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Back to Hong Kong

Exhibition hall1.jpg
Exhibition hall2.jpg
Exhibition hall3.jpg
Exhibition hall4.jpg
Exhibition hall5.jpg
Exhibition hall6.jpg
紫禁一日

紫禁一日 — 清代宮廷生活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君主與后妃的主要居所。清朝十位君主與二十多位皇后在此過着養尊處優、充實有序的生活,本展覽主要透過三百多件故宮珍藏的十八世紀精美文物,讓觀衆了解紫禁城內從清晨到夜晚的生活點滴,探索城內人員豐富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20220806_113054.jpg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這是由中西畫家共同創作的一幅畫,擅長人物肖像寫實畫的郎世寧畫乾隆帝像,中國畫家沈源、週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這件中西方繪畫藝術在皇權之下有機交融的成功之作,不僅渲染出了皇家歲朝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示出了乾隆帝與諸皇子間融融的親情。

乾隆帝繼承皇位後,許多方面都承襲前朝典制,每遇漢民族歷代相承的傳統節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他都要求在皇宮中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在眾多的節令中,他對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歲朝(元旦),尤為重視,每到這一天,他要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在宮苑內點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他還要認真地書寫《心經》一冊,以示慶賀。圖繪乾隆皇帝與皇族子弟在庭院內點炮竹,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其慈祥的目光,溫柔的舉止,顯現出他身為帝王之外,作為普通家長的一面,令畫面充滿無限的愛意與溫情。

20220806_113341.jpg
20220806_115350.jpg
20220806_115719.jpg
20220806_120341.jpg
20220806_121309.jpg
20220806_123230.jpg
20220806_122903.jpg
20220806_123903_edited.jpg

清代宮廷生活

紫禁城宮殿原來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是當時的政治中樞,又是皇室居息的禁地。長久以來充滿了神秘。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朝被推翻後,宮殿的前部成立文物陳列所;後部仍為清遜帝溥儀所居。直到1924年國民軍逼宮,清皇室後人始離開這生活了二百八十一年的紫禁城宮殿。

 

故宮博物院藏存的皇室大量生活用品、珍貴文物和歷史文獻,結合現存宮殿佈置,將清宮生活中大至典禮、政務、武備、巡狩等政治活動,小至起居、服用、遊樂等日常細節,甚至宮中的習俗信仰,均作全面而徹底的介紹。使讀者對中國最後一個皇朝的宮廷生活,進而對二千多年來中國傳統帝制和皇室生活狀況,有具體而微的認識。

一日之計在於晨

一日之計在於晨

在古代,皇帝住在深宮大院,除了后宮嬪妃和王公大臣,其餘人很難見到一面,更別說知道他的日常作息。清朝時期,為我們留下了比較完備的《起居註冊》。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珍貴的資料,了解清朝皇帝的日常作息。康熙時期,政權基本穩定,康熙皇帝很重視禦門聽政,每天都在乾清門聽取各部院大臣奏事或與內閣大臣商決朝政。君臣之間的問答、討論,均被記註官進行記載。自康熙皇帝以後,到宣統皇帝為止,在長達239年時間裡,清朝一共留下12000多冊起居註冊。

清朝皇帝在早上5點鐘起床。梳洗完畢,穿戴整後,便率領后宮嬪妃來到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向她們請安。從慈寧宮回去,便進行早讀。早讀的內容是《聖訓》和《實錄》。所謂《聖訓》,是前朝皇帝告誡臣下的詔令、言辭語錄;《實錄》是歷代皇帝統治時期治國的編年大事記。大約在7點鐘,早讀完畢。隨後,皇帝就要進早膳了。早膳的地方一般就在寢宮。皇帝一聲令下“傳膳”,御膳房太監就會排隊進來,將裝在紅色漆器盒的早膳迅速拜訪在膳桌上。擺桌時,粥和點心分放兩桌。皇帝用膳,是一個人進行的。沒有皇帝的旨意,任何人不能跟皇帝一起用膳,連皇后都不行。

早膳過後就是早朝。早朝在清朝被稱為“禦門聽政”。康熙皇帝規定“禦門聽政”必須每天舉行。各部門每天早上在午門外集合,春夏於卯正一刻(早上6:15),秋冬於辰初一刻(早上7:15),進至中左門等候。 1小時後,開始彙報工作,說得通俗點就是每天必須要開完例行早會後,才算開始一天的正常工作。

清代起居注冊_edited.jpg

城中城、宮中宮 -養心殿

養心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建造之初是作為皇帝臨時休息的宮殿,嘉靖帝還把它改造為煉丹修煉的場所。 直到清朝,才把它變成皇帝起居之所,同時處理朝政,據《國朝宮史》載:養心殿是“皇上宵籲寢興之所也。凡辦理庶政、召對、引見,一如乾清宮。”

在清兵入關,建立清朝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就將養心殿作為自己日常休息的場所,也是在養心殿病逝的。 康熙繼位後,居住在乾清宮,把養心殿作為“造辦處”,匯集了全國的能工巧匠,專門製作宮廷需要的用品。 雍正繼位後,卻又搬回了養心殿,也是雍正開始把養心殿作為他13年帝王生涯的居住之地。自此之後,清代很多皇帝都居住在養心殿中,成為了皇帝們的日常活動中心。

養心殿.jpg
養心殿內.jpg

西間是舉世聞名的“三希堂”,因晉代書法大家王氏的三張書帖而得名,是乾隆為自己專門建造的小書房,室不再小,有用則靈,室內明亮,陳設精美,“三希堂”匾額為乾隆御筆,對聯是:深心托豪素,懷抱觀古今。

四象馱水法轉水禽鐘

此鐘分七層,頂端有花束,其下鍍金樹木圍繞水法,四角有守衛武士,再下台座四面設水法景觀。台座下四角托曲形支架,四角各飾一孔雀。中央有人物環行。中央層為四象馱起二針時鐘,鐘下嵌仕女琺瑯畫,四象身後有馬、牛等動物環行。象足下底座內有轉動環行的人物。最底層為機械裝置和樂箱。 鐘開啟機械後,在樂聲中瀑布直瀉而下,人與動物圍繞中心環轉不停。

三希堂.jpg

博古圖四方座燈一對

博古圖掛屏一對

掛屏為紫檀木嵌玉家具。以紫檀木攢邊框,棖子及立柱將屏心分隔成若干小格,格內粉色漆地,鑲嵌有木雕、螺鈿及有玉石雕刻而成的筆筒、古鼎、鐘錶、玉璧、花瓶、如意,還有抽屜,櫃門等。其創意較為獨特之處,還在於是以多寶格形式所表現的。博古圖是將早期的古玩,以其他材料或工藝形象成組的表現出來。

太平車

百烏朝鳳圖面盆

清朝皇帝的朝服

清代皇帝,通常而知是頭戴紅色調為主的帽子,身穿有披肩的明黃色長袍,這一身服飾稱為「朝服」,不過不是普通上朝時穿,而是重大典禮和祭祀時才穿的特殊大禮服。皇帝一年裡穿朝服的機會不超過廿次,而且大半都是為了舉行祭祀而穿著。冬季朝服在邊緣與下襬鑲貂皮,搭配鑲有皮草、綴以朱緯和三層東珠冠頂的冬朝冠;夏朝服則是鑲織金邊,以玉草或藤、竹絲織成的夏朝冠除了朱緯和東珠冠頂外,還在正前飾金佛,正後綴舍林。

就款式而言,朝服不愧其特殊大禮服的地位,跟其他服飾的構造有很大差異:它是一件超低腰連衣裙──上身部分長及大腿,胸前與兩肩有正龍、行龍、江水海崖等紋樣組成柿蒂型的大型紋飾,下緣織龍紋如腰帶狀。下裳部分狀如百褶裙,有團龍、行龍、八寶平水等紋飾。此外,雖然清朝並沒有使用傳統的冕服,還是將「十二章紋」放進皇帝朝服裡,以此象徵皇帝的特殊地位。

在那些重要儀式、祭祀與節慶之外,皇帝日常穿的是常服袍褂,就如前面說的,顏色以青、藍為主,料子上或許有暗花,但是沒有彩色紋飾。皇帝的常服冠頂都只是用紅色絨線打成圓結,夏季用的常服冠正前方綴一粒大珍珠,是全身上下唯一的珠寶;冬常服冠只有鑲了一圈皮草,沒有其他飾物。

彩雲蝠壽字金龍紋男龍袍

明黃色緞繡彩雲蝠壽字金龍紋男夾龍袍,清乾隆,身長143厘米,袖長190厘米,袖口17厘米,下擺126厘米,胸64.5厘米。   

 

