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ck to Hong Kong

Exhibition hall1.jpg
Exhibition hall2.jpg
Exhibition hall3.jpg
Exhibition hall4.jpg
Exhibition hall5.jpg
Exhibition hall6.jpg
古代工藝

器惟求新 — 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現代中文所用的「設計」一詞雖於十九世紀末才為人廣泛應用,但中國匠人構思及創作器物的傳統已可上溯至數千年前。這些古代設計蘊含對創新的執着、對物料的實驗精神,或是對用家體驗的考慮,與當代設計思潮契合。是次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一百餘件工藝瑰寶,以設計、製作及使用三個角度解讀中國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展覽亦會與香港的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響。

20220703_145503.jpg
20220703_164048.jpg
20220703_160908.jpg
20220703_162424.jpg
20220703_145757.jpg
20220703_161203.jpg
20220703_155553.jpg
20220703_153053.jpg
20220703_162010.jpg
工藝的思想源流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

 

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範、高超精確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20220703_145503.jpg
20220703_145742.jpg

易經

《易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古典文獻之一,為古代中國巫師運用六十四卦以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自漢代開始尊奉為「五經」之一。

《易經》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等等)的成敗吉凶。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經由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

20220703_145558.jpg

漢代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物質遺存和考古發現為華夏曆史提供了古代文化和藝術傳承的豐富物證。

 

就工藝製品而言,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夏商周“青銅器”“秦磚漢瓦”、隋唐的“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可謂是典型代表,共同構成中華文明不同歷史時期獨具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徵的工藝精品。經典的器具、物件是時代的審美結晶,彰顯出不同的文化元素,凝結著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的工藝水平和智慧,是中華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磚漢瓦”是對秦漢兩段歷史時期磚瓦的統稱,而不是特指秦代的磚、漢代的瓦。

瓦當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構件,瓦當製作工藝決定了其質地、氣韻和整體藝術的觀賞性。西漢時期,瓦當極其普遍,製作達到了精湛的藝術高度,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雲紋、文字等。其中文字瓦當指示性和寓意相對明確,是最具有漢代特色的瓦當品類,對後世書法藝術、考古和刻印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西漢文字瓦當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核心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雄強的氣度和精神。

唐代

唐代工藝美術,其藝術風格具有博大清新華麗豐滿的特點,用“滿”字形容,由於它富於情趣化,也可用“情”字形容。

工藝特點

(1)人意識的解放。

(2)裝飾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裝飾,一變以前以動物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特點,開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擺脱了拘謹、冷靜、神秘、威嚴的氣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潑、親切。

(3)唐代工藝美術在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與自由。

(4)裝飾技法的應用。陶瓷工藝出現了多種釉色,運用灑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織工藝有蠟纈、拓印等印染法;從造型看多運用較大弧度的外向曲線。從色彩看,多運用色彩退暈的方法表現深淺層次色階,有富麗華美的藝術效果。從裝飾紋樣看,植物紋中多以牡丹為主題,早期清秀、工整,受傳統圖案影響,中期(盛唐)富麗、豐滿,表現手法有色稱和對比,有撇絲晚期則比較洗練、簡樸。卷草是唐代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廣的一種。

20220703_145632.jpg
20220703_145649.jpg

宋代

宋代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不論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受到理學的影響,都以樸質的造型取勝,簡潔優美,特別是釉色清新脫俗,體現了宋代美學的風格。 

  1. 宋代由於安內虛化的政策,地方統治者過於苟安,這也反映在了工藝美術風格上:缺乏華麗的雄偉氣魄。

  2. 在哲學領域,理學佔領了統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欲。因此反映在工藝美術風格上是具有內斂恬靜、端莊大方的特色。色調多用冷色,紋路也多用富於理性、規則的幾何紋,更顯樸素無華。

