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九洲清晏之宝玉玺1.jpg
麴院風荷2.jpeg
天然圖畫.jpeg
平湖秋月4.webp
蘇堤春曉.jpg
雙峰插雲.jpeg
三潭印月1.jpeg
斷橋殘雪1.jpeg
西峯秀色1.jpg
圓明園被銷毀前11.jpg
圓明園的西湖景

圓明園的西湖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六歲的康熙皇帝開始第二次南巡,並第一次抵達杭州。這座以湖山盛景而聞名的城市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後康熙皇帝四次南巡到杭州,並在西湖北面的孤山腳下興建了行宮,這便是今日杭州市的中山公園的位置。除此之外,康熙皇帝在杭州留下來的另一個重要的印記,便是他考證併題寫的「西湖十景」碑。

乾隆皇帝步祖父的後塵,在每一塊「西湖十景」碑題字的後面都配上一首詩,並留下了墨寶。不單如此,對江南景緻萬分迷戀的乾隆皇帝,還命畫師將這些景緻一一繪圖呈現進。之後,乾隆皇帝也要求設計師將「西湖十景」移植到京城的皇家園林中去,這樣他就可以足不出戶地享受江南的美景。

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jpg

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的「蘇」指的是北宋政治家、作家蘇遼。他曾經兩度在杭州為官。在任期間蘇遼對杭州著名的景觀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當時的西湖湖面雜草叢生,而且因為荒蕪了很長時間,雜草腐爛後形成淤泥漂移於湖面之上,並不斷侵蝕著更大面積的水域,西湖面臨著被完全「吞噬」的危險。蘇東坡「出手」了。他先下令疏浚西湖周邊的河道,再清理西湖湖面上的雜草,並命令撤廢西湖中老百姓私圍的葑田。蘇遼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堆築成一道長堤,在長堤上架設了六座橋樑。

 

經過這一番治理,西湖逐漸恢復了昔日的水域。後來杭州的百姓為了紀念蘇東坡對西湖所做的貢獻,便將這道河堤稱為「蘇堤」。

清代,醉心於西湖風光的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中也「複製」了「蘇堤春曉」這一景觀。這處景緻位於圓明園天然圖畫景區(當年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東側,曲院風荷景區中九孔橋的西北。當年此處有一座三間捲棚頂的敞軒,上懸「蘇堤春曉」匾額。敞軒南北則是一條長度達200餘米的河堤,河堤東側即曲院風荷景區的大型荷花池,西側是一條溪流,一池一溪從意境上大致模擬了西湖的樣貌,而且,當時,圓明園的「蘇堤」上也是遍植各種植被,到了花樹繁茂之際,頗有幾分西湖的意境。如今,圓明園的「蘇堤春曉」僅餘河堤,其餘建築均毀於英法聯軍之戰。

當年乾隆皇帝對於西湖「蘇堤春曉」最精確的模仿,是在乾隆皇帝親自規劃設計的清漪園(即今頤和園)內,他以萬壽山對照西湖孤山,昆明湖則對照西湖,昆明湖的西堤則完全是蘇堤的翻版,乾隆皇帝甚至將西湖蘇堤的「六橋」搬了過來。如今走在頤和園西堤之上,欣賞週邊的湖光山色,恍惚間有在杭州西湖的錯覺。幸運的是頤和園的西堤保存完好,只不過界湖橋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未重建。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jpg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在西湖之中的一處小島旁,由三座瓶形的石塔組成。西湖中共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湖心亭、阮公墩和小瀛洲。這三座島嶼分別象徵神話傳說中東海上的三座仙山,即蓬萊、方丈(亦名方壺)和瀛洲三島。

三潭印月位於圓明園四十景的「方壺勝境」中的湧金橋以西一片相對獨立的水域中。當年,其主體建築是位於景區東部的一道九曲臨水的廊橋,而其中央則是一座重簷四角方亭,上面懸掛「三潭印月」匾額。當年,站在亭子上向西面的水域望去,便能看到在水中樹立起來的三座葫蘆狀石塔,這便是模仿西湖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也代表著西湖中的模擬仙山的“小瀛洲」。其東側方壺勝境,則是另一處仙山「方壺」的模擬。而當年「三潭印月」一帶還有一座石橋叫湧金橋。

對於海上三仙山的模擬,在清代的皇家園林中還有多處,如圓明園福海中心的「蓬島瑤台」景區,便直接用三座島嶼來象徵三座仙山。

行書  (雨後御苑泛舟)

