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三園
圓明園,中國清代大型皇家園林,位於北京市海淀區清華西路28號,佔地350多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由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餘年間,所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都曾長年居住在圓明園優遊享樂,並於此舉行朝會,處理政事,它與紫禁城(故宮)同為當時的全國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稱為“御園”。
圓明園不僅彙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館。
與紫禁城建築面積相當的圓明園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坐落在海淀掛甲屯以北,南距暢春園里許。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後改萬春園)組成,統稱圓明園。圓明三園中,圓明園居西,長春園居東,綺春園居於南側,三園緊相毗連,平面呈倒「品」字形。東西通寬2620米,南北最長處為1880米,外周長1.1萬米,佔地面積350公頃(35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與紫禁城的建築面積相當。
圓明三園中最早建成的是圓明園,它始建於清康熙中期,當時只是康熙皇帝賞給皇四子胤禛的一處花園,有御賜「圓明園」匾額,康熙四十六年(1707)才初具規模,面積不過20公頃。胤禛即位後,自雍正三年(1725)起,不斷興建、擴充,圓明園逐漸成為面積達到200餘公頃的離宮型皇家園林。到乾隆九年(1744)最終形成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
在圓明園大體竣工之後,乾隆皇帝繼續大興土木,先於乾隆十年至十六年(1745-1751)建成長春園,後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將傅恒父子舊園併入,定名綺春園。此時,便連同圓明園在內形成了「圓明三園」。因為長春園和綺春園為圓明園的附園,所以將圓明園做為三園的總稱。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這個「圓明三園」是道光朝之後的叫法,在乾隆朝,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上有陸路相通的熙春園和春熙院,統稱「圓明五園」,總佔地面積超過450公頃,宮牆長約1.5萬米,同屬圓明園總管大臣管轄。直到嘉慶七年(1802)和道光二年(1822),嘉慶、道光二帝先後將春熙院和熙春園賜與固倫莊靜公主和惇親王綿愷,「五園」才縮減為「三園」。而嘉、道二帝將春熙院和熙春園賜給宗親,其實也是為了集中財力對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加以修繕添建。
從雍正三年(1725)到咸豐十年(1860),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代皇帝135年的苦心經營,終於建成了一座人間仙境。園中知名景群一百多處,不僅移植江南和北方眾多名園勝景,還將西洋建築很好地融入東方園林之中,乾隆皇帝稱之為「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遊之地,無以踰此。」其盛名甚至傳到了歐洲,被譽為「萬園之園」和「東方凡爾賽宮」。
法國大文豪雨果對圓明園曾有這樣的評價:「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馳神往的,如同月光城堡一樣的建築。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無與倫比的傑作。」人們常說:「希臘有帕特農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羅馬有鬥獸場,東方有夏宮(圓明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