  3. 受到了社會條件的影響,畫院的建立使繪畫得到了重視和發展。這直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製作,不少工藝美術作品明顯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是結合使用的生活用品,二是專供欣賞的工藝品。它雖未成為主流,卻對明清的工藝美術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元代

元初,統治者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遂使傳統的工藝美術也得以復興和發展。元朝尊西藏佛教為國教,梵像的傳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給元代工藝美術帶來殊變或折射。統治者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樂的需要,將戰爭中擄掠來的歐洲、阿拉伯地區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組織起龐大的為皇家服務的官辦手工業。匠籍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便於積累工藝經驗,提高技藝,使官辦手工業人材薈萃,技藝精湛,生產出了大量高級手工藝品和消費品,反映了元代工藝美術的發達。

陶瓷工藝 盛行於宋、遼、金時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窯、鈞窯、官窯、汝窯、龍泉窯、 吉州窯等著名瓷窯,此時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鎮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至元代已逐漸形成了有巨大生產能力,並出現了劃時代的新創造。朝廷專設浮染瓷局,負責燒造皇室用瓷,該局停辦後改由饒州路總管監燒。景德鎮陶瓷業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裏紅等品種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鈷料在瓷胚上繪以各種紋樣,上釉後以還原焰燒成。

元代對外貿易較之前代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陶瓷的輸出也明顯增多,為適應這種需要,東南沿海地區的制瓷業亦有所發展,產品大量增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中佔的比重日益擴大,並逐步超過了金、銀、銅、漆等器皿。

元代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給工藝美術帶來了新的面貌,結束了國內長期分裂的局面,促進了各民族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形成了這個時期多種文化接收並蓄的特點,同時宗教文化廣泛傳播也有一定的影響。

20220703_145709.jpg

明代

明代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很重要的發展,首先是大型圖籍的編纂。明成祖奪權後,為標榜文治,曾下令不惜金錢,四處搜求圖書及編輯了巨型類書《永樂大典》。這部書共有23937卷,分為11095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其規模是空前的。

明代的瓷器工藝亦大為進步,最著名的是景德鎮瓷器。洪武二年,曾在景德鎮設置官,使其瓷器工藝大為精進。 景泰藍則是明朝另一著名的工藝。景泰藍即琺瑯,元時輸入中國。明景泰年間,由於國家的提倡,在北京大量製造。其製品非常精工,而成為明朝的一種特產,故稱為景泰藍。

 

建築方面,明成祖定都北京並大加擴建,現在北京城及其中的宮殿有很多是明代的建築物。除故宮外,南京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等,也都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至今仍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清代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乾隆帝繁榮經濟,出現了「康雍乾盛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達到又一高潮。

清代瓷器以景德鎮為生產中心,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品種繁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達到頂峰。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保留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清代的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豔純淨,別具風格。粉彩和琺瑯彩瓷器為清代獨有,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以「精細雅潔」而聞名。清代皇室專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湘繡在清代時成為長沙城鄉的主要手工藝,繁榮昌盛,圖案多借鑑於中國傳統繪畫,所繡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蜀繡在清朝也得到空前發展,除日常所用的繡品外,還生產各種如同繪畫的作品。清朝乾隆年間,廣州設立繡行,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清代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究裝飾效果,華麗奪目。

乾隆時期平定回疆,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路途,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四千餘斤,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珍愛。

20220703_145742.jpg
DSCN2580.JPG
20220703_151305.jpg
金銀銅錫

金、銀、銅、錫

20220703_144440.jpg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1]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到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錫-鉛為主要原料。

四聯藥瓶
異獸型硯滴
鴨式薰爐
羊式燭台
羊式燭台
仿古銅獸面紋瓶

雍正款提梁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此類銀壺僅兩件,其造型小巧玲瓏,螭形提梁形像生動,做工精湛,尤其是壺蓋開關處的設計獨特巧妙,不知者不易將蓋打開。整個壺面雖無紋飾,但獨具一格,是雍正朝銀器的成功之作。