此袍為清代高宗皇帝吉服之一,多用於元旦、萬壽、冬至等時令佳節等場合穿著。其式為圓領,大襟右袵,馬蹄袖,領袖俱石青色花卉織金邊,片金緣,左右及前後開裾,直身式袍,列十二章。內襯淺湖色暗花綾裡。綴銅鎏金鏨花扣四枚。系黃條一:“繡黃緞綿金龍袍,高宗 皇帝御用”。   

 

此袍在明黃色緞地上,繡製彩雲蝠壽金龍紋、海水江崖,以及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十二章紋樣,繡工細膩端整,構圖氣勢宏健,配色輝煌富麗,展現出天子富有四海、氣動八方的卓絕風範。

彩雲暗八仙金龍紋男夾龍袍

此袍為清代皇帝的吉服袍,用於慶壽、年節等嘉禮。

明黃色雲龍紋男單朝袍

朝服是清代君臣在重大典禮中穿着的禮制服裝。清朝的統治者雖為滿族,朝服制度卻融合了多元傳統:披肩、窄袖和馬蹄袖口來自當時滿蒙服飾風格,原為便於騎射狩獵,褶裙、雲龍紋、海水江崖紋以及雜寶紋等則承襲了明代以前歷朝帝王服飾的元索並加以發展。

勾蓮龍紋男㚒龍袍

此袍為清代皇帝的吉服袍,用於慶壽、年節等嘉禮。

朝珠

朝珠是清朝官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

 

朝珠兩旁共附小珠三串:一邊一串,另一邊兩串,名為「紀念」;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稱背雲。

 

朝珠源於佛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或佛頭,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本是閑時用來念佛的。

清代朝靴(尖底靴)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

金龍頂皇帝冬朝冠

清代皇帝的冬朝冠,是分為春季和冬季兩種形式的,春季的時候是以薰貂(深紫,近乎黑色)皮毛來作為帽檐的樣式,冬季的時候則是改為使用黑狐(元狐)皮毛來當作帽檐的樣式,而使用時間是以十一月朔為分界點,即十一月上半。

 

清代皇帝的冬朝冠之上會有三層金龍形狀的基座,每層金龍基座之間會有一顆東珠將彼此間隔開,並且在此之上還會綴上朱緯(帽頂上呈傘狀的紅色纓穗),每層為四條金龍盤繞的雕飾,每條金龍上還會鑲上一顆東珠(清代東北產的大珍珠),而在基座的最上方還會銜上一顆大東珠,此即為清代皇帝的冬朝冠樣式了。

20241231_152216.jpg

彩雲龍紋高腰棉襪

清朝皇帝的配飾

皇帝,富有天下的男人。他雖然不會滿頭珠翠,但他身上的配飾是有定製的,那些零零碎碎都是天下品質最好的。品質最好的,是指成色最好的、體量最大的、工藝最精良的。

  1. 佩玉。愛玉是國人的傳統。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它們溫潤、內外一致、敲擊聲音清脆、不容易損壞和斷口平滑不會傷到別人。君子如玉,古代男子腰間一定佩玉的,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 皇帝腰間一定會帶一塊玉的。

  2. 扳指,古稱韘,《詩經•芄蘭》中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它本為拉弓射箭時套於拇指上勾弦的工具,後成為一種裝飾品。清宮舊藏的扳指多以質地硬滑的玉、翠為原料加工而成,即可減少射箭時的摩擦力,又可使拇指不易被弓弦劃傷。

  3. 古代打火機,火鐮套成為男子出門時的隨身之物。

  4. 腰帶扣

  5. 戒指

  6. 齋戒牌 - 齋戒時用的祭器。皇帝在宮中齋戒時,設於齋宮丹陛左側。齋戒之日,皇帝與王公大臣也必須佩戴齋戒牌。這種齋戒牌「廣一寸,長二寸,書清漢齋戒字,佩著心胸之間。」形制質地也各有不同,有方形,也有圓形;有玉質、木質,也有象牙質的。

  7. 朝珠 - 朝珠製作材料多樣,有東珠、青金石、密蠟、珊瑚、綠松石、瑪瑙、水晶、翡翠、琥珀、沉香、象牙、碧璽等。根據身份、等級和場合各異而相應使用不同材質的朝珠。

乾隆款人物圖鼻煙壺

博古圖鼻煙壺

乾隆款花卉紋鼻煙壺

乾隆款仕女嬉戲圖鼻煙壺

乾隆款蟹菊圖荷葉色鼻煙碟。

乾隆帝御題松鹿紋扳指

懷錶

懷錶

齋戒牌

孔雀紋葫蘆荷包

梅花紋帶鈎及涼帶

螭龍帶鈎

縭龍帶鈎絳環

火藥袋

雙鳥紋荷包火燫

八寶紋鞘刀

八寶紋鞘刀

鞘刀

紫禁城的吉祥裝飾

節慶期間的紫禁城,室內會擺放各種帶有祥瑞圖案且饒有趣味的陳設。春節常見的裝飾中。花瓶諧音平安,瓶中應時盛開的梅花象徵京潔的品格;三隻羊寓意[三陽開泰],正月為泰卦,萬物興盛;而柿子則寓意[事事如意]。

轉水法水禽象馱鏡表

歲朝圖掛屏

乾隆款纒枝紋三式

乾隆款三陽開泰山子

大吉葫蘆掛屏銅件

歲朝圖插屏

清朝祭祀儀式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清朝祭祀是清代禮儀制度極為重要的一部分。祭祀禮儀傳承至清代時已經逐步演變為政治活動,為政治所服務。清代祭祀完整的祭祀體係是在沿襲其滿族特有的禮儀習慣上,吸納了明朝遺留的漢族禮儀習俗並加以融合改造所形成的。

清朝祭祀規模在禮儀文化中有著嚴格的規定,按照祭祀對象的不同分為不同的等級,每一等級所使用的祭品、祭器都有著嚴格的規定。祭祀形式針對祭祀對象的不同也有著明顯的區別。祭祀天神一般將祭祀之物燒為灰燼,這樣天神才能接受供奉,並賜福於人;祭祀水神一般將祭祀之物沉於水中,這種水神才能接受供奉,並賜福於人;祭祀聖賢一般無太多形式要求,將供奉之物祭於廟堂即可。

在清朝大型祭祀中牛羊豬是主要的祭祀品,以彰顯國力之鼎盛。中國是傳統糧食大國,糧食類祭品與蔬菜果品類祭品也是祭祀首選。因為清朝商品經濟的發展,絲帛也是重要的祭品,不同的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絲帛也各不相同。

祭器是祭祀禮儀的載體,祭器的設立是用以襯托禮儀的莊嚴、神聖與肅穆。清朝時因瓷器生產較為發達,祭祀所用祭器多以瓷器為主,已放棄青銅所製成的原始祭器。

太平有象一對

太平有像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 《漢書·王莽傳》:“天下太平,五穀成熟”。太平有像即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意思。瓶與平同音。故吉祥圖案常畫象馱寶瓶,瓶中還插有花卉作裝飾。

乾隆款勾蓮八寶紋五供

五供又稱五具足,由香爐1件、蠟扦2件、花瓶2件組成,為佛前常設供器。其中,香爐用於燒香之用,蠟扦用做點燈之燭台,觚用做置水插花的花瓶。 五供外壁以金彩為地,上繪五彩勾蓮八寶紋。香爐口沿、蠟扦中盤和花觚中腹處署長方形六字篆書款“大清乾隆年制”。

藏傳彿教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或俗稱喇嘛教,是指傳入藏區的佛教分支。屬北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地理體系,但以密宗傳承為其主要特色。藏傳佛教以卷帙浩繁,淵博深奧的藏文文獻著稱。有舉世聞名的《甘珠爾》、《丹珠爾》兩大佛學叢書。藏傳佛教強調顯、密結合,認為顯為表,密為里,將密修放到了相當高的地位。

 

古代的蒙古人最早信仰的是薩滿教。薩滿教崇拜神靈,把世界分為三種:天堂在上,諸神居之;地為之中,人類居之;地獄在下,惡魔居之。掌教的巫師則宣稱自己集萬能於一身,除了能役使鬼魅為人祛除災難外,還能占卜吉凶,預言禍福。薩滿教的祭祀有:祭天、祭地、祭敖包、祭火、答等活動。元朝時期,佛教開始在蒙古族中流傳。蒙古族信奉的佛教為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的一支。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並不是元朝立國後才開始的,它應該早在蒙古征服西夏和畏兀兒地區的過程中就已經開始了。

