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三園之長春園
長春園在圓明園東側,始建於1745年(乾隆十年)前後。此地原為康熙大學士明珠自怡園故址,有較好的園林基礎,兩年後該園中西路諸景基本成型,1751年(乾隆十六年)正式設置管園總領。稍後又在西部增建茜園,北部建成西洋樓景區,並於1766年-1772年(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間,集中增建了東路諸景。佔地70餘公頃,有園中園和建築景羣約20處,包括仿蘇州的獅子林、南京瞻園的如園和杭州的西湖的小有天園等園林勝景。
歷史由來
長春園昔日的園林景觀,僅在乾隆年間由宮廷畫師繪有一幅大型全景圖,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焚園後下落不明。
長春園不是對圓明園的簡單擴展和內部增建,而是在圓明園東側另闢一所面積約一千畝的新園。與圓明園本園不同的是,長春園是一個事前精心規劃設計的作品,是乾隆皇帝御製的園林傑作。《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完成之後,乾隆皇帝的建築熱情暫時消歇。不過,僅僅過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他的造園熱情再次勃發。這一回,按照乾隆皇帝自己的説法,他是要給自己興建一座退位後宴居的所在,儘管這個時候他還只是一個三十四歲的年輕人。因此之故,頤養和休閒就成了長春園最大的主題。不妨這樣説,長春園是乾隆皇帝親手為自己營建的老年活動中心。
長春園從一七四五年開始興建到一七五一年基本成型,用了六年左右的時間,之後又屢有興作,最終成為一箇中西合璧、堪稱完美的園林。跟圓明園本園相比,長春園更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景園,水面面積佔到全園面積的三分之二,水域的寬度大約都在一二百米之間,適足觀賞遠近周遭的景物。在整體佈局上,長春園也更為合理,用來分割水面的洲、橋、島、堤錯落有致,安排停勻,套用一句現代的流行語:“處處顯示出‘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和情懷。
進到院內,經過一座牌樓,迎面看到的第一座建築羣叫做淡懷堂,淡懷堂主體建築為九開間,東西各有配殿五間。淡懷堂的北面有南長河流過,通過橫跨南長河的十孔石橋——長達四十米的長春橋,便可登上長春園面積最大的島嶼——中央島。
中央島是長春園的中心區域。在這個面積約一百多畝的人工島上,從南向北,依次是含經堂、淳化軒和藴真齋三個建築羣。
含經堂是一座巨大的複合式建築,位於長春園中心地帶,四周山水花木環抱,是該園內最大的園林建築風景羣。主要建築分三路軸線縱向並列,記有大小殿座近30座,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含經堂始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是乾隆為歸政後寧神養心、誦經禮佛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乾隆皇帝給自己修建的又一處豪華寢,用本宮頤養天年。
含經堂位於長春園中心地帶,四圍山水環抱,總佔地面積約六公頃。內設廣場、牌樓、氈帳、宮門、影壁、垂花門、大型宮殿、小型齋室、看戲殿、扮戲房、戲台、敞廳、迴廊、亭榭、假山,還有買賣街等各類建築景點30餘處。其中軸由含經堂、淳化軒、藴真齋三組建築所構成。
含經堂的後面是淳化軒,淳化軒以兩側廡廊鑲嵌淳化閣法帖而得名,是自命書法家和書法鑑賞家的乾隆心愛之地,他在《題淳化軒》一詩裏曾經描述對歸政後生活的憧憬:“撫帖雖無暇,翻書則有緣。他日倦勤處,期之以廿年。”中心島上最北面的建築是藴真齋。