葫蘆

桃式倒流壺

壺錫質。 壺體為碩大的桃形,流、柄均作桃枝狀,壺底有圓口。腹部一面刻有詩句:“武陵如可問,載酒任怡情。”另一面刻:“一枝嬌欲助”及“王勝萬制”名款。  

 

此壺的特點在於“倒流”,因壺上無口,使用時需先將壺倒置,由壺底的圓口注入酒液,再翻轉過來往杯中註酒,因而得名“倒流壺”。此壺造型最早出現於宋代瓷器中,這件錫製壺即以瓷壺為藍本創作而成。。

金鶴式香薰一對

鶴為金質,呈昂首站立鳴啼狀,通身鏨刻羽紋。腹部內空,可貯香料,其上履羽翅為蓋,香氣通過張開的鶴口飄出。底置一山石形銅鉛座,鶴之雙足底出榫,可插於底座之上。 此對香熏鏨刻細膩,鶴身的羽紋、腿部關節、爪部指甲都力求寫實。整體比例合理,姿態挺拔。 香熏為清代宮廷的陳設用品,置於寶座地平上的兩側。清代香熏的樣式很多,由不同材質製作,如琺瑯,玉質等等,是大殿堂中的重要陳設品。

顧二娘銘菌式砚

珠壁山款槎杯

玉器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掃清叛亂,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繁榮經濟,出現了“康乾盛世”。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也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三個高峯,清代玉器得以發展。

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清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苟。有的碾琢細緻,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

 

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緻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於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
 

青玉是軟玉中數量最大的組成部分,其物質成分跟白玉相同或相近,成因與白玉一樣,都屬於接觸變質成因形成,只因含微量元素鐵而呈現出差異。青玉的佩戴與保養時應避免與硬物碰撞、經常佩戴並時時摩挲。

對於青玉的顏色,古人有所謂蝦子青、鼻涕青、楊柳青、竹葉青等説法。古人尚青,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説法認為,古代的青瓷就是從相近的青玉顏色中產生靈感而燒製出來的,其獨有的色澤魅力使得當代青瓷備受寵愛。單純從價值上看,青玉遠不如羊脂玉、白玉,但是青玉卻有其自身特點:往往比較塊度較大、質地細膩、温潤、油性好,同時,有一部分青玉由於緻密交織結構,具有非常好的韌性,是製作薄胎器皿的重要原料。

20220703_144636.jpg
20220703_144700.jpg
20220703_144628.jpg

龍鳳紋雞心佩

白玉

[長壽富足]

團花纹蓋罐

白玉

[長壽富足]

枝葉桃式杯

青玉

[明朝]

子岡款梅花紋花插

荼晶

乾隆帝御題雕桐蔭士女圖山子

白玉

[文房陳設品]

乾隆帝御製題攜琴訪友圖山子

青玉

[山子是清代文房機案上常見的陳設。

相傳春秋時期伯牙與鍾子期為友,伯牙善鼓琴而鍾子牙善聆,因而"知音"詞流傳後世。]

異獸形觥式壺

白玉

[壺的上半雕有一隻張口臥獸,壺身則凸雕三條姿態各異的蟠龍,造型奇特拔新。]

琺瑯

琺瑯

琺瑯,是指將玻璃或陶瓷質粉末熔結在基質(例如:金屬、玻璃或陶瓷)的表面後形成的外殼。顏色多為彩色,且具有藝術美感的花樣,因此過去被廣泛運用在藝術表現上,而琺瑯亦被稱為「洋瓷」或「搪瓷」。 由於琺瑯的工藝技巧相當困難,因而製成的藝術品也格外珍貴,較多為皇宮貴族所有。例如:流行於晚清,知名的「景泰藍」。