乾隆帝對伴雨泛舟情有獨鍾。圓明園開鑿有廣闊的福海,其他區域亦是水道縱橫。舟楫既提供園中交通之便。也為皇家遊園帶來一派澤國情調。舊時除冬季水面結冰不通航外,清帝於春、夏、秋三季均會在圓明園泛舟,睛雨皆宜,且往往激發他們的澎湃詩情。

20240404_105749.jpg
雷峰夕照
雷峰夕照.jpg

雷峰夕照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座寶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當時杭州還是吳越國的統轄範圍。塔原計畫是修築到十三層,然而當時吳越國時刻面臨著被北方的趙宋王朝兼併的威脅(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因此這座寶塔只修到了第五層便作罷。與西湖北岸的保俶塔比較起來,雷峰塔簡直成了一個矮胖子,而保俶塔則以它苗條的身姿著稱。雷峰塔於南宋時重修,經過整修後的雷峰塔可謂金碧輝煌,尤其是在落日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璀璨奪目,因此,時人以“雷峰夕照”來命名此處景緻。

圓明園的「雷峰夕照」位於福海東岸涵虛朗鑑景區的最南部,這個版本中的「雷峰塔」並不是寶塔,而是一座西向的三開間殿宇。相較於西湖略為遜色,但這裡也非常適合欣賞西山的落日。如今,「雷峰夕照」僅存大殿基址,不過夕陽西下時,這裡依然是遠觀西山落日的絕佳之處。

麴院風荷

麴院風荷

西湖的“曲院風荷”景緻原名“麯院荷風”,麯院本指宋朝時候設置在西湖一帶的官家釀酒作坊,這座作坊的旁邊有一座水池,池中遍植荷花。當時,清幽的景緻加上荷花的清香,引得遊人絡繹不絕,此處也因而名列「西湖十景」。但此景緻在南宋滅亡之後便逐漸衰敗。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到遊覽西湖時,將此處略加修葺成為一景緻,只是酒坊不再,而且亭台錯落有致,因此康熙皇帝將原來的“麯院”二字更改為“曲院”,而且康熙皇帝還認為“荷風”二字重在描述風,而若改為“風荷”二字,才能將重點放在荷花上,因此改造完的景緻就命名為“曲院風荷」。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中也營造了這樣一處仿照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景觀。這座景觀在圓明園「西湖十景」中是佔地面積最大的一處,其主體為南北長400餘米,東西寬近150米的水池,這座水池是杭州西湖的一個縮影,其西側的河堤模擬蘇堤,北側過一座名為「棕亭橋」的橋亭後便進入了一組建築群落,其中的主體建築為面闊五間的曲院風荷殿,殿西側是一棟兩層樓的小樓,名為「洛伽勝境」。 「洛伽」全稱為「普陀洛伽」。此名來自佛教聖地普陀山,那裡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而這座「洛伽勝境」也正是圓明園中供奉觀音菩薩的場所,它和曲院風荷南部景區中的荷塘形成了「蓮花觀音」的意境。

圓明園的曲院風荷景觀,還有著自己的特點,如池水中央有一座九孔石橋,將湖水一分為二,站在任意一處遠觀此景,都有幾分「長虹臥波」的感覺。石橋兩側各有一座牌樓,分別名為“金鰲”和“玉蝀”。石橋東側牌樓的東邊,有一座上圓下方的重簷亭,名曰「長虹飲練」亭。有趣的是,「長虹飲練」亭和九孔橋的這種建築搭配,很容易讓人們很聯想到位於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廓如亭。乾隆皇帝曾專門為曲院風荷題了一首詩:「香遠風清誰解圖,亭亭花底睡雙鳧。停橈堤畔饒真賞,那數餘杭西子湖。」如今,圓明園「曲院風荷」景緻的荷花池還在,其他建築都已被毀,九孔石橋遺址還躺著一些石塊。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是西湖一些特色景觀的綜合體。平湖自然指的是西湖,而秋月則無疑是秋日的月亮。當然欣賞「平湖秋月」的最佳時刻自然是月圓之夜。而賞月的最美之處當屬白堤西端康熙皇帝禦題的「平湖秋月」碑處。這裡東接白堤、斷橋,南望則有湖水和群山,西側則是孤山景區,北側則背靠寶石山和葛嶺山,可謂四面皆景。