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三十七年(1772)添建淳化軒、三友軒、理心樓等建築,同時將《欽定重刻淳化閣帖》144塊石刻鑲嵌在淳化軒外的迴廊裏。乾隆四十五年(1780)將《四庫全書薈要》第二分書貯藏於霞翥樓(味腴書屋)內。嘉慶十九年(1814)改建原有倉庫為扮戲房、戲台,修建“神心妙達”看戲殿。咸豐十年(1860),這裏同圓明園內其他大部分建築一同毀於英法聯軍大火。
長春宮主要宮園
長春園的外環景區,頗值得稱道,其中很多建築是乾隆皇帝南巡遊歷回來之後仿建的。長春園外環的南部有如園和茜園;北部有轉香帆、澤蘭堂、寶相寺、法慧寺和獅子林。這些“園中園”的建造,幾乎每一處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
在長春園內還有許多其他的建築,不少是乾隆多次下江南遊歷時,將具有魅力的園林和景點繪圖仿製。乾隆探訪了許多著名的江南園林。他隨時都帶着工匠和藝術家,他們負責仿製乾隆皇帝喜愛的園林建築,並計劃在長春園內重新建造出來。事實上,乾隆經常要求園林的設計者,儘可能去仿製江南園林。最後,至少有五座完整的江南園林在長春園內仿建。
坐落在長春園東南角的如園,就是依照南京瞻園的樣式來建造的。此園有獨特的假山和土石,比原來在瞻園的還要大。如園的勝景位於東邊,裏面的大池塘把北邊的殿堂和南邊的樓閣劃分開來。在池塘的東邊聳起一座七米高的人造山丘,在山腳下的兩側和台階頂端有多座亭子,在台階上有一個方向可以看到長春園,而另一面就看到南邊牆外的郊野景色,在台階下是數以百計不同顏色的珍貴牡丹。在池塘的西邊有很多石造假山與洞穴,在這座假山的頂端建造了清瑤榭,面對着含碧樓。一座六角形涼亭的後面可見惟綠軒,清瑤榭的北面是七楹寬的延清亭,榭西是含翠軒。從這座殿堂的涼台上北望,可以看到600米外的湖泊和山丘,因此這座小庭園雖然孤立在大範圍之內,卻進一步善用了“借景”的技巧。
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圓明園,乾隆遊蘇州後仿建,建成於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
獅子林初建於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全部建成。位於長春園東湖北岸。本景西部叢芳榭等建於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乾隆遊蘇州後,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7年),在其東仿照蘇州同名景添建獅子林,先建8景,後續8景,共16景,形成一組別致的小園景區。園內假山崎嶇,建築精巧玲瓏,具有元代大畫家倪瓚筆下的獅子林圖及江南私家園林小中見大的意藴。有樓堂亭軒十餘座、百餘間,尤以疊石著稱,並特召蘇州山石高手堆塑而成。乾隆帝曾十次題詠“獅子林十六景”(獅子林、虹橋、假山、納景堂、清心閣、藤架、磴道、佔峯亭、清淑齋、小香幢、探真書屋、延景樓、畫舫、雲林石窟、橫碧軒、水門),匾詩刻石頗豐。
西洋樓
長春園西洋樓觀水法巴洛克石門長春園的北部是著名的西洋樓,是一組歐式宮苑建築羣,佔地約6.7萬平方米,設計者是傳教士郎世寧、王致誠、蔣友仁等人。這是中國的皇家宮苑中第一次大規模仿建的西洋建築和園林。
圓明園大水法銅版畫黃花陣,即迷宮,現已經重新復建。黃花陣花園門為西洋座鐘形,黃銅雕刻花紋大門兩扇。花園迷宮中央為石亭,內設西洋式座椅。亭前左右石獅二個,背馱寶瓶,內有銅管,噴出之水高二丈餘。黃花陣最北有洋樓三間。
它始建於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完成,包括六組西洋式建築、三組噴泉和無數庭院小品。整個景區呈東西軸線佈局,自東向西依次有線法牆、方河、線法山、遠瀛觀(中軸)、海晏堂、方外觀、諧奇趣、養雀籠、蓄水樓、萬花陣和大水法、觀水法等噴泉。它的建築、環境和式樣採用了巴洛克式風格,而裝飾細節上則有具有東方的神韻。
海晏堂