琺瑯彩,始創於康熙一朝,專供御用或皇室玩賞,成本高、產量少,連得寵大臣也不會輕易賞之,在芸芸清朝瓷器中至為矜貴、最為頂級。

琺瑯彩的「前身」,可說是銅胎琺瑯器。銅胎畫琺瑯,顧名思義就是以銅製器胎,然後把琺瑯質釉料填畫於表面,是由歐洲傳入清朝的工藝。琺瑯彩瓷器是在銅胎畫琺瑯的影響下誕生,為區分兩者,故又稱為「瓷胎畫琺瑯」。

清代官窯,大都在景德鎮燒製而成。可是琺瑯彩卻不同,先由宮廷畫師草繪樣稿,選用景德鎮精製的白瓷素胎,運至京城,在宮內繪圖、填彩、燒造。當時所用的琺瑯彩料,悉數由外國進口,燒成後有透明的玻璃質感。由於繪畫的色地上堆料厚,又有色彩眾多且深淺不同的顏料巧妙配合,故畫面有層次分明的實感。

20220703_145010.jpg
20220703_145018.jpg

乾隆時期,歐洲受亞洲裝飾影響正值洛可可藝術之風,此提梁壺造型亦有其風韻。而清代畫琺瑯更是受西方影響在清宮廷盛行。此壺是一件典型的東、西方風格融合的畫琺瑯精品。

清乾隆,通高37厘米,口徑9.1厘米,底徑13.5厘米。

壺八棱式,高提梁,提梁中央嵌有金星玻璃。曲流,三彎腿架,架內置油壺,用以燃燒加溫。器表隨形做大開光八個,內彩繪各異的山水和花鳥圖各四幅,相間排列。

 

蓋和頸飾黃地纏枝花卉紋。在畫琺瑯的裝飾之外全部鎏金,且金水濃厚。壺底、盒底均署“乾隆年制”款。  

 

此壺造型仿西洋銀壺,玲瓏別緻。裝飾紋圖為傳統的山水花鳥,宮廷風格,是一件融東西方文化於一體工藝傑作,是精品中的精品。

攢盒扁圓,直壁。蓋面微隆起,以寶藍色釉為地,中心裝飾五蝠捧壽紋。外圈裝飾纏枝蓮托八吉祥紋。器壁以折枝花卉為間隔,裝飾八吉祥紋。

 

盒內有一銅鎏金屜,上盛八個扇形攢盤及一個圓形攢盤。每個攢盤內飾折枝花卉紋。 此盒為廣東製作,與造辦處製作的畫琺瑯相比,紋飾活潑流暢,天藍色釉較為深沉。蓋面的五隻蝙蝠採取俯視和側視兩種構圖,俯視的三隻又存在一定變化,顯係採用了西洋技法。這些均展示了清中期廣東琺瑯的獨特風貌。

雍正款桃色水丞
雍正款桃色水丞
囍字寶相花紋温碗
囍字寶相花紋温碗
囍字寶相花紋温碗
囍字寶相花紋温碗
勾蓮紋葫蘆式溫壺
勾蓮紋葫蘆式溫壺
勾蓮紋葫蘆式溫壺
勾蓮紋葫蘆式溫壺
花卉紋温酒壼
花卉紋温酒壼
花卉紋温酒壼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燭臺

掐絲琺瑯落地燭台,清康熙。

 

燭台由三部分構成,底座是番人單腿跪地,雙手托抱觀音瓶造型,中部由瓶中上出圓形粗柱,上部為大小托盤和蠟扦,托盤一側置高聳的蓮瓣式燈擋。通體以藍色琺瑯釉為地,瓶身及托盤飾彩色纏枝蓮紋,番人衣甲飾纏枝蓮及菊花紋,並於前身後背飾各色“壽”字。其餘部位均鎏金而成。 

爐呈鼓式造型,鼓腹,平底。腹壁施黑色琺瑯釉,以獸首銜環為間隔,裝飾卍字錦地牡丹、蓮花、菊花、梅花,為四季名花。

 