 

滿族在入關前,其信仰為原始宗教——薩滿教,並不信仰佛教。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兩代曾經做過明朝的官員,與漢族接觸較多。努爾哈赤本人通漢文,認同儒家文化中「敬天法祖」的觀念,因此和漢族一樣,對宗教信仰的態度是現實主義的。儘管努爾哈赤並不信仰藏傳佛教,對滿族信仰藏傳佛教管理嚴格,但對於蒙古族、藏族的藏傳佛教信仰,他不僅不反對,甚至還大加鼓勵。皇太極亦是如此。清朝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在滿清主導下的藏傳佛教有很高的凝聚力,這也使滿族、藏族、蒙古族這三個民族在精神上達到了高度的聯合,成為穩定邊疆的政治工具,同時也成為鞏固中央的一種手段。

乾隆款六品佛樓佛像一組

清朝的滿族人信仰—薩滿教

 

「滿族」的名稱是在明末才出現的,她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肅慎」或「挹婁」。北朝至隋唐時期,肅慎的後裔稱為「勿吉」,唐王朝在其聚居地設立了「黑水都督府」。發展至遼時的女真,直到12世紀初,推翻了遼的統治建立了「金」。 1635年,皇太極正式定族名為「滿洲」,並於1644年入關,一統天下。

薩滿教是一種最古老的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它以萬物有靈論為思想基礎,在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觀念的支配下,認為山川草木、飛禽走獸無不有神靈,神靈是主宰一切的。「薩滿」一詞源自通古斯語「薩滿」按字面意思來理解,是「處於興奮狀態的人,被神靈附體的人」,「激動不安和瘋狂亂舞的人」。這是因為,巫師作法的舞蹈姿態類似癲狂。薩滿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種晚期形式,因滿——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的巫師稱為『薩滿』而得名。

20220806_115545.jpg
20220806_115636.jpg
坤寧宮祭祀地圖.jpg

坤寧宮的薩滿祭祀

 

坤寧宮內的薩滿祭祀,有過年大祭、春秋祭、四季祭、月祭和日祭,而日祭又分朝祭、夕祭兩種。毫不誇張的說,坤寧宮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祭祀。

​整個坤寧宮的祭祀區域可以分為祭祀祝禱區、灶間和存放祭祀用品三大塊。其中祭祀祝禱區內南、西、北三面設有環形大炕: 北炕中間設雕龍大櫃,西端設畫漆木櫃,二者中間供奉夕祭神;北炕前還設有祭神時使用的三弦、琵琶、札板、台鼓等樂器。西炕南北兩端各有一個雕龍大木櫃,中間供奉朝祭神。朝祭神位據《滿洲祭禮》載為“釋加牟尼(在髹金小亭內)菩薩象、關帝象(畫像軸掛在神幔上)”,現在僅存關帝像一軸。

坤寧宮灶間內有大鍋三口,兩口用於煮祭肉,一口用於蒸糕。 坤寧宮祭神每年需要八種糕,什麼打糕、搓條餑餑(三月初一、九月初一及求福祭供獻)、馓子、椴葉餑餑(四月初八日供獻)、蘇葉餑餑(六月初一供獻)、淋漿糕(七月初一供獻)、餃子煠(音炸)油(八月初一供獻)、灑糕(常日供獻),這些都需在坤寧宮親自製作,每日夕祭時就需供灑糕十盤。灑糕,又名蒸糕,以稷米麵層層撒於蒸箅之上,上下均灑小豆,蒸熟後切四角分為10份盛於盤內。坤寧宮大祭時,皇帝和皇后以及宗室王公、文武一品官員都會分食胙肉。

女真族在東北苦寒之地,沒什麼牛羊,他們藉以維持熱能的就是脂肪肥厚的大肥豬。滿人入主中原後不忘本,皇帝每個月要在宮內兩次祭祀,祭祀完畢再將豬肉分給大臣以及侍衛們。除了皇帝提醒滿人不忘本,明朝皇帝姓朱,清朝以「清」水煮「豬」肉,也有他像徵的意義。其實要吃個胙肉還不是普通人能吃的,一來是能參與祭祀的王公大臣,剩下的豬肉只有侍衛們能吃。吃胙肉吃的是尊榮、恩典。這豬肉煮食的方式很簡單的,就是挑一隻全身黑色的肥豬,將其宰殺後,直接丟進坤寧宮的一口裝滿清水的大鍋裡,烹煮過程不加任何調味料。

 

乾隆皇帝原創的三清茶宴

三清茶宴是清代皇帝和寵信大臣的貴族派對。這個皇家聚會是乾隆皇帝的原創。自乾隆八年,清宮會於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十期間,擇吉日在紫禁城内重華宮舉行三清茶宴。三清茶宴上特供的三清茶也是乾隆特別的心思。

三清茶就是用貢茶配上松子、佛手和梅花三款清供(三清:五瓣梅花象徵五福、松樹果實松子代表長壽,佛手諧音福壽),以宮中收集雪水沖泡的茶品。受邀參加三清茶宴的多為皇親貴戚或受寵大臣,每次參加人數不過20、30人,茶宴時,皇帝與大臣邊喝茶邊作詩雅集。這個皇家茶宴乾隆在位期間共舉行40多次,乾隆後,嘉慶、道光朝也辦過幾次,到咸豐時期國勢漸衰,三清茶宴就此成為絕響。

乾隆皇帝在御製《三清茶》詩題後自注云:沃梅花、松實、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認為,以上三種物品皆屬清雅之物,以之瀹茶,具幽香。「三清茶」是乾隆皇帝的最愛,每次舉行茶宴時,須擇一宮廷時事為主題,群臣聯句吟詠,目的在於示惠聯情,參加者多為詞臣,如大學士、九卿及內廷翰林。把吟詠的詩句抄錄在茶碗上就變成了著名的三清茶碗,並將三清茶碗賞賜給大臣。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室定製的茶具,品種包括陶瓷、漆器、玉器等,三清茶瓷具以青花、礬紅釉為多見。

乾隆帝御題開光人物煮茶圖壺

粉彩雨中烹茶圖瓷茶壺,爲乾隆時期代表性御用茶具。 正面開光內繪雨中烹茶圖,遠山近水,松蔭掩屋,庭院芭蕉洞石,庭廊中長者坐於長幾旁,几上置有茶壺、茶杯、瓶花、書函。一侍童在爐旁伺火燒水,爐上置有水壺。圖案繪製筆法清秀,意境清幽。圖中的長者,抑或是乾隆帝。背面開光內墨彩楷書乾隆禦題七言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

康熙款梅花紋蓋碗

乾隆款御題三清茶詩如意紋蓋碗

錦地書式金鐘籠

乾隆款御題三清茶詩如意紋碗

佛手靈芝花插

乾隆帝御題玉盤謠盤

曹文埴書乾隆帝御制重華宮記

乾隆帝御制耕織圖詩册

《耕織圖》以江南農村生產為題材,系統地描繪了糧食生產從浸種到入倉,蠶桑生產從浴蠶到剪帛的具體操作過程,每圖配有康熙皇帝御題七言詩一首,以表述其對農夫織女寒苦生活的感念。《耕織圖》是中國農桑生產最早的成套圖像資料,它的繪寫淵源可上溯至南宋,繪者為樓璹。樓璹在宋高宗時期任於潛(今浙江省臨安市)縣令時,深感農夫、蠶婦之辛苦,即作耕、織二圖詩來描繪農桑生產的各個環節。 《耕織圖》成為後人研究宋代農業生產技術最珍貴的形象資料。

《耕織圖》初印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後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版本,木刻本、繪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於世。乾隆四年(1739年)清內府圖為木刻、詩為石刻的經折裝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北京刻朱墨套印本,楊大章彩繪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命畫院據元代程棨本臨摹之《耕織圖》,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園延賞齋左右廊壁的拓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徽州守臣摹刻的墨版。

清代皇帝的政務處理

清代沒有天不亮就召集羣臣站班的製度,清初時期,都是六部將要辦的事務,彙總到內閣,然後由內閣向皇帝彙報。比如康熙帝剛繼位時,年僅8歲,當時的主要工作還是上學,政務由四輔臣負責,即便康熙帝聽政,也是在他放學以後、午飯之前,康熙帝親政後,實行了“御門聽政”,一般情況下,冬夏早上六點,春秋早上五點,起先是在乾清門,後來改在了太和門。康熙帝很勤政,他在位期間,凡是在京,都不會缺席御門聽政,比如平三藩、收台灣、抗擊沙俄等重大決策,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之後的帝王能堅持禦門聽政的已經不多,雍正、乾隆尚且能勉強維持,而到了道光以後,御門聽政基本就廢止了。