海晏堂,是圓明園古蹟中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海晏堂所在的西洋樓區域僅佔圓明園總面積2%,而圓明園真正的精華部分為經典的中式園林。因此,海晏堂的地位在圓明園中並不高。
其由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組成,是僅次於遠瀛觀的圓明園標誌性建築物,圓明園古蹟海晏堂“海晏”一詞取意“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文苑英華》唐鄭錫《日中有王字賦》:“河清海晏,時和歲豐”河,黃河;晏,平靜。“河清海晏”也作“海晏河清”,意指黃河水流澄清,大海風平浪靜。此語用以比喻天下太平,有歌頌世界和平的吉祥涵義。中國皇家園林圓明園中觀賞實用性建築“海晏堂”之名也出於此。此建築群的精華——十二生肖銅雕以水報時,聞名世界。
圓明園建於清朝鼎盛時期,海晏堂始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樓前噴水池上有十二生肖銅像(石身),每一時辰(2小時),代表這一時辰的銅像口中往外噴水,正午時,十二銅像口中同時噴射泉水,這些銅像是西方人設計,在中國製造的,融東西方文化於一身。
海晏堂「水力鐘」噴泉
海晏堂由正樓和後工字蓄水樓組成,是最大的一處歐式園林景觀。海晏堂正樓朝西,門外平台當年左右對稱地修了石階和扶梯式的流水下坡石槽,槽壁就是扶手牆;牆邊的水流分級下瀉,形成摺疊瀑布,直入下面的水池;水池內有12隻銅鑄的小動物,按中國地支順序,鑄成12屬相的樣子,代表12時辰。每到一個時辰,相應的小動物就噴出水來,到午時則12隻小動物一齊噴水,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鍾”,其實,它的原理和中國古代計時器———“銅壺滴漏”的原理一樣,不過經由洋人點化,又富於中國味,在皇帝眼裡,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動態游娛之物。
“海晏堂”的中心建築是一座11開間的“工”字樓,樓南樓北也各有小型噴泉池。此樓即是附近各噴泉羣的供水樓。樓東西兩頭為提水用的水車房,中段平台樓下邊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俗稱錫海,一次可蓄水160餘立方米。初建時提水機械是蔣友仁設計的龍鳳水車,用人力“蹬攀”;三四年後就改安轆轤,用大罐打水上樓。
用磚石砌成高台,高台上修有貯水池,供應周圍噴泉用水。貯水池周圍用錫板包嚴,防止滲漏,故稱“錫海”。“錫海”能儲水180噸,貯水是用“龍尾車”(靠機械原理將水位提高的一種水車)向上輸送至“錫海”,然後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經過銅管流向噴泉。可笑的是,設計“水法”的法國教士蔣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宮內未留下此技傳人,沒有人能夠修整、使用“龍尾車”。每逢皇帝遊園,只好勞累小太監汗流浹背提水上樓,俟皇帝駕臨再開水閘放水,皇帝離去,噴泉也就沒有了。
現今圓明園內兀立的幾根精雕的異國情調的方石柱,是原“方外觀”遺址,它是乾隆帝的寵妃——容妃在圓明園居住時作“禮拜”的地方(容妃信奉伊斯蘭教)。由“方外觀”東望,三合土高台前有一個3塊巨石刻做的蚌殼。遠望,這個大蚌殼就像一朵碩大無比的蓮花,這便是當年“海晏堂”的西門。海晏堂遺蹟海晏堂遺蹟這座洋樓一反中國皇家建築的傳統,坐東朝西,因此西門即為正門。門外平台當年左右對稱地修了石階和扶梯式的流水下坡石槽,槽壁就是扶手牆;牆邊的水流分級下瀉,形成摺疊瀑布,直入下面的水池;水池內有12只銅鑄的小動物,按中國地支順序,鑄成12屬相的樣子,代表12時辰。每到一個時辰,相應的小動物就噴出水來,到午時則12只小動物一齊噴水,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鍾”,其實,它的原理和我國古代計時器——“銅壺滴漏”的原理一樣,不過經由洋人點化,又富於中國味,在皇帝眼裏,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動態遊娛之物。