蓋面裝飾雙獅戲球紋,將繡球置於中央,巧妙地將上面站立玩耍的兩個小童作為蓋鈕。三足皆作童子造型,但姿態各異,正面童子以脊背負馱爐身,另兩個小童皆作側身弓步,以胸腹及雙手承托爐身,三人面帶微笑,彷彿正欲將大鼓抬走。蓋鈕、獸首、三足鎏金。

花卉紋獸耳活環嬰足鼓式蓋爐

纏枝蓮紋球式香薰

乾隆款暖硯匣

折叠帖架

乾隆款牧童騎羊式筆架

乾隆款纏枝蓮紋冰箱

300多年前的清代就已經出現了設計精美的冰箱。在瀋陽故宮博物館館藏一件清乾隆款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它不僅能儲藏食物,還是清代皇宮的防暑降溫利器。

這件掐絲琺瑯寶相花大冰箱,口大底小呈斗形,上下口均爲正方形,上口加蓋,蓋爲兩塊組成,可拆分。冰箱附方形底座。冰箱木胎、錫里,箱的六面(包括蓋面)均爲掐絲琺瑯,露在表面的五面爲藍地纏枝寶相花紋,箱底部爲淺藍色地滿飾雲朵紋,有一條黃色五爪蟠龍。中央貼有陽文楷書「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方框款。工藝精細,色彩艷麗。器身兩圈銅鎏金箍,兩邊四銅提環,爲如意雲頭形,蓋面有兩個鏤空團壽字紋孔,是散發冷氣用的。

這件掐絲琺瑯冰箱是乾隆皇帝的寶貝,他所喜愛的食物都儲藏在這件冰箱裡面,是乾隆皇帝在皇宮裡面的御用物品。「從冰窖里把冰起出來,鋪在冰箱裡,再放進食物,就能起到保鮮的作用。」

四角轉人升降塔鐘

鐘在底層後面上弦,弦滿開動後,人物在樂聲中原地轉圈,佛塔會逐層升起。曲終而人物停轉,塔逐平穩降落並恢復原狀。

樓台式水法鐘

清宮造辦處。   

 

此鐘分為底座與水上樓台兩部分,以[水法裝置]相連。水法是一種活動裝置,以機械轉動透明螺旋形玻璃柱,形成各種流水的視覺效果。於此鐘的底座上弦後,水法裝置就會啟動,亦同時帶動樓台的人物活動。

玻璃

玻璃

玻璃器,在明清時期又稱為“料器”。考古發現中國最早的玻璃器是在西周時期,雖然中國的玻璃製造工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但在清代以前一直處於緩慢的發展狀態。

 

清初,當歐洲製造的晶瑩的玻璃製品傳入我國後,樂於接受外來科學技術的康熙皇帝決心生產和製造中國自己的優質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請來德國傳教士兼技師紀理安作技術指導,建立了清宮玻璃廠,從此開始了宮廷御用玻璃器的製作,一直生產到清朝末年。當時,主要來自山東博山和廣州等地的能工巧匠們,與來自歐洲的技術人員如格林、紀文、湯執中等一起,依靠皇家雄厚的資材,憑藉自己高超的技藝和智慧燒煉出了色彩豐富、質地精純的玻璃。

攪玻璃工藝是乾隆時期創造的一種新的玻璃裝飾工藝,其工藝過程比較複雜,類似於擰絲。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現款識的時間是清康熙年間,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宮造辦處玻璃廠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識分佈方式多為雙直行、單直行,並加圈欄。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卻比較特殊,呈單字分別處於四個方向。

瓶口沿和足部套碧綠色玻璃,頸、腹部飾白、藍、紅三色相間的條帶紋,通體螺旋纏繞,其顏色的相間規律為白、紅、白、藍。足底陰刻楷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顏色純正,質地潔淨,造型雅緻,紋飾流暢活潑,如行雲流水,為本來靜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機,是不可多得的清代玻璃珍品。

