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惟求新 — 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
現代中文所用的「設計」一詞雖於十九世紀末才為人廣泛應用,但中國匠人構思及創作器物的傳統已可上溯至數千年前。這些古代設計蘊含對創新的執着、對物料的實驗精神,或是對用家體驗的考慮,與當代設計思潮契合。是次展覽精選故宮博物院一百餘件工藝瑰寶,以設計、製作及使用三個角度解讀中國傳統工藝的藝術價值。展覽亦會與香港的優秀設計師合作,展示傳統工藝對當代設計理念和文化生活的影響。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
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範、高超精確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易經》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古典文獻之一,為古代中國巫師運用六十四卦以預知未來吉凶禍福的卜筮書,自漢代開始尊奉為「五經」之一。
《易經》用一套符號形式系統描述事物的變化,表現了中國古典文化的哲學和宇宙觀。它的中心思想,是用陰陽符號構成的卦象代表世間萬物的運行狀態。卜筮者向神明問事,求得卦象,藉此預測事情(例如:戰爭、政事、農收等等)的成敗吉凶。
作為卜筮之書,《易經》的影響並不限於占卜和術數,大凡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政治、經濟、醫學、天文、算術、文學、音樂、藝術、軍事和武術等各方面,皆可見到陰陽變化的思想寓於其中。自從十七世紀開始,《易經》經由天主教耶穌會的傳教士引介至歐美國家。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不同時期的物質遺存和考古發現為華夏曆史提供了古代文化和藝術傳承的豐富物證。
就工藝製品而言,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夏商周“青銅器”“秦磚漢瓦”、隋唐的“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可謂是典型代表,共同構成中華文明不同歷史時期獨具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徵的工藝精品。經典的器具、物件是時代的審美結晶,彰顯出不同的文化元素,凝結著不同時代勞動人民的工藝水平和智慧,是中華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磚漢瓦”是對秦漢兩段歷史時期磚瓦的統稱,而不是特指秦代的磚、漢代的瓦。
瓦當是中國傳統建築的重要構件,瓦當製作工藝決定了其質地、氣韻和整體藝術的觀賞性。西漢時期,瓦當極其普遍,製作達到了精湛的藝術高度,紋飾題材有四神、翼虎、鳥獸、昆蟲、植物、雲紋、文字等。其中文字瓦當指示性和寓意相對明確,是最具有漢代特色的瓦當品類,對後世書法藝術、考古和刻印都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西漢文字瓦當體現了中國文化傳統核心觀念,凝結著中華民族雄強的氣度和精神。
唐代工藝美術,其藝術風格具有博大清新華麗豐滿的特點,用“滿”字形容,由於它富於情趣化,也可用“情”字形容。
工藝特點
(1)人意識的解放。
(2)裝飾生活的情趣化。唐代的裝飾,一變以前以動物紋占主導地位的傳統特點,開始面向自然生活,富有濃厚的生活情趣,擺脱了拘謹、冷靜、神秘、威嚴的氣氛,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潑、親切。
(3)唐代工藝美術在裝飾意匠上追求清新與自由。
(4)裝飾技法的應用。陶瓷工藝出現了多種釉色,運用灑釉、流釉等色釉技法;染織工藝有蠟纈、拓印等印染法;從造型看多運用較大弧度的外向曲線。從色彩看,多運用色彩退暈的方法表現深淺層次色階,有富麗華美的藝術效果。從裝飾紋樣看,植物紋中多以牡丹為主題,早期清秀、工整,受傳統圖案影響,中期(盛唐)富麗、豐滿,表現手法有色稱和對比,有撇絲晚期則比較洗練、簡樸。卷草是唐代裝飾紋樣中應用最廣的一種。