作為最大規模的歐式建築,這座建築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還是超過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噴泉更是成為其象徵。很多人都忽視了海晏堂後面的蓄水樓。
海晏堂前方的大貝殼以及羅馬廢墟般林立的第一層大部分石柱也成為了圓明園的象徵之一。當然,由於建築規模比方外觀宏大,所以第一層的石柱並不顯眼,又因為被大台階所遮擋,故而過去大多數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層,而今天人們也要很費力的繞過前方的大台階尋找海晏堂的第一層。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樓建築一樣,被焚燒後只焚燒了屋頂,但是石料遭到軍閥盜運,第二層連同第一層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層石柱和牆面多半保存,至於那十二生肖噴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館裏見到部分頭部了。
-
蓄水樓,二層。供應海晏堂及遠瀛觀噴泉所需用水。樓寬五楹,樓北並有平台三楹,內為養水池。二樓東北角通下方水井,安裝軋水機,為諧奇趣、黃花陣、水法台各處噴泉供水。
-
蓄水樓南為線法橋,西面貼長春園西牆,另外一面臨水。橋有五券,每券上面刻有獸面,向外噴水。橋下有閘五道,聯繫長春園與圓明園水面。
-
橋中央有西洋座鐘式假門一座,上有巨大西洋時辰鍾一座。假門兩側障以雕刻花牆。牆外為夾道,夾道西牆內即圓明園方壺勝境和蕊珠宮景區。
-
蓄水樓東為廣場。廣場中為水法台(西洋式石雕噴泉塔),周圍環以雕花銅欄,十字甬路用細磚墁地,兩旁五色石子砌成花壇。廣場之北為黃花陣,南為諧奇趣。
諧奇趣
諧奇趣,為長春園最早的西洋式建築。
諧奇趣位於西洋樓景區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歐式水法(噴泉)大殿。主樓三層,頂層三間,一二層皆七間,樓前左右九間弧形遊廊連着兩層八角樓廳,是為皇帝演奏中西樂器之處。樓南為大型海棠式噴水池,池內設有銅羊、銅鴨和西洋翻尾石魚等組成的噴泉。樓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噴泉池。噴泉的供水樓在諧奇趣西北,稱作蓄水樓。用騾子拉水車,提水至樓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銅管下注至各噴泉機關。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觀賞水法奇觀。
諧奇趣兩層,廡殿頂,紫色圓光琉璃瓦,屋脊用藍色琉璃番草。上層三間,下層七間,樓內設西洋式傢俱及卧榻,木條拼花打蠟地板。樓柱用漢白玉深雕西洋番花番草花紋,窗户券口有精美磚石雕刻。牆身抹粉紅灰,兩側有月式平台抄手遊廊,遊廊盡頭為五色琉璃頂八角形奏樂亭。樓南有月台,兩旁有白玉石盤券石磴。月台上二層樓門正中有西洋石獅子二座,及西洋雕刻之玉石欄杆。月台下為巨大的海棠形噴水池,池中央為西洋大翻尾石魚一尾,口中可立一人,向上噴水高達五丈餘,民國初年為燕京大學校友會購買並放置於燕園未名湖,現已無存。噴水池周圍有噴水銅雁十八隻,噴水銅羊四隻。池東西有兩個小噴水池,遊廊下亦有兩個小噴水池。池南有石欄杆,再南即為長春園湖面。
諧奇趣噴水池
諧奇趣噴水池諧奇趣噴水池原諧奇趣樓北小型噴泉之水池,後流散於北京城裏,今已在原址復位。此噴水池為菊花式,池台周圍雕刻花紋甚細。盛時池中設由四隻銅貓、八個小噴水塔等組成的三層噴水機關。該噴泉正北即歐式迷宮黃花陣。1987年在修復黃花陣陣牆時,該噴水池亦同時復位。