雍正時期,由於西北軍務繁雜,外廷與內廷之間的溝通不便,且不利於保密,於是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負責的都是軍國重務,因此軍機大臣每天早上必須向皇帝奏事,地點都在養心殿西暖閣。 如果遇到突發事件,皇帝也不會召集滿朝文武百官,而是傳旨軍機大臣、大學士、六部九卿的官員在養心殿進行朝會議事。至於京堂以下各官,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高級會議的。自雍正以後,皇帝已經不再大早上朝了,這裏所謂的上朝,也就是在養心殿召見軍機大臣。而百官基本就在宮外的六部辦事,有重大事件,先報給軍機處,再由軍機處根據輕重緩急選擇在什麼時間請求皇帝定奪。

清代皇帝的很多時間都花在了處理奏摺上面。奏摺是清代特有的一種制度,其本質説白了就是皇帝與大臣私人之間的溝通。奏摺的內容可以是請安、謝恩,也可以是彙報工作,甚至是民間風俗人情,讓內外臣工互相監督,互相揭發。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幾乎天天批閲奏摺到深夜,乾隆帝也是如此。

“為君難”印

這方“為君難”石印是雍正皇帝的寶璽,最能反映他在位期間的心態。   

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二十二日,怡親王允祥向宮中造辦處交來雍正帝手書“為君難”匾字一張,御書“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對聯一副。此匾聯道出了雍正帝的心聲,也是他行動的信條。至今,在紫禁城養心殿的西暖閣北牆上還掛有雍正帝手書的這副對聯,只是原來的“為君難”匾後來被換成“勤政親賢”匾了。

 

雍正之所以發“為君難”之感嘆,與他的經歷及時代有著密切的關係。 “為君難”出自《論語·子路》:“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雍正帝不僅把“為君難”製成匾額,還命人刻了多方“為君難”印章,鈐於御書及古書畫上,用以激勵自己不要忘記作為皇帝的職責。

交龍紐[十全老人之寶]

“十全老人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十全老人之寶說》。 “十全”,指乾隆帝在位期間十次遠征邊疆的重大勝利。 “十全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兩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但到後來乾隆帝命刻此“十全老人之寶”時,卻賦予了“十全”更多的內容。

乾隆帝制此寶,不僅是要顯揚其十全武功,而且是要時時勉勵自己盡君之全職,以實現其“千古全人”之夙願。可以這樣說,此璽既是乾隆帝的紀功之物,也是他的自勵之璽。

 

交龍紐 [天子之寶]

“天子之寶”,清早期,金質,交龍紐方形璽,滿文篆書。“天子之寶”乃清朝二十五方玉璽之一。附系黃色綬帶及牙牌,牙牌兩面分書滿漢字“天子之寶匱”。   

 

“盛京十寶”之一,用於祭祀祖先及百神。據《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記載,崇德八年(1643)十二月二十八日遣大臣阿拜代祭清帝列祖,其祭文中鈐有“天子之寶”,所鈐極有可能就是這方寶璽,製作當在清太宗崇德時期。此寶的交龍紐及滿文篆字的印文風格也與這一時期的金質“奉天之寶”一致,是清前期十分重要的典章文物。

交龍紐 [五經萃室]印

“五經萃室”印,清乾隆,玉質,盤龍紐方形印。  

 

“五經萃室”與“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為一組,同貯於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經常使用的寶璽。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製造了幾十方“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與不同的宮殿名印合成組印,這是其中的一組。五經萃室位於昭仁殿內,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經火燒過的痕跡。

交龍紐 [敕命之寶]

“敕命之寶”,清早期,碧玉質,交龍紐,漢文篆書滿文篆書。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

 

據《交泰殿寶譜》,用此寶“以鈐誥敕”,而大部分是在敕書上鈐蓋。清代的敕書分為敕命和敕諭兩種。敕命用於敕封外藩、覃恩封贈六品以下官員及世爵有襲次者,為捲軸形式,六、七品二軸,八、九品一軸。敕諭則有敕任官員、敕諭臣民、敕封或諭告外藩之別。敕書最後都要書明頒發年月日,並加蓋“敕命之寶”。 “敕命之寶”是二十五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方。

乾隆帝 [古稀天子之寶]、[八徵耄念之寶]

“古稀天子之寶”,清乾隆,碧玉質,交龍紐方形璽,漢文篆書。寶四周陰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說》。此璽制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萬壽。乾隆要做到“勵慎終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愛民”,這才把“猶日孜孜”作為“古稀天子之寶”的副章相配使用。

"八徵耄念之寶"是清乾隆五十五年,乾隆皇帝為紀念在位五十五年並慶祝八十壽辰而特別製作的。 “八徵”是指《尚書.洪範》中帝王管理國家的八種政事“一曰食,二曰貨,三約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分別指管理國家的糧食、財務、祭祀、居民、教育、治安、朝覲、軍事。

元音壽牒組印  [清乾隆]

緙絲元音壽牒冊,清乾隆。  

 

此冊頁是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高宗弘曆80歲壽辰之際,內務府將文華殿大學士和珅等人輯錄的120條吉祥壽語篆刻成印章,然後刑部尚書胡繼堂又用巧匠將其緙織成印譜,恭進給乾隆帝的壽禮。作品在粉色地上以平緙、構緙、搭緙等技法緙織。冊頁計17開。冊首墨緙隸書“元音壽牒”,邊框用三藍緙松、鶴、雲和萬字紋樣。正文為朱緙篆書“萬壽無疆”等朱、白印譜各60方及墨緙楷書釋文。冊尾朱緙“臣胡繼堂”、“敬摹”印,鈐“寶蘊樓藏”章。   

 

此作品裝飾素潔淡雅,印文疏朗清晰,線條流暢。 120個書寫各異的“壽”字不但反映了清代高超的緙絲工藝,亦體現出中國古代金石文字變幻莫測的神奇魅力。

四友圖圍屏

《屏風為三扇,屏心為鏨胎琺瑯,紫檀本邊框,須彌座,兩側為鏤空琺瑯站牙抵夾。屏心銅鍍金地鏨刻卷雲紋,三屏通飾《松竹梅蘭四友圖》,點綴以靈芝和湖石,左上方書《御題四友圖詩》背面飾減地陽文松、竹、梅及玉蘭、牡丹等花卉圖。屏風高大壯觀,做工精洪,鎏金厚重,金碧輝煌,詩情畫意,具有文人氣息,是保存至今絕無僅有的琺瑯重器。

樂箱鑽水法轉花鐘

天宮賜福四面鐘

清人畫職貢圖之蘿圖式廓

皇清職貢圖》是清朝乾隆年間編繪的,介紹和認識清朝國內外諸多「民族」及「國家」,以及這些「民族」、「國家」與清朝間關係的一部大型圖卷。該圖卷共4卷,畫面301段,圖說爲滿漢文合璧。清朝從乾隆十五年(1750)起準備,乾隆十六年開始繪製《皇清職貢圖》,至乾隆二十六年爲止,其大部已繪製完成。然乾隆二十六年後陸續有愛烏罕、霍罕等部使臣來朝「獻貢」,故乾隆二十八年又增繪「愛烏罕回人」等5圖。乾隆三十六年再增繪「土爾扈特台吉」等3圖。乾隆四十一年加入「整欠頭目先邁岩第」等2圖。五十三年增繪《淡水右武乃等社生番》。以此直至乾隆五十八年增繪完《巴勒布大頭人並從人即廓爾喀》後,《皇清職貢圖》才最終完成。而需要說明的是,《皇清職貢圖》繪捲起初名曰「職貢圖」,後編纂寫本時才改爲《皇清職貢圖》。

清朝境外外藩情況較境內外藩要複雜得多。在清朝國境以外的邦國和部族爲境外外藩,比境內外藩的關係要稍遠一些,而且這些境外外藩的情況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大致可以將這些外藩分爲如下幾類:

 

  1. 清政府視爲屬國,朝貢關係明確的邦國,主要有朝鮮、南掌、琉球、蘇祿、緬甸、安南、暹羅等國;

  2. 與境內外藩毗鄰且對清朝版圖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境外邦國或部族,如新疆卡倫邊境以外的安集延、布魯特、哈薩克等邦國和部族,西藏週邊的作木朗、錫金、拉達克、不丹等邦國和部族;