20220703_145757.jpg
20220703_145815.jpg
木雕

木雕

在清代,很多傳統的工藝門類由於受到西洋藝術的影響,寫實的因素逐漸增強,木雕藝術也不例外。特別是到了清代晚期,木雕人物的創作,結合了西洋油畫的構圖和人物比例分析的特點,雕刻時追求人物骨骼肌肉的勻稱,力求接近現實中的人物造型。

20230125_114804.jpg

採藥老人像

採藥老人,是指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裏面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張家界天子山十里畫廊遊覽線上,半山腰處有座石峯,狀如一位揹着揹簍負重行走的老人,故名。“採藥老人”是十里畫廊的標誌性景點,也是張家界市的十大絕景之一。此木雕正是以此作為題材。

20230125_114826.jpg

竹節紋筆筒

此筆筒運用了文竹工藝

20220703_152153.jpg

雙蓮蓬色盒

放香科用的

東山報截圖筆筒

20220703_152203.jpg

錦紋胡蘆式提盒

王公貢族旅行提盒

20220703_154820.jpg
20230125_120144.jpg

荷鷺圖長方提梁盒

提盒以細密紫檀制,榫卯嚴謹,用長方框造底座,兩側設立柱,有站牙抵夾,上安橫梁,構件相交處均鑲嵌銅葉加固。盒兩撞,連同盒蓋共三層。每層沿口均起燈草線,加厚子口。盒蓋兩側立牆正中打眼,立柱與此眼相對的部位也打眼,用銅條貫穿,以便把盒蓋固定在兩根立柱之間。銅條一端有孔,可加鎖。周身以玉石、螺鈿、硨磲、瑪瑙、虯角、珊瑚、孔雀石等珍貴材質作百寶嵌裝飾。

百寶嵌花果紋長方盒

盒面上鑲嵌著藕、蓮蓬、茨茹、白菊、黃菊、芙蓉、蘭花等各色花果一簇,與盒內放置的瓜子糖果等時令果品恰成交相輝映的特殊效果。盒面花果的稿本取自繪畫,但其效果卻遠勝於繪畫,極富立體感。

20220703_155433.jpg

荷花紋寶座

明朝

樹圍,又名護樹圍子,為庭院中護花木之用。

樹圍採用四面平做法,由四塊長方形圍板圍合而成,四面鏤空,每面分三層打槽,裝絛環板。前後兩塊圍板上層透雕葡萄紋;中間透雕捕魚圖,刻畫漁夫搖櫓、撒網的生動情景;下層為菱花式透櫺。左右兩塊圍板紋樣與前後兩塊基本相同,只是中間為透雕花卉圖。腿間有云頭形壼門牙板,方腿直足。圍板之間以活榫連接,可拆分成四塊。此樹圍雕刻精美,為傳世孤品。

人物風扇鐘

清宮造辦處。   

 

此鐘分兩部分。下面為箱座,內有抽屜,可放置物件。上半部分有須彌式底座,正面中心為三針時鐘,鐘盤周圍鑲嵌料石,盤上的兩個弦孔,負責走時和報時。底座平台上前部跪一面帶微笑的童子,其左手持桃,右手握桃形扇。後面為木雕山石、花樹。在童子和山石之間立一雙耳粉彩瓷瓶。瓶中插風扇,扇葉是蝙蝠形狀。在底座前面上弦絞起底箱裡的重錘後,童子持扇上下揮動,瓶中的大風扇便水平轉動。   

 