原為西洋樓諧奇趣大型噴泉之舊物,今存北京大學未名湖西側近岸水中。
此西洋翻尾石魚,用黃褐色細石精雕而成。魚身長165釐米,高87釐米,下部魚肚寬90釐米,上部魚嘴寬42釐米。盛時,此魚位於諧奇趣樓南大型海棠式噴水池之正中,口內噴出水柱,可上升十餘米。池四周及池內還有銅羊、鹿、鵝、鴨,以及石刻花瓶等噴水機關,皆一齊噴水,甚為壯觀。
圓明園大水法
西洋樓景區的主景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特,因此被稱為大水法。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羣,頗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 大水法西鄰海晏堂,在長春園南北主軸線與西洋樓東西軸線交會處,是園內最為壯觀的歐式噴泉景觀。
歷史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有使者向乾隆介紹了歐洲的水法,乾隆皇帝便想在圓明園中建築一座西洋化的宮殿,殿內外部都要裝置自動噴水機,由另一位意大利人傳教士郎世寧介紹友人蔣友仁參加設計工作。蔣友仁的專業是在中國傳教,建築工程不是他的專長,但他學的是數學,並保有許多有關噴水池建築書籍。蔣友仁是利用數學上的知識和以書本上的圖案文字為參考,設計了圓明園的噴水工程並取名為“大水法”。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水法建成。
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關閉大水法的機械給水系統,而改為人工提水,理由是:機械這種雕蟲小技,不足以依靠。清咸豐十年(1860年),包括大水法在內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破壞,圓明園遭到滅頂之災,大水法及其北側遠瀛觀僅剩幾根大理石柱屹立。
大水法的“獵狗逐鹿”的原型其實來源於羅馬神話《戴安娜與阿特泰恩》的故事。戴安娜是宙斯與黑暗女神勒託所生。是阿波羅的孿生組妹。戴安娜與阿波羅一樣,司掌光明,她掌管月亮,她還很喜歡狩獵,她射箭的技藝很高,經常在山林中追逐野獸,因此她除了是月亮女神外,還是狩獵女神。這個故事講述了月亮和獰獵女神戴安郵和寧芙們(神話裏的小俠女)洗澡時。帶看一羣獵犬打獵的阿特奉恩無意中撞見了她們。阿特奉恩被女神們美麗的裸體驚呆了,戴安娜則非常惱怒,她把阿特奉恩變成了一頭雄鹿。於是“狩獵者變成了被狩措者”,阿特奉恩帶來的獵犬們把這頭雄鹿(即阿特泰恩)撕碎了。西洋樓大水法在設計上很是巧妙,成功避諱了女神戴安娜的裸體形象,只用了獵犬和被戴安娜變成雄鹿的阿特秦恩來構成噴泉主體的雕塑形象。
建築特點
大水法是以石龕式建築為背景的一處噴泉羣,橢圓形菊花式噴水池內有"獵狗逐鹿"噴泉,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十三級噴水塔,一齊開放時蔚為壯觀。大水法建築造形為石龕式,酷似門洞。下邊有一大型獅子頭噴水,形成七層水簾。前下方為橢圓菊花式噴水池,池中心有一隻銅梅花鹿,從鹿角噴水八道;兩傭有十隻銅狗,從口中噴出水柱,直射鹿身,濺起層層浪花。俗稱“獵狗逐鹿”。在“獵狗逐鹿”噴水池前東西還各建有一座十三級方形噴水塔,池底有大噴水管八根,還有小型噴水管八十根,噴出的水柱高達六尺。
圓明園大水法台廣場東為養雀籠西門。養雀籠為五間三進建築。中央一間為過道。西邊第一進為敞廳,兩側各擺放海蜇形假山石一座,各高六尺餘。中間一進南北兩間各用銅絲網擋嚴,內蓄孔雀各一對。最東邊一進為敞廳,南間東牆有郎世寧油畫帆船航海圖。中間一進之北為西式小院,有房九間,為養雀太監所住。養雀籠東面為西洋式牌坊三間,中央石券有精刻黃銅花門二扇,左右次間為假窗,嵌噴水塔三層,水由上落下,流入地面石孔。養雀籠東門南北連接花牆,東有瓶形花石平橋。過橋之後東行,路北為方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