  3. 具有互市關係的境外外藩,如英國、法國、荷蘭、俄羅斯、瑞典、日本等邦國。

前兩類部族或邦國大多與清廷保持著定期的朝貢關係,後一類名不副實,是清廷主觀上認爲的「藩屬國」,僅有互市貿易關係,這一類邦國與清政府的關係極不穩定,在某些時期內甚至是敵對關係。

平定兩金川戰圖

兩金川即大小金川,位於今四川省西部,大金川是大渡河上流,小金川則是大渡河上流東面的一條支流,都為藏族聚居地。自元代開始,中央政府先後在兩金川分設土司,令其各守疆界,相互牽制,藉以捍衛邊圍。惟土司眾多,彼此之間每因承襲土職或邊界糾紛日尋干戈,仇殺不已。清初沿明舊制,頒授印信,大小金川接受清廷冊封。土司們常以朝廷名號恃強掠奪,蠶食鄰邦,不安住牧,聲勢日盛,邊境不安,加之大小金川在地理位置上接近成都,遠連衛藏,威脅到內地的安全,為求永靖邊圍,乾隆皇帝遂興師進剿,乃有平定大小金川之役。

平定兩金川得勝圖》描繪了清乾隆十二年至四十一年(1747—1776年)清政府兩次出兵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叛亂的戰績。十六幅圖分別為:收復小金川、攻克喇穆及日則丫口、攻克羅博瓦山碉、攻克宜喜達爾圖山梁、攻克日旁一帶、攻克康薩爾山梁、攻克木思工噶克丫口、攻克宜喜甲索等處碉卡、攻克石真噶賊碉、攻克葘則大海昆色爾山梁並拉枯喇嘛寺等處、攻克賊巢、攻克科布曲索隆古山樑等處碉寨、攻克噶喇依報捷、郊台迎勞將軍阿桂凱旋、午門受俘、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士。

修復小金川全景圖頁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清軍發起攻勢,分西、北和河南三路進兵,於十一月上旬修復小金川全景。本畫所繪為清軍额森特部和海祿部攻下戰略要地的埸景。        

攻克喇穆喇穆山粱及日則丫口頁

乾隆三十九年正月初六,阿桂等率兵三路進攻大金川。阿桂統帥西路軍。負責進攻喇穆喇穆山粱。此處地勢險峻,山梁上有九座大型碉樓,且山峰間也築有石牆,因此難以攻取。清軍於七月二十二日晚間發起進攻,二十三日攻克了山梁,二十四日搶佔了日則丫口。

攻克羅博瓦山碉頁

乾隆三十九年七月清軍攻下羅博瓦山碉樓的場景。由於羅博瓦山對面是喇穆喇穆山的後路,因此攻下此處則可動搖喇穆喇穆山的敵軍。清軍分為多路,二十三日海蘭察部攻打第三第回峰,烏什哈達部第二峰,均攻克。二十四日,普爾普攻克第一峰

金川平定御午門受俘頁

乾隆四十一年,清軍統阿桂等平定了金川土司的叛亂。四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著龍袍衮服,駕臨午門正樓城樓,舉行受俘禮,王公百官在城樓上著朝服倍侍。在午門外甬道旁邊,將領福康安押解着金川首領多人。在午門下行三跪九叩禮。

紫光閣凱宴成功諸將士頁

在舉行過受俘禮之後,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至西苑紫光閣設宴款待阿桂等凱旋歸來的將士。本圖中乾隆皇帝以十六人抬轎抵達紫光閣,閣前的帳篷中排列着整齊的禮物,以慰勞賞賜功臣將士。

平定伊犁回部戰圖冊

此圖冊頁記錄了乾隆帝的十全武功之首:平定準噶爾部叛亂以及大小和卓木叛亂的戰爭場面。

 

畫稿由郎世寧等四位西洋宮廷畫師起草,後送往法國蝕刻城銅版後,印刷成版畫十六幅。本策圍乾隆30年丁觀鵬等五位宮廷畫家依原稿所作的繪畫。

20241231_152705_edited_edited.png
20241231_152713_edited_edited.png

烏什酋長獻城降

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三十號,回都首領霍集斯因受清軍招撫,至烏什城外的清軍大營獻城投降,歸順回都二萬餘口。圖中為環形清軍大營,烏什城則在畫面左側,內設有軍喔,內外皆有軍事戒護。定邊將軍兆惠等坐於帳中,霍集斯等回部首領趨前施禮,並獻上牛馬方物。

20241231_152803_edited_edited.png

霍斯庫魯克之戰

乾隆二十四年閏六月二十八日黎明,參贊大臣明端摔前鋒900人在霍斯庫魯克嶺,追擊回部六千餘騎兵。清軍奮勇應戰,經歷三時,將叛軍擊潰。隨後回部又發起攻擊,再為清軍所敗,回軍翻越霍斯皮魯克嶺撤退,此役清軍陣斬五百餘人。圖中,清軍騎兵很霍斯富魯克嶺出口出擊,回軍以火槍抗擊,但不斷敗退。畫面左下角揮鞭指揮者即明瑞。

20241231_152739_edited_edited.png

呼爾滿大捷

乾隆二十四年正月初六至初十日,清軍將領富德、舒赫德率軍馳援被困於黑水的兆惠,期間叛亂頭目小和卓木霍集占率騎兵5000阻截援軍,經過五天在呼爾滿的戰役,清軍獲得全勝。畫面左邊為隊列整齊的清軍,騎兵弓箭手在前,火槍隊隨後,駱駝馱砲隊跟進,對叛軍展開攻擊。畫面右邊的叛軍則已潰不成軍。

20241231_152837_edited_edited.png

阿爾楚爾之戰

乾隆二十四年七月初八日,清軍將領富德探知回軍的動向,於是率騎兵追擊。九日,在阿爾楚爾與回軍遭遇。回軍令輪重先行,派遣六千騎兵在阿爾楚爾山谷中設伏。清軍分為三隊,奪取南、北阿爾楚爾山,斬敵將阿卜都克勒木。圖中央著鎧甲領騎兵衝鋒者即富德。其後有騎兵翼護的駝載火砲。圖的上下方各為清軍的左右翼,寫實的描繪雙方交戰的過程。

皇帝的小憩

位於故宮中的御花園,位於北京紫禁城中軸線的末端,四四方方的小園子,沒有高低起伏的地形,也沒有曲折變幻的水池,建築的高貴華麗與景觀的單調形成鮮明的對比。儘管如此,這樣的一個花園仍然是宮中奢侈而少見的園林景觀。雖然比不得江南園林的奇秀多變。但御花園也有它的亮點,那便是山石與建築。建築相比南方的建築要大許多,同時裝飾富麗堂皇,不論是華麗的浮雕還是細緻的建築裝飾,無不體現著高貴的皇家氣派。園內的山石多以疊石爲主,常與松柏等植物相互組合,給人一種蒼茫渾厚的感覺。山石的樸素與鮮艷華麗的建築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整體規則統一的園林景觀顯得豐富多變一些,而不至於過於單調。

20220806_121251.jpg

象棋

圍棋

堆秀山

堆秀山,明曰堆繡山,位於禦花園東北部。

 

這裡原是明代觀花殿的舊址,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築堆山。山北依宮牆,高約10m。正面有岩洞,內為磚砌穹隆式石雕蟠龍藻井,洞門上額題滿漢文“堆秀”。山前兩側設有石蟠龍噴泉,山腰處暗設水缸儲水,以管相連,引水至蟠龍口中噴出。此為宮中僅存的水法。山的東西各有登道,拾級而上可達山頂御景亭。

亭式內有升降塔鐘

銅鍍金琺瑯亭式內有升降塔鐘,廣州,清乾隆。

升降塔形式的鐘錶在近代機械鐘錶中並不鮮見,但這件在演示塔升降的同時,還伴隨有其他復雜活動玩意的鐘錶實屬難得,體現了廣州鐘錶的高超水平。

清朝皇室與戲曲

宮廷演戲是古來有之的傳統 ,歷代帝王都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滿族入主中原後 ,積極接受儒家思想和中原文化 ,在鞏固基業、實現統一的過程中 ,對戲劇投入了越來越高的熱情 ,皇家演戲風氣之盛為前世罕見。

清代 ,承應宮中奏樂和演戲的機構叫做昇平署。清朝初年,因典章制度未盡詳備,因而宮廷內管理奏樂和戲曲演出的機構仍然沿襲明代教坊司舊制。教坊司掌雅樂和俗樂兩種 ,雅樂即中和、丹陛大樂 ,是皇帝祭祀天地、祖先或朝賀、大典時所用的舞樂 ; 俗樂也稱百戲 (戲劇 )、隊舞及謳歌等 ,是各民間音樂戲劇的總稱。康熙年間又專門設立南府作為管理宮中演戲的機構。