依照圓明園裡「西湖十景」建造的先後順序,圓明園裡的平湖秋月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處景緻在乾隆年間將此景列入圓明園四十景,並繪製成《御製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傳於後世。乾隆時期,圓明園「平湖秋月」的位置也頗有幾分西湖的神韻:其東側為石橋和「雙峰插雲」景觀,西側則連接廓然大公景區,北側倚靠一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則是水面寬闊的福海(模擬杭州西湖)。在周邊景緻的營造上,乾隆皇帝非常用心,力求從意境上達到最佳。

 

平湖秋月5.webp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平湖秋月

倚山面湖,竹樹蒙密,左右支板橋,以通步屐。

湖可數十頃。

當秋深月皎,瀲灩波光,接天無際。蘇公堤畔,差足方茲勝概。

不辨天光與水色,結璘池館慶霄涼,蓼煙荷露正蒼茫。

白傅蘇公風雅客,一杯相勸舞霓裳,此時誰不道錢塘?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廓然大公亦稱雙鶴齋,位於舍衞城東北面,是園中一組較大的建築,主體建築北瀕大池,園內景色倒映水中猶然兩景;另有詩詠堂、菱荷深處等景點。

廓然大公仿無錫惠山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讚雙鶴齋曰: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閒。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曆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用其名,但桃花之盛遠不是吳下所能相比。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廓然大公

平岡回合,山禽渚鳥遠近相呼。後鑿曲池,有蒲菡萏。

長夏高啓北窗,水香拂拂,真足開豁襟顏。

有山不讓土,故得高嶬嶬。

有河不擇流,故得寬瀰瀰。

是之謂大公,而我以名此。

偶值清晏閒,憑眺誠樂只。

識得聖人心,聞諸程夫子。

廓然大公1.jpg
九洲清晏3.webp

山高水長

山高水長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位於圓明園的西南部一處空曠之地,俗稱“西園”或“西苑”,乾隆皇帝親賜名曰“山高水長”。佔地面積1150平方米。這裏地勢平衍,園囿寬敞,很象北方的大草原,其總面積和整個九洲景區相當。 是供皇家子弟和衞戍部隊習練武藝的大操場。 山高水長建於雍正初年,最初稱“引見樓”,是清朝歷代皇帝宴請外藩使節及王公大臣觀看遊藝節目、欣賞火戲(煙花)和訓練圓明園警衞部隊的地方。

山高水長西設有供騎射比賽用的馬道,定期清朝皇帝要在此觀看八旗比賽,表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滿族的民族特點,不要忘記先祖們是從馬背上打下的天下。這裏還是清朝皇帝設武帳宴的地方。武帳宴俗稱“大蒙古包宴”,開始於雍正時期,到乾隆時已達全盛,每年正月十三前都要舉辦一次,宴請者主要是蒙古王公、外國使節等。到元宵節,山高水長還要舉行盛大的“火戲”,也就是放煙火。同時還有善撲營表演撩跤,健鋭營表演槍技,另外還有回部表演銅繩技(達瓦孜,回部高空走繩),同時還演奏蒙古、朝鮮等民族的樂曲。在山高水長南部還建有存放武帳宴及放煙火的十三所。

花港觀魚

花港觀魚

「花港」原本只是南宋時杭州一處私家園林內的景緻,當時的一位內侍官相中了西湖西南花家山下的一條名為「花溪」的小河,在這花溪畔築起了一座私人園林,名為「盧園」。他在園內開鑿了一方水池,並在裡面蓄養各色魚類,因為景緻別有韻味,也引得無數文人雅士的造訪,並由此得名為“花港觀魚”,但隨著歲月的變遷,盧園逐漸荒廢。康熙年間則將此景改建在西堤映波橋和鎖瀾橋之間,並撰文立碑,形成了新的「花港觀魚」景觀。

對於花港觀魚的模擬,在圓明園中共有兩處。其一是位於西峰秀色景區北部,另一處則是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坦坦蕩蕩」景區。這處景區於雍正年間已經成形,當時名曰“金魚池”,至乾隆年間改稱為“坦坦蕩蕩”。常在此觀魚的干隆皇帝專門寫了一首詩:「鑿池觀魚樂,坦坦復蕩蕩。泳遊同一適,奚必江湖想。卻笑蒙莊痴,爾我辨是非。有問如何回答,魚樂魚自知。可見他對於此處的喜愛。雖然此處景點的名字和「花港觀魚」相去甚遠,但從意境上,這裡卻是最為貼近的。如今,花港觀魚裡早已沒有了魚,西側還留有「匡盧」的殘餘景緻。