此鐘紅木雕花極為精細,體量巨大,是計時和玩具功能兼有的鐘錶。

雲蝠紋筆屏

筆屏結合了桌上屏風和筆插的功能,是宋代較為流行的文房用具。

古人案頭多羅有小型屏風,除有裝飾之用,亦可遮風以防墨硯乾涸,或擋陽以利閱讀。筆插則為古人洗筆後所用,洗筆後需將筆倒放,使筆頭所蓄之水流出,令筆心乾爽。

此筆屏風以紫檀木為主,以五隻蝙蝠圍繞中央,以白玉雕成的螭虎前方加上五孔筆插,集裝飾性與功能於一身。

20241231_151739.jpg

鏤空穿花龍紋橢圓盒

漆器

漆器

清是滿族建立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這一特殊的社會背景下,漆器的生產和應用主要是承襲歷史傳統,但其技術水準較之前代有了進一步提高。特別是乾隆年間,漆器生產達到歷史最高峰,取得了輝煌成就。清代後期,隨著經濟的衰落,漆工藝一蹶不振,深陷低谷。

明清兩代對外貿易比較發達,在輸出的同時,亦引進了一些阿拉伯和歐洲的工藝,加以模仿、吸收、消化,為明清時期工藝美術的發展,灌輸了新的血液。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前後經歷了549年的發展變化,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時代面貌。這一時期的髹漆工藝與建築、家具、陳設相結合,並由實用轉向陳設裝飾領域。進入了以斑斕、复飾、填嵌、紋間等技法為基本工藝的千文萬華的新時代。

 

明末清初雕漆失傳,至乾隆四年由雕竹名匠封歧刻樣,蘇州織造漆作仿製成功,宮廷用雕漆亦大多由蘇州製做。揚州雕漆有螺鈿、百寶嵌等品種,以螺鈿最富特色,其中尤以點螺最為精巧,所製漆器花紋纖細,五彩繽紛。名工有王國琛、盧映之、夏漆工等,後者尤善製仿古剔紅漆器。蘇、揚兩地漆作毀於清廷鎮壓太平天國革命之戰中。

水仙花紋盆
水仙花紋盆
水仙花紋盆
乾隆款花卉山石圓盤
乾隆款花卉山石圓盤
乾隆款花卉山石圓盤
乾隆款百子圖晬盤
乾隆款百子圖晬盤
乾隆款百子圖晬盤
20220703_160439.jpg

團花紋書册式文具格匣

乾隆款飛龍紋長方盒

 

此起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款"和"飛龍宴合款"。既稱為宴盒,就是為皇帝飲宴而制。​

盒木胎,天蓋地式,幾形底座。蓋面雕海水江崖並刻雲龍捧壽及左弼、右輔紋。四壁中均嵌長方形鍍金銅絲沙罩,上下雕雲龍及乾、坤、如、意和福、祿、長、春八字。盒內底部嵌十個鍍金銅槽,以置碗具。有“大清乾隆年製” 六字款和“飛龍宴盒” 四字銘。

"子孫永寶"款纏枝蓮紋,萬壽無疆碗

山水圖海棠式盤

描金漆就是在單色漆地上加描金范紋的工誓,其中以黑漆為地最常見。

花鳥圖三層方盒

戧金為漆器裝飾技法之一,

於明清兩代俱相當盛行。

牙雕

象牙雕刻是獨一無二的頂尖藝術品。象牙表面潤透如玉,紋理細膩規整。因為象牙容易雕刻,是古今中外雕刻大師施展才能的絕佳原料,頂級象牙雕刻藝術品是天然和人工雕刻藝術的完美結合。

人類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以象牙作為祭祀用品,甲骨文之中還有商王捕象的記錄。在殷墟考古遺址之中曾經發現了許多象牙,四川三星堆之中也出現了比較原始的象牙雕刻品。 

 

在商周時期,我國的牙雕工藝出現了第一個發展高潮。早在元代宮廷,就已經有了專門雕刻象牙和犀牛角的作坊。明代皇家所用的牙雕製品是由"御用監"製作的。清朝早期,宮廷牙雕工藝還在繼承明朝的傳統,無論是在雕刻技術還是藝術審美上都有了一定的發展。而到了清朝中期,象牙雕刻的藝術創作更加繁瑣奢華,那時候的牙雕工藝分為宮廷手工藝和民間手工藝兩類,而在民間,牙雕技藝分為江南和廣東兩大流派。