乾隆帝時,為適應日益頻繁的演戲活動,進一步增加了南府內承應演戲的習藝太監的數量,並對其勤加訓練 ,還將演戲機構擴大到南花園。此外乾隆帝還招納江南優伶 ,在景山後提供房屋百餘間 ,供其居住。 因此便出現了與南府並立的演戲機構—— 景山。南府的演戲太監與景山的南方演員合起來達到1500人之多 ,這些藝人訓練有素,演技高超 ,極大地推動了宮廷演戲活動的發展 ,使宮廷演戲進入全盛時期。嘉慶、道光時 ,南府、景山演藝人員數量銳減。

 

宮中每逢帝、後生日 ,也要演戲祝壽 ,「奏演群仙神道添籌錫喜以及黃童白叟含哺鼓腹者 ,謂之`九九大慶 』 ,這種祥瑞戲規模宏大壯觀 ,角色多 ,熱鬧非凡 ,常常連演數日乃至十數日。 在清朝典制中 ,皇帝萬壽節是與元旦、冬至並立的三大節日 ,是非常重要的宮廷禮儀。

漱芳齋

漱芳齋,原為乾西五所之頭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後,改乾西二所為重華宮,遂將頭所改為漱芳齋,並建戲台,作為重華宮宴集演戲之所。

漱芳齋為工字形殿,前殿與南房、東西配殿圍成獨立的小院,其間有遊廊相連。前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簷明間安風門,餘皆為檻窗。室內明間與次間以落地罩分隔,東次室額曰“靜憩軒”,為乾隆七年(1742年)御題,是弘曆舊時讀書處。殿前東西配殿各3間,東配殿明間前後皆開門,東出即御花園。院落南房北面接戲台一座,與漱芳齋前殿相對。戲台為亭式建築,面闊、進深各3間,黃琉璃瓦重簷四角攢尖頂。檯面90㎡左右,是宮中最大的單層戲台。

乾隆年間,皇帝每歲新正先至西苑闡福寺拈香,而後到漱芳齋開筆書福。逢萬壽節、聖壽節、中元節、除夕等重要節日,常侍奉皇太后在後殿進膳、看戲,並賜宴於王公大臣。道光、咸豐、同治等朝依舊奉皇太后或皇貴太妃等人在此用膳。宣統皇帝遜位後,同治帝瑜妃、瑨妃曾居漱芳齋芝蘭室,遇太妃誕辰日,仍於此處傳戲,直至溥儀被迫“即日出宮”。

暢音閣

暢音閣位於寧壽宮后區東路南端,座南面北,為清宮內廷演戲樓。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始建,四十一年建成。嘉慶七年(1802年)曾維修,二十二年於閣後(南)接蓋捲棚頂扮戲樓。光緒十七年(1891年)維修。現存建築為嘉慶年間改建後的規制。

暢音閣三重簷,通高20.71m,捲棚歇山式頂,覆綠琉璃瓦黃琉璃瓦剪邊,一、二層簷覆黃琉璃瓦。檯面後部設有4座樓梯,接平台,上樓梯可抵達祿台。壽台北、東、西三面明間的兩柱上方裝飾鬼臉卷草紋木雕彩繪匾,惟正(北)面掛聯:“動靜葉清音,知水仁山隨所會;春秋富佳日,鳳歌鸞舞適其機。”檯面中部設地井,蓋板可開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邊中間有一眼水井,可為戲中表演噴水提供水源。祿台、福台均將前沿(北側)做為檯面,使觀戲者抬頭便可看到。三層台設天井上下貫通,祿台、福台井口安設轆轤,下邊直對壽台地井,根據劇情需要,天井、地井可升降演員、道具等。使用三層台的劇目不多,絕大多數只在壽台上表演。

乾隆的鑑藏臨摹 [蘭亭序]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的第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皇帝號稱「十全武功」。乾隆皇帝的各方面均有造詣,不光表現在政治上,同時他的書法,詩文均有很高的造詣。乾隆皇帝一生酷愛書法藝術,甚至很是痴迷。乾隆書法擅長楷書、行書和草書,沒有見過他其他的書體傳世。

乾隆帝自幼飽讀詩書,各方面都是樣樣精通的,根據他的墨跡《蘭亭序》可以看出,他的書法主要學習王羲之、趙孟頫。書法整體圓勁健美。他臨寫的《蘭亭序》有很明顯的個人風格,作品中楷書兼有行書的筆意。結字婉轉流暢,點畫圓潤健美,缺點就是清代館閣體的影響,書法整體缺錢變化和韻味,過於單一。

根據乾隆的傳世作品來看,早年是學習其祖父康熙的書法,而康熙的書法老師則是清朝著名官員,書法家沈荃。沈荃的書法是學習米芾、董其昌。如果追根溯源的話,乾隆早年作品受董、米、鍾、王的影響比較大。到了中年後乾隆皇帝甚是喜歡趙孟頫的書法,在他的影響下,全國掀起了學趙高峰,清朝的書法也從學習董其昌慢慢變成學習趙孟頫。從乾隆的中後期作品來看,的確受「趙體」影響很大,書法的確有「趙體」的圓熟之美,飄逸之韻。乾隆皇帝各體兼能,書法傳世作品很多,雖然各體皆擅,卻無法自成一體,有無法將某一體發揮到極致,所以世人都不會稱乾隆為書法家。

 

根據乾隆皇帝傳世作品來說,他的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惟千字一律,略無變化,雖饒承平之象,終少威武之風」(《岳樓筆談》)。乾隆皇帝對書法還有一項很大的貢獻。他曾下令去搜尋歷代優秀的書法碑帖,御覽和欽定了許多部傳世名帖這個,集我國歷代書法之大成。其中最有名的要說「三希帖」三希帖大家都不會陌生。「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作品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
 

蘭亭修禊圖山子

青玉帶黃褐色沁。整體作背山臨水的一片狹長山間台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憑欄而坐。左側巖壁上鐫刻楷書“蘭亭”二字。亭下有蒼竹數叢,小爐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扇生火備茶。這組畫面往右又是另一幅場景。一人居中撫琴,其週四人或坐或立聆聽。近前一童子趴於水邊岩石上,手持一物撥弄水上漂流之物。再往右,二人並肩而立,其一似持筆在山石上題詠,右側一童子捧硯侍立。亭子左側也分三個場景。石壁下二人持書相對而坐,作探討狀。其左又有二人各自臨溪撫膝盤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喚童子取酒。近景臨溪二童正備酒回望呼喚者。場景的營造錯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對獨立,又渾然一體,構圖頗具匠心。

 

山子背面鐫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嘉平月既望禦臨《蘭亭序》,文後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黃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乾隆皇帝御筆[蘭亭序]如意

青玉有白色絮斑。如意頭表面碾琢蘭亭修禊的場景,男女老少共計四十六人,或獨處,或三五成群,分成數組布列。他們或臨水凝思,或流觴嬉戲,或憑案賦詩,或相對論文,或圍觀陪侍,或於亭中倚欄而坐,各組人物既相對獨立又互有呼應。如意柄表面鐫刻乾隆御筆《蘭亭序》,其後謂“《蘭亭帖》以定武本為正。趙孟頫所得於獨孤長老者,今在內府。丁丑南巡,船窗清暇,攬風之餘,臨此遣興。時二月望日也。御筆。”末署“乾隆宸翰”、“得像外意”二印。如意頭上的山水人物以及柄身的文字均陰刻填金。

乾隆帝楷書臨玉枕蘭亭序卷

此卷臨歐陽詢書《玉枕蘭亭》全文,書於乾隆九年甲子(1744),乾隆皇帝時年34歲。雖為小楷,但結字疏闊,風度清新雅緻,然筆勢略顯稚弱,與歐書風格有一定出入,為其早年書跡。卷後有張若靄題跋一則,略述乾隆皇帝所臨玉枕蘭亭本由來與流傳始末。又有董誥奉敕書乾隆皇帝晚年御製詩一首,詩中乾隆皇帝自稱“餘向年目力精審時,喜作蠅頭細書。”而今“書亦眼昏小字醜”,此即為乾隆皇帝晚年甚少作小楷,而多為行書之緣由。引首乾隆御書“要在自然”。卷鈐清內府“古稀天子”“寶笈三編”“石渠寶笈所藏”諸璽印。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