坦坦蕩蕩

坦坦蕩蕩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坦坦蕩蕩位於後湖西岸,仿浙江杭州府清漣寺的“玉泉魚躍”一景之意境。池周舍下,錦鱗數千頭,是皇帝觀賞金魚最佳處,俗稱金魚池。該景四面環水,西北外側有山,西、西南、東南均設跨溪木板橋,其北有一造型極其美觀之石橋——碧瀾橋。

坦坦蕩蕩分南北兩大景區,南面是一組中式建築,中間一間正殿,外檐懸掛乾隆皇帝御筆“素心堂”匾。此堂一般是帝后及皇太后來此遊玩、休息的地方。素心堂東殿為半畝園,是帝后及皇太后進膳的地方。

在中式建築的北面就是坦坦蕩蕩的主要建築——圓明園內最大的觀魚池。觀魚池平面呈正方形,中間建有一敞榭,外檐懸掛有乾隆御筆“光風霽月”匾。光風霽月殿南北有三組魚池,南面的要大一些,北面兩個池子略小一些。西北方的水池中建有一座四方亭,清朝皇帝很喜歡在此亭內觀賞金魚。坦坦蕩蕩整體佈局與杭州玉泉魚躍”頗為相似。整個魚池中養有各種小大金魚數千尾,乾隆皇帝非常喜歡此景,每次來圓明園都必到此地,並在此詠詩數首。

金魚池內建有太湖石圍成的魚窩數個,這種設計十分微妙,每到冬天魚池水面結冰,但由於魚窩內很深,温度較高,魚可以在魚窩內過冬,這樣就免去了秋季撈魚的麻煩。這種形式的魚池在清代皇家園林中是不多見的。金魚池北面原有一座漢白玉拱橋,橋石券上刻有乾隆御筆“碧瀾橋”,過碧瀾橋就可到達北部的杏花春館景區。

坦坦蕩蕩8.webp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坦坦蕩蕩

鑿池為魚樂園,池周舍下,錦鏻數千頭,喁唼拔刺於荇風藻雨間,迴環泳遊,悠悠自得

詩云眾維魚矣,我知魚樂,我蒿目乎斯民!

鑿池觀魚樂,坦坦復蕩蕩。

泳遊同一適,奚必江湖想。

卻笑蒙莊痴,爾我辨是非。

有問如何答,魚樂魚自知。

西峯秀色

西峯秀色,位於魚躍鳶飛以南,雍正時期就已建成西峯秀色,是一個四周環水的小島,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

西峯秀色景區是圓明園內皇帝的主要寢宮之一,雍正皇帝就十分喜歡在此居住,乾隆皇帝也多次來此拈香進膳。西峯秀色佔地面積雖然不大,但是景點內容十分豐富。景區的入口位於島的東南部,是一個木柵欄搭成的小門。過小門後是一個架有藤蘿架的小院,正房檐下懸掛雍正御筆“自得軒”匾,自得軒西院是一個獨立的小院名叫“一堂和氣”。殿內設有寶座和牀。一堂和氣殿的西院就是西峯秀色的正殿。

西峯秀色正殿為五間三卷大殿,外檐懸掛雍正御書“含韻齋”,是清帝在西峯秀色的寢宮。含韻齋四周修有迴廊,迴廊四周種植有大量玉蘭,這裏是圓明園欣賞玉蘭花最佳的地方。含韻齋西是一座臨河敞廳,外檐懸雍正御筆“西峯秀色”。從敞廳西望,隔水是一座小型瀑布,乾隆賜名“小匡廬”。山體是由巨石疊成,坐在東面的敞廳裏欣賞瀑布,彷彿就置於廬山瀑布前。雍正年間,每年七夕雍正皇帝接后妃來此乞巧,戲賞銀河邊上牛郎織女相會的情景。在小廬山的中部,原還有一個巨大的洞府叫三仙洞,洞門朝西有漢白玉石門,洞內可以容下二百人。