宋代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不論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受到理學的影響,都以樸質的造型取勝,簡潔優美,特別是釉色清新脫俗,體現了宋代美學的風格。
-
宋代由於安內虛化的政策,地方統治者過於苟安,這也反映在了工藝美術風格上:缺乏華麗的雄偉氣魄。
-
在哲學領域,理學佔領了統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存天理,滅人欲。因此反映在工藝美術風格上是具有內斂恬靜、端莊大方的特色。色調多用冷色,紋路也多用富於理性、規則的幾何紋,更顯樸素無華。
-
受到了社會條件的影響,畫院的建立使繪畫得到了重視和發展。這直接影響了工藝美術的製作,不少工藝美術作品明顯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是結合使用的生活用品,二是專供欣賞的工藝品。它雖未成為主流,卻對明清的工藝美術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元初,統治者出於鞏固政權的需要,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措施,遂使傳統的工藝美術也得以復興和發展。元朝尊西藏佛教為國教,梵像的傳入及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給元代工藝美術帶來殊變或折射。統治者們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樂的需要,將戰爭中擄掠來的歐洲、阿拉伯地區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組織起龐大的為皇家服務的官辦手工業。匠籍可世代相傳,子承父業,便於積累工藝經驗,提高技藝,使官辦手工業人材薈萃,技藝精湛,生產出了大量高級手工藝品和消費品,反映了元代工藝美術的發達。
陶瓷工藝 盛行於宋、遼、金時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窯、鈞窯、官窯、汝窯、龍泉窯、 吉州窯等著名瓷窯,此時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鎮窯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至元代已逐漸形成了有巨大生產能力,並出現了劃時代的新創造。朝廷專設浮染瓷局,負責燒造皇室用瓷,該局停辦後改由饒州路總管監燒。景德鎮陶瓷業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裏紅等品種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鈷料在瓷胚上繪以各種紋樣,上釉後以還原焰燒成。
元代對外貿易較之前代有了新的發展和變化,陶瓷的輸出也明顯增多,為適應這種需要,東南沿海地區的制瓷業亦有所發展,產品大量增加,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中佔的比重日益擴大,並逐步超過了金、銀、銅、漆等器皿。
元代作為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給工藝美術帶來了新的面貌,結束了國內長期分裂的局面,促進了各民族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形成了這個時期多種文化接收並蓄的特點,同時宗教文化廣泛傳播也有一定的影響。





明代在文化藝術方面有很重要的發展,首先是大型圖籍的編纂。明成祖奪權後,為標榜文治,曾下令不惜金錢,四處搜求圖書及編輯了巨型類書《永樂大典》。這部書共有23937卷,分為11095冊,總計約三億七千萬字,其規模是空前的。
明代的瓷器工藝亦大為進步,最著名的是景德鎮瓷器。洪武二年,曾在景德鎮設置官,使其瓷器工藝大為精進。 景泰藍則是明朝另一著名的工藝。景泰藍即琺瑯,元時輸入中國。明景泰年間,由於國家的提倡,在北京大量製造。其製品非常精工,而成為明朝的一種特產,故稱為景泰藍。
建築方面,明成祖定都北京並大加擴建,現在北京城及其中的宮殿有很多是明代的建築物。除故宮外,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等,也都具有高度的建築藝術,至今仍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乾隆帝繁榮經濟,出現了「康雍乾盛世」,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達到又一高潮。
清代瓷器以景德鎮為生產中心,技術上講究精工細作,不惜工本,品種繁多,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達到頂峰。清代的景德鎮瓷器,不僅保留了明代的工藝和品種,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創造。清代的青花瓷的色彩呈寶石藍,比明代的更鮮豔純淨,別具風格。粉彩和琺瑯彩瓷器為清代獨有,均始於康熙、成於雍正而盛於乾隆。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以「精細雅潔」而聞名。清代皇室專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湘繡在清代時成為長沙城鄉的主要手工藝,繁榮昌盛,圖案多借鑑於中國傳統繪畫,所繡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蜀繡在清朝也得到空前發展,除日常所用的繡品外,還生產各種如同繪畫的作品。清朝乾隆年間,廣州設立繡行,粵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清代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究裝飾效果,華麗奪目。
乾隆時期平定回疆,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路途,新疆年貢質地精良的玉材四千餘斤,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珍愛。











金、銀、銅、錫

中國青銅器是中國在夏商周時期的文化與科技的代表,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是森嚴等級制度的產物。[1]中國青銅器最早出現於公元前五千年,到漢代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的青銅時代跨越了約三千年的歷史長河。青銅合金主要以銅- 錫-鉛為主要原料。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