清朝造辦處也集結了諸多國內高超的牙雕藝人,他們生產的是專門供皇室所用的宮廷製品,融合和江南和廣州的風格特色。造辦處的牙雕製品不是根據匠人自己的審美雕刻的,而是先要呈現給皇帝審閱,皇帝滿意之後才開始操作。造辦處的牙雕作品在乾隆時期達到了巔峰時期,而到了清朝後期,宮廷牙雕開始走向沒落,風格上除了繁瑣之外已經看不出什麼意境。

渔家樂圖筆筒

花卉大物筆筒

羅漢圖臂擱

臂擱式盒

清代服飾

清王朝建立後,統治者想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所以入關之後,就強令漢人剃髮留辮,改穿滿族服裝,清王朝採取“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等所謂"十不從"的政策,清代滿洲服飾也從此得以充分吸收其他民族服飾的元素,使藝術與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清初,漢女與滿女的服飾有顯著的區別。漢女穿着還保留明代的遺風,多以上衣下裳或上衣下褲爲主,把女性的身體層層包裹,給人以溜肩、平胸、寬大、直筒般的外觀感受。而滿族女裝更具有民族特色,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大,則常穿不分衣裳的長袍。

清代染織工藝的空前發展,爲面料的精細華麗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清代的絲織業主要集中在官營的三大織造所在地江寧(今南京)、蘇州、杭州,以及傳統的絲綢產地四川等處。其中專門爲宮廷生產面料的三大織造更是不惜工本、不計效率,將絲綢產品的精緻華貴發展到登峯造極的程度,如蘇州有妝花紗、妝花緞、三元綢等。南京的雲錦是官營織造生產的提花多彩絲織物,明清時因其富麗豪華、花紋絢爛如雲彩而得名,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錦技術的最高水平。此外,棉織業在此時也有了較大的發展,不僅產棉地區擴大,棉布也成爲大宗出口的手工業商品。

杏黃色八團荷花紋女單吉服袍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服飾制度也是最龐雜、最繁瑣,等級制度也最嚴格。它既吸收了漢族傳統的冠服制度,又保持了滿族服飾的一些特點。按照穿著的不同場合和用途,可以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

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繡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繡花卉八團,為石青色。此圖為清代乾隆石青緞地彩繡八團花卉紋吉服褂。

綠色八團富貴蘭花纹女單吉服袍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

此袍為清代後妃夏季吉服之一。用了輕便透氣,於重大吉慶場合穿着。此袍以綠色暗花實地紗為地,綴補八團圖案。每團以蘭花、花籃、蝙蝠構成,寓意花開富貴。衣領與袖邊的緞地亦素有蘭花紋,與袍身主題紋色相呼應。

香色緞繡八團鳳吹牡丹纹錦吉服袍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

棉地上綴八團圖案,每團皆用緞繡生動表現鳳吹牡丹紋樣。鳳凰為鳥中之皇,牡丹為花中之皇,寓意榮華富貴。衣領與袖邊繡上五色祥雲,寓意吉祥。

福壽紋花瓶底女鞋

漢族婦女的纏足之風,到了清代尤爲盛行,北方漢族婦女以穿弓鞋爲多。滿族婦女不纏足,大多穿旗裝及木底的絲鞋,時稱“高底鞋”。這種鞋極有特色,以木爲底,鞋底很高',類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後有增至四五寸,上下較寬,中間細圓,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鑿成馬蹄形,故又稱“馬蹄底”。這種鞋底極爲堅固,往往鞋已破損,而底仍可以再用。一般小姑娘從十三四歲時開始穿花盆底鞋。清代後期,着長袍穿花盆底鞋已成爲清宮中的禮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