷寫字人題寫詩句、署款,最後入炭爐經600℃左右焙燒而成。 琺琅料是一種人工燒煉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賴從歐洲進口,雍正六年以後,清宮造辦處已能自煉20餘種琺琅料,而且色彩種類比進口彩料更為豐富,遂使琺琅彩瓷器的生產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 康熙時期的琺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紅、蛋黃及藍色作地,還有一類特有的在宜興紫砂胎上畫琺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器是詩、書、畫、印相結合的藝術珍品,是中國古代彩瓷工藝臻達頂峯時期的產物。

淡黄地琺瑯彩牡丹紋碗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宮辦事處]

琺瑯彩花卉圖題詩句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宮辦事處]

胭脂紫地琺瑯彩折枝蓮紋瓶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宮辦事處]

淡黃地琺瑯石榴花圖詩句杯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宮辦事處]

粉彩牡丹圖菊瓣盤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青花题 [聖主得賢臣頌] 筆筒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筆筒呈圓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內外施白釉,外壁通寫青花楷書《聖主得賢臣頌》,結尾用書寫的形式鈐釉里紅篆體“熙朝傳古”四字雙行款外圍單方框款。文字筆劃工整,娟秀清晰。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聖主得賢臣頌》為漢代蜀人王褒應漢宣帝劉洵之詔所作。帝因其頌揚稱旨,頃之擢諫大夫。此篇文章在康熙時期的筆筒上出現,體現出康熙皇帝對漢文化的重視。

琺瑯彩嬰戲紋雙連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雙連瓶又稱合歡瓶,是清乾隆時期流行的瓶式之一。此瓶色彩溫馨,裝飾題材吉祥喜慶,尤其是幼童的刻畫煞是可愛。

這件清代乾隆嬰戲紋雙連瓶,口沿及足邊為淡綠色的彩料繪纖細的纏枝菊花紋飾,肩部及足部均以胭脂彩料繪纖細的卷枝紋為地,加飾吉慶、瓔珞,並以黑色的條帶將上下兩部隔開。腹部為白地彩繪嬰戲紋兩組;一組為四嬰戲三羊,四嬰中一嬰騎羊,一嬰手持畫卷,還有的手持梅花及靈芝,寓意“三羊開泰”,表示冬去春來,陰消陽長,一年吉利之象徵。

 

另一組畫面為九子嬉戲,其中一嬰抱瓶,瓶口中飛出五蝠,寓意“福在眼前”,其他嬰兒形態各異,表現出一組歡樂的場面,寓意“多子多福”。瓶蓋為金彩蓋頂,蓋面彩繪垂葉紋飾,蓋口合於瓶口之內,使整個器形更加完整,瓶底青花橫書篆款“大清乾隆年制”。全器用琺瑯彩和粉彩合繪而成,製作工巧,是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現藏故宮博物院。

五彩人物故事圖棒槌瓶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康熙五彩在明代五彩基礎上不斷創新,獲得了空前發展,其燒製技藝純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此器紋飾繁縟,施彩艷麗,人物刻劃栩栩如生,為康熙民窯五彩的代表作。

粉彩太平有象尊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清 粉彩太平有相 太(瓶)有(象)太平有像尊 太平,謂時世安寧和平。

 

《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

溫庭筠《長安春晚》詩:「四方無事太平年。」又指連年豐收。

《漢書·食貨誌上》:「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象,哺乳動物。體高約三米,鼻長筒形,能蜷曲。門齒發達。象壽命極長,可達二百餘年,被人看作瑞獸。像也喻好景象。寶瓶,傳說觀世音的淨水瓶,亦叫觀音瓶,內盛聖水,滴灑能得祥瑞。 「太平有像」也叫「太平景象」、「喜像升平。」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粉彩九桃结樹圖天球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此瓶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之作。瓷器以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琺瑯材料裝飾。瓶身所繪桃樹承襲了雍正朝的纹飾風格,蘊含祝願多壽的吉祥壽寓意。

仿古創新

仿古創新

清代單色釉瓷的燒造技術在明代基礎上得到長足發展,燒造出各種顏色至精極美的瓷器,與青花、釉裹紅、雜釉彩、琺瑯彩瓷等媲美,堪稱歷朝顏色釉瓷之冠。康熙朝在督陶官臧癋選、郎廷極 (1663-1715年)和唐英的監督下,顏色釉瓷[諸色兼備]。雍正朝由年希堯監造,瓷器[仿古采今]。乾隆朝唐英遙領陶務,集前朝之大成,其中仿古與像生瓷更是幾可亂真。

仿官釉水仙盆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仿定窯白釉天祿流雲紋葵辬式辬委角方洗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仿汝窯釉雙繫魚簍式花囊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仿木紋釉㚒白地黑彩山水圖筆筒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笔筒直口,璧形底。器里及外壁上下沿施木纹釉,外壁中部以墨彩绘山水图,意境清逸典雅。


墨彩是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用国产料仿烧水墨珐琅之效果施于瓷器上的彩料,首先在白瓷器上以黑料绘画纹样,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其效果犹如在白纸上以墨笔作画。而木纹釉则是清雍正、乾隆朝独具特色的釉色之一,装饰效果颇富自然生趣,且清雅怡人。此笔筒之墨彩山水与木纹釉相得益彰,为清雍正朝具有代表性风格的瓷质文具。

釉裹紅四魚紋水丞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單色釉瓷

粉彩福祿萬代紋葫蘆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器作葫蘆形,腰際繫紫彩帶,彩帶雖由瓷土塑形而成,但於結繩處的轉折以及絲帶下垂的皺折痕等,無不如實寫真的表現出來。全器罩施橘紅色底釉,口緣描金,底足外壁畫如意雲紋,器身滿畫纏枝藤蔓與葫蘆。藤蔓綠葉有深淺之別,葫蘆果實施黃彩,局部點綴褐色斑點;蝙蝠施橘色釉彩,姿態或上或下,口部皆銜「卍」字。

 

器內及底施湖綠色釉,底心留白以紅彩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款。乾隆官窯喜以吉祥圖案為飾,乾隆八年(1743),皇帝傳旨御窯廠,指示瓷器圖案的燒造務必「各按時令分別吉祥花樣」,故此品之葫蘆形,因葫蘆與「福祿」的諧音而有吉祥的。

白地礬紅彩描金雲龍紋油槌瓶

[清康熙、江西景德鎮御窯]

彩紅釉粉彩梅竹圗梅瓶

[清雍正、江西景德鎮御窯]

粉紅地粉彩纏枝蓮紋天球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松石綠地粉纒枝花紋包袱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粉彩入仙人物圖燈籠尊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粉彩不露地雲蝠紋葫蘆瓶

[清乾隆、江西景德鎮御窯]

粉彩花鳥圖長方花盆

[清光緒、江西景德鎮御窯]

黃地粉彩瓷花卉圖捧盒

[清光緒、江西景德鎮御窯]

黃地粉彩蝴蝶紋囍字盤

[清同治、江西景德鎮御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