在西峯秀色島的北面還建有一座過河敞廳,此敞廳早期為木概板橋,乾隆中期將木板橋改建過河敞廳,名叫“花港觀魚”,取自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觀魚”。站在敞廳上可欣賞湖中的蓮花及各種觀賞魚。 在花港觀魚過河敞廳西有一個小島,島上劍石嶙峋,種植了五棵青松,遠遠望去很像一座大盆景。在島的東頭立有一塊碑石,上刻乾隆御書“長青洲”三字。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西峯秀色

軒楹洞達,面臨翠巘。西山爽氣,在我襟袖。後宇為含韻齋,周植玉蘭十餘本。方春花氣襲人,宛入眾香國裏。

塏地高軒架木為,朱明颯爽如秋時。不雕不斲太古意,詎惟其麗惟其宜。

西窗正對西山啓,遙接嶢峯等尺咫。霜辰紅葉詩思杜,雨夕綠螺畫看米。

亦有童童盤蓋松,重基特立孰與同。三冬百卉凋零盡,依然鬱翠惟此翁。

山腰蘭若雲遮半,一聲清磬風吹斷。疑有苾蒭單上參,不如詩客窗中玩。

結構既久蒼苔老,花棚藥畤相縈抱。憑欄送目無不佳,趺榻怡情良復好。

春朝秋夜值幾餘,把卷時還讀我書。齋外水田凡數頃,較晴量雨諮農夫。

清詞麗句箇中得,消幾丁丁玉壺刻。但憶趨庭十載前,徊徨無語予心惻。

西峯秀色2.webp
其他仿西湖園景

雙峰插雲

「雙峰插雲」在西湖十景中,是個道地道的「借景」。這裡的雙峰分別指的是位於杭州市區週邊的北高峰和南高峰,這兩座山峰相距有十餘裡,當年兩峰頂端各有一座七層的寶塔,遠遠望去雙塔如直插雲霄一般,故宋代時有「兩峰插雲」的說法。

圓明園中的「雙峰插雲」位於平湖秋月景區內,是一座建在高台上的重簷四方亭。高台南側有石階可供上下。每逢重陽節登高之日,皇帝便會和後妃們在此處登高遠眺,而圓明園西側的群山此時便像極了杭州西湖西側的天目山餘脈,當然北京西山也不乏高塔,如位於玉泉山南峰的玉峰塔(定光塔)和北峰的妙高塔等。這兩座寶塔恰好比擬了杭州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因此圓明園的這處「雙峰插雲」和西湖的都屬於「借景」的範疇,即透過遠處的背景來體現其名稱的寓意。如今,「雙峰插雲」的無論是高台還是四方亭早已無存,放眼望去,「雙峰」也早已被現代化高樓大廈所取代。

雙峰插雲.jpeg

南屏晚鐘

南屏是杭州的一座山,即南屏山。.

 

此山下方有一座在杭州非常知名的寺院-淨慈寺,杭州人往往簡稱為「淨寺」。南宋時一位法號為道濟的和尚曾在此駐錫(指僧人住於此),更為這裡增添了幾分名氣,而這位道濟和尚,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濟公。 明代洪武年間,淨慈寺鑄造了一口重約兩萬餘斤的大鐘,每逢夕陽西下,該寺廟都會鳴響此鐘,而其鐘聲也是響徹整個南屏山麓,並延伸到整個西湖,甚至幾乎大半個杭州城都能夠聽到這梵鐘之聲,「南屏晚鐘」也由此而得名。

圓明園的「南屏晚鐘」位於福海東南,屬於圓明園四十景中「夾鏡鳴琴」範疇。當年,這裡有一座奉祀碧霞元君娘娘的廣育宮,而​​「南屏晚鐘」就位於廣育宮旁。杭州的「南屏晚鐘」位於西湖東南,圓明園的則位於福海東南;杭州的緊鄰佛教寺院淨慈寺,圓明園的則依傍著道教宮觀廣育宮。可以說圓明園的這處景緻是對杭州西湖「南屏晚鐘」的會意寫仿,從意境上講,已經和原景緻較為接近了。 如今,圓明園「南屏晚鐘」景觀不再,其西側的廣育宮也已無蹤影,只剩下標示「廣育宮」的石座。

夾鏡鳴琴

夾鏡鳴琴,在福海南岸。東邊是南屏晚鐘。 在福海南一座橫跨水上的橋亭,取李白“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之詩意。東為南屏晚鐘、西山入畫、山容水態,西有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長春。