乾隆帝行書臨王羲之雜帖册

乾隆帝行書臨王羲之雜帖册

乾隆帝行書臨<蘭亭序>

乾隆帝行書臨<蘭亭序>

乾隆帝楷書臨<蘭亭序>

乾隆帝楷書臨<蘭亭序>

文房萃珍 - 乾隆皇帝的御用筆墨

乾隆皇帝雅好書畫,著意於文人意趣,對文房用具的品質和樣式要求也十分苛刻。文房用具不僅有實用價值,也是融書法、繪畫、雕刻、裝飾等各種藝術為一體的藝術品。

根據檔案記載和對目前留存實物的觀察,乾隆皇帝御用筆無不用材講究、製作精良。材質方面,金銀玉瓷、木竹牙骨,無所不有。裝飾技藝方面,集各種工藝技法,極盡工巧。 供御文房四事,別類稱名,不可勝紀……筆之屬則以書福筆為萬撰珍用之管,所謂賜福蒼生也。禦書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筆、髹漆、文檀各種提筆。其尋常供用朱書、墨書之用者,則有萬年青管、經天緯地、萬年枝、雲中鶴、惟精惟一、雲漢為章,及竹管、檀管、鈿管,皆由外省供進。

乾隆帝御臨蘭亭八柱帖册 (第五册)

開光題詩山水圖八方筆筒

乾隆帝海水雲龍紋水丞、筆架、暖硯匣、硯

仙山樓閣圖管抓筆

繩紋管提筆

乾隆款蘭亭圖六楂盒

乾隆款蘭亭修禊綠御墨

蘭亭修禊圖硯

乾隆款楸葉式洗

乾隆帝御臨蘭亭册

乾隆帝行書蘭亭詩句雙面雕插屏

蘭亭八柱八屜插屏

清宮藏有眾多不同年代和版本的蘭亭相關書法作品。乾隆帝從中選出八件精品,摹刻於圓明園坐石臨流亭的八根柱子上。為珍藏此八件原作手卷,在乾隆44年,皇帝令造辦處定制了此插屏式屜櫃,並在面板上刻御制詩一首以茲紀念。

清乾隆的母子情深

崇慶皇太后是乾隆皇帝的親生母親,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父親官居「四品典儀」,也就是皇上的侍衛官,享受從四品待遇。雍正登基後,鈕祜祿氏被封為熹妃,直到雍正駕崩後才被封為熹貴妃。

 

對小乾隆來說,這樣的母親卻是極好的。由於地位不高,鈕祜祿氏得以把此生唯一的孩子留在身邊,親手撫養到十多歲,給了小乾隆一個完整的童年和一個完整的額娘。所以,乾隆對母親感情很深,也非常孝順。他專門修建壽康宮,作為母親的養老之所;每逢出巡遊玩,必帶母親同行;他很重視母親的生日,親手做禮物以示孝心;至於隔三差五的請安問好更是不在話下。

(「六旬帝子八旬母,史策誰曾見此曾。」乾隆在母親八十壽典上驕傲地說:皇帝六旬太后八旬,史上僅此一對吧!),並且還在壽典上親自為母親跳舞讓母親高興(當時的乾隆已經61歲了)

崇慶皇太后的身體一直非常好。去世前一年,老太太八十五歲,乾隆還陪著去了趟山東,又到承德住了四個月,期間爬個山登個塔完全沒有問題。正月初九,兩人又在圓明園吃了頓飯,現場五世同堂,已極天倫之樂。乾隆看母親氣色甚佳,心裏盤算著該如何安排九十壽誕典禮。 誰知幾天後,太后突感不適,病情急轉直下,到正月二十三竟然就去世了! 母親去世後,六十七歲的乾隆皇帝在慈寧宮花園內的含清齋守喪,穿素衣,睡草蓆,水米不進,痛哭不止。 崇慶皇太后的諡號被定為「孝聖慈宣康惠敦和敬天光聖憲皇后」,簡稱「孝聖憲皇后」。 「孝」字是慣例,皇后的諡號裡都有,「憲」字取自雍正的諡號,而「聖」字是乾隆皇帝欽定的,代表了兒子對母親一生的最高評價。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

這是北京故宮珍藏的《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描繪了乾隆陪母親享用八十壽宴的情景。

乾隆帝是大孝子,母親八十聖壽,他親捧酒杯為母親慶壽,並帶領眾皇子皇孫跳舞,為皇太后聖壽日增加歡快的氣氛。 《臚歡薈景圖冊·慈寧燕喜》描繪了乾隆帝在皇太后生活的慈寧宮內,親自雙手捧觴為其賀壽的場面。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圖》描繪了六十歲的乾隆帝坐在八十歲的皇太后身邊,為母親祝壽的場面。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崇慶皇太后以八十六歲的高齡無疾而終。

太后宴桌右側身著冬朝袍、外罩袞服側坐於方凳者無疑為乾隆帝,方凳的擺放位置與《臚歡薈景•慈寧燕喜》中所繪幾無二致,這是皇帝專用的方凳,也只有這個方凳設在高高的地台之上。東西二間中穿朝服坐於前排者為乾隆帝妃嬪,坐於後排者則可能有個別的公主、福晉等,月台上著金黃色朝服站立者為皇子,嬉戲的孩子為小皇子及皇孫,東西二間被抱著的孩子中則可能有曾孫。

 

圖中有只有皇太后一個人有飯吃!80歲的太后與61歲的乾隆端坐在慈寧宮內,前來「侍宴」的皇帝果然只是「陪吃」的、兩旁盛裝的女眷、還有可愛的皇孫和皇曾孫。殿外「黃亭子」下面有一張擺放禮儀酒具的紅案,被稱為「反坫」(坫音店)。反坫兩邊是身穿紅衣的禮儀樂隊,負責在皇太后入場和出場時演奏禮儀樂曲。殿內殿外總共聚了兩百號人,場面夠宏大,氣氛夠隆重,但乾隆親自出來活躍氣氛,給皇大后獻舞、敬酒!

 

皇太后八十歲時,他安排27位老翁與母親一道遊覽北京香山。其中九人為親王和在職文官,九人為在職武官,剩下九人是退休老幹部,合稱「三班九老」。這27個人的年齡總和達到2104歲,真有點「壽與天齊」的味道,算是給老太后添壽。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之禮

珠躔朗曜壽星圖

爲慶賀崇慶皇太后七十壽辰,乾隆皇帝親筆手繪了一幅《珠躔朗曜壽星圖軸》。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一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在壽康宮侍奉皇太后用膳時,將這幅畫恭敬地呈送給了母后。

臚歡薈景圖之釐延千梵

《臚歡薈景圖冊》為八開圖冊,是故宮博物院館藏最大的圖冊。整個圖冊分景點描繪了乾隆舉行朝賀、慶壽、筵席、遊樂等活動的場面,分為《萬國來朝》、《合璧聯珠》、《回人獻伎》、《慈寧燕喜》、《壽宇同遊》、《九老作朋》、《香林千衲》、《厘延千梵》等。

當年乾隆為賀其母八十大壽,命數位宮廷畫師用了近十年時間描繪京城盛大歡慶的場景,此畫描繪京城五塔寺前,一千名身穿黃色法衣的喇嘛齊聲誦經,為皇太后祈福祝壽的場景。作為皇太后賀禮,畫中半點細節亦不可「馬虎」,每名喇嘛的神態各異,身上的黃衣皺褶亦有所不同;隨行官員、工人各司其職,塑造出畫中繁盛。

臚歡薈景圖之回人獻投

《臚歡薈景圖冊》為八開圖冊,是故宮博物院館藏最大的圖冊。整個圖冊分景點描繪了乾隆舉行朝賀、慶壽、筵席、遊樂等活動的場面,分為《萬國來朝》、《合璧聯珠》、《回人獻伎》、《慈寧燕喜》、《壽宇同遊》、《九老作朋》、《香林千衲》、《厘延千梵》等。

當年乾隆為賀其母八十大壽,命數位宮廷畫師用了近十年時間描繪京城盛大歡慶的場景。此畫描繪回民表演高蹺、高空踩繩等雜技的場景。

臚歡薈景圖之合壁珠聯

《臚歡薈景圖冊》為八開圖冊,是故宮博物院館藏最大的圖冊。整個圖冊分景點描繪了乾隆舉行朝賀、慶壽、筵席、遊樂等活動的場面,分為《萬國來朝》、《合璧聯珠》、《回人獻伎》、《慈寧燕喜》、《壽宇同遊》、《九老作朋》、《香林千衲》、《厘延千梵》等。

當乾隆帝為再現其母後。崇慶皇太后七旬大壽時的盛況,在為賀其母八十大壽時,命數位宮廷畫師用了近十年時間描繪京城盛大歡慶的場景。此畫描繪的是日月同輝、五星連珠之祥瑞景奇景。全插共八開,成為現存最大的清宮册頁。

仿金廷標孝經圖

孝經、乃儒家五經之一,共十八章,而孔子與其弟子曾子之間的對話為內容。畫中孔子蹲在塔上,向跪着的曾子,敘述孝道和以孝治國的思想。1787年,乾隆帝在母親,崇慶皇太后去世十年之後抄寫孝經,並命宮廷畫家繪製十八幅圖,每幅描繪孝經中一章的人物和故事,或許乾隆帝以此寄托他對母親的懷念和孝心。

白衣大悲五印心陀羅尼經

乾隆帝的生母崇慶皇太後於乾隆12年生病逾一月之久。在她病癒後,乾隆帝書寫了這部祈福去病的經文,並連同護法佛、木佛塔、小銅像、八寶、玻璃淨瓶、銅香爐、銅佛燈等佛教法器,供奉在慈寧宮內的紅祿供桌上。

崇慶皇太后八旬萬壽 - 壽宴用品

雲龍紋香筒一對

箸、果义、碗、杯、碟、匙

雲龍紋炕桌

高足果盤

瓜瓞綿綿紋瓜棱式九子盒

花卉紋火煱

詩句花卉紋葵瓣式碗

山子座時刻表

乾隆款飛龍紋宴盒

天官賜福四面鐘

乾隆熱爰的火煱

在中國的歷史中,火鍋原來源遠流長。火鍋,在古時被稱為「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滾水時發出「咕咚」聲而得名。據傳,中國商周時期已有火鍋,一直到秦漢、三國、唐、宋、元至清代,滿清貴族生活在東北地區,因緯度較高,冬日氣溫低,最喜歡熱食,用溫暖發熱的餐具是禦寒方法之一。

清朝宮廷火鍋中多以葷菜為主,常見有羊肉,還有野味,包括野雞、狗肉、鹿尾等,滿清貴族對野味的偏愛,可能與早期在東北的生活環境有關。

清乾隆年間,火鍋發展已很成熟,不僅在民間盛行,連乾隆皇帝本人也非常喜愛火鍋,成了宮廷菜餚。 據歷史考究,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十六日至九月十六日的一個月內,皇室已吃了23種火鍋,共66次,包括有雞鴨火鍋、舒意火鍋、全羊火鍋、黃羊片火鍋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乾清宮辦了530桌宴請宗室,盛況空前,由內務府和坤籌措。 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年間,乾隆皇大約吃了200多頓火鍋,四季無火鍋不歡,燉酸菜火鍋,野意火鍋、燕窩蔥椒鴨子火鍋等。

乾隆的養生之道

乾隆皇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乃至世界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活到88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長壽的皇帝。

乾降皇帝之所以能夠活到88歲高壽,這與他非常注重養生保健、極善養生之道有關。據說,乾隆皇帝自己總結出了16個字的養生訣竅,此即為:「吐納肺腑,活動筋骨,適時增補,十常四勿。」

  1. 「吐納肺腑」,是指不睡懶覺,黎明早起,飯前吐納。

  2. 「活動筋骨」,即是經常堅持體育鍛煉。

  3. 「十常」,是指齒常叩,津常咽,手常彈,鼻常揉,眼常運,面常擦,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4. 「四勿」,是指食勿言,臥勿語,飲勿醉,色勿迷。

乾隆帝觀荷撫琴圖

弘曆觀荷撫琴圖軸 - 此幅雖未署作者名款,實由意大利畫家郎世寧主繪,中國畫家補畫山水背景。畫中乾隆皇帝身著漢裝,臨湖撫琴,遠處高山流水,喻其襟懷心境。這是丹青遊戲,並非紀實性畫作。

乾隆帝寫字像

圖繪乾隆皇帝在書房內的情景。室內,乾隆帝身著漢服,一手拈鬚,一手執筆,似在沉思。窗外,有“君子”之謂的梅與竹沐浴於春風中,煥發著勃勃生機。

 

圖中人物的服飾及襯景竹梅、文房、家具等則明顯帶有中國畫家金廷標的筆墨特點,畫風工細規整,多以中鋒運筆勾勒,線條富於頓挫、提按變化。由中西畫家聯筆承旨創作、各展藝術才能是乾隆朝宮廷繪畫的一大特點。

清乾隆的夫妻情深

富察皇后出身滿洲鑲黃旗,屬於清朝的上三旗,地位非常高,富察從小被尊稱為格格。父親察哈爾總管李榮保,是康熙和雍正非常看重的臣子。富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養,是真正的大家閨秀。富察氏容貌美麗,氣質端莊,文筆書法十分好,雍正當時就誇讚富察的書法有柳公權的風采。後來在一次宴會上,乾隆對富察一見鍾情,雍正也很滿意富察,再加上乾隆本就是雍正選中的繼承人,富察能做皇后,也是再好不過了,於是給兩個人賜婚。

 

面對一個美麗又端莊又有才氣的妻子,乾隆十分喜歡,兩個人鶼鰈情深。乾隆登基後,富察被立為皇后,帝后情深羨煞旁人。翌年便生下長女,三年後,富察氏誕下二皇子。 雍正皇帝對這個嫡孫分外寵愛,親賜名為永璉,璉有宗廟之意,即希望他未來能繼承皇位。八年後乾隆登基,即將富察立為中宮皇后,欽賜宮殿「長春宮」。需知道乾隆曾被封號「長春居士」,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心愛之人的居所,可見乾隆對富察氏如何一往情深。

富察皇后身為六宮之主,不勾心鬥角,只要嬪妃有難,定會伸手援助,贏得宮廷尊重。富察氏與太后雖然性格迥異,但富察氏恭敬孝順,太后吃飯的時不時親自伺候;太后生病,富察氏整夜守在床邊照顧。太后非常滿意她,而極重孝道的乾隆,對富察氏的喜愛與日俱增。富察氏將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使乾隆在前朝沒有後顧之憂。生活中她對乾隆也呵護備至,為他排憂解難,滿腔溫柔。乾隆有次生病,需要外敷藥物百天。富察皇后不放心,便搬到乾隆寢宮旁邊親自照料。

乾隆與富察氏的愛情世間難覓,更何況一入宮闈深似海。只可惜上天總不令人完美,乾隆三年,年僅九歲的二皇子永璉因病夭折(乾隆曾秘密立其為皇太子),富察氏也大病一場,終日以淚洗面。乾隆承受喪子之痛,更擔心皇后過度悲傷,每日都去勸慰。七年後,35歲的富察氏再誕下皇七子永琮,乾隆極度重視,對他寵愛有加,可惜永琮未滿兩歲出天花而夭折。富察皇后雖然備受寵愛,但她自幼身體虛弱,尤其在承受兩個愛子接連去世,更悲傷過度,積鬱成疾。兩個月後,乾隆首次東巡期間,也帶富察皇后散心,更親自到泰山碧霞宮拈香為皇后祈福。富察皇后很開心卻突然病倒,回程時病死,年僅37歲。

20220806_123903.jpg
20220806_123906.jpg

乾隆帝行書大行皇后挽詩

富察氏死後乾隆悲痛欲絕,回京後親自扶棺治喪,不惜耗費巨資、大興土木,追封諡號「孝賢純皇后」。乾隆九日不理朝政,還要所有人陪著他一起悲痛:每當祭品不夠潔淨,嚴懲;皇后冊寶製作粗陋,全堂問罪;皇子永璜和永璋亦因在葬禮哭得不夠悲傷而痛斥,《清實錄》載:「此二人斷不可繼承大統……伊等如此不孝,朕以父子之情,不忍殺伊……」直接絕了二人繼位的可能。

富察皇后的離世,也為大清政局帶來一場風波。乾隆性情也突變,變得任性嚴苛,錯殺冤殺不計其數。可是乾隆對富察皇后思念之深,遠遠不止於此,每當皇后忌日,乾隆都到長春宮靜坐大半天,曾下令長春宮一切維持原狀,如同皇后在時一樣。乾隆出名寫詩最多,由其懷念富察皇后的詩,情真意切,真情流露。乾隆貴為九五至尊,對他而言,這段日子可能只是一個思念妻子的丈夫。他想要留住皇后用過的一切,甚至下令要把皇后病死前坐過的那艘上千噸重的青雀舫運進北京,嚇倒了一眾大臣,但乾隆卻執意地,即使要拆牆,也要運船。乾隆每次出巡經過傷心地濟南,也從不入城。

乾隆這般情深意重的皇帝,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