圓明園福海南岸“夾鏡鳴琴”景區就是一個典型的實例,主景是一座橫跨水上的重檐四坡攢尖頂橋亭,豐富着福海南岸西段的風景輪廓。所謂“夾鏡”,是因為這裏北面福海的廣大水面,南銜內港,而且二者之間以圓形拱洞的橋亭飛跨,結合水面倒影,正象一面圓形的鏡子;所謂“鳴琴”,是指東邊山崖上有流泉跌落,衝激於亂石中,發出鳴琴般的聲音。無論是拾級登上橋亭,或策舟穿過橋洞,橋上橋下,都可以領略設計者的匠心所在:一邊是福海,平闊開展,範圍廣大;一邊是港灣,迴轉曲折,面積狹小。兩者對比使得氣氛迥異。

“夾鏡鳴琴”當中有五座匾額,它們分別是:恩光仁照,西山入畫,湖山在望,佳山水,洞里長春。結合這些題匾內容以及圖詠中所運用的典故,可以明顯地看出審美主體所追求的一種 古 君子隱逸思想,而“隱逸”思想正是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重要的文化心理,這樣的主題總是相合於士大夫所心儀的境界。一個時代的造園藝術總是集中地反映了當時在文化上佔支配地位的人的理想和他們的情感。上文中垂柳、和風、水面、舟船(常代表遁世)、鳴琴(實際是水聲)、夾鏡(實際是水面倒影)、洞天(正是古代隱逸的象徵)、飛鳧、渚煙、捕魚、臨淵等場景元素交相掩映,並面對契合於成連故事中蓬萊山場景的福海蓬萊三島,視覺與聽覺渾然一體,交織成聲情並茂的隱逸情感圖卷。

夾鏡鳴琴.png
夾鏡鳴琴1.jpeg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夾鏡鳴琴

取李青蓮兩水來明鏡詩意,架虹橋一道,上構傑閣,

俯瞰澄泓,畫欄倒影,旁崖懸瀑水,衝激石罅,琤琮自鳴,猶識成連遺響。

垂絲風裏木蘭船,拍拍飛鳧破渚煙。

臨淵無意漁人羨,空明水與天。

琴心莫説當年。移情遠,不在弦,付與成連。

柳浪聞鶯

杭州的「柳浪聞鶯」景觀位於西湖東岸,最初成型是南宋時,孝宗(南宋開國皇帝宋高宗之子)為自己的父親宋高宗興建的一處園林,名曰聚景園。

 

園內遍植柳樹,加上樹上時而鳴叫的黃鷂鳥,使得聚景園成為一處風景絕佳的遊賞之地。而高宗和孝宗每次駕臨都會在園中逗留很久,之後還會順便乘船遊覽西湖。據說有一次高宗坐在船上遊覽之際,聽到有人用家鄉話(河南開封,即北宋的首都)叫賣魚羹,於是宋高宗便將售賣者召喚上船,不僅品嚐魚羹,還和賣魚者聊起家鄉事。因賣魚羹的大嫂姓宋,後來杭州衍生出了一道名吃,即宋嫂魚羹。 圓明園中的「柳浪聞鶯」則位於文源閣西北,主體建築為一座跨溪水的小橋和一座石牌坊。其周邊則是大片的稻田,在一片稻花香裡去尋覓這一處清幽之所,雖然沒有柳條的婀娜,但是也寄託了皇帝對於農桑的重視。

南宋時為帝王御花園,稱聚景園,清代恢復柳浪聞鶯舊景。現為柳浪聞鶯公園,地處西湖東南隅湖岸,佔地約二十一公頃。園林佈局開朗、清新、雅麗、樸實。柳叢襯托着紫楠、雪松、廣玉蘭及碧桃、海棠、月季等異木名花。是欣賞西子濃妝淡抹的觀景佳地,臨水眺望,視野開闊,空氣清新,令人心曠神怡。北京圓明園的柳浪聞鶯景區在文源閣西北,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建。在溪濱柳蔭間,豎立一座漢白玉石坊,坊楣題額“柳浪聞鶯”,略仿杭州西湖同名景意境。

斷橋殘雪

斷橋是古代的愛情橋,跨虹橋是現代愛情橋,是眾多情侶約會相遊的地方,而最符盛名的卻是斷橋,它的名字與中國民間故事《白蛇傳》中纏綿悲愴的愛情故事聯繫在一起。

 

斷橋原名“段家橋”,本是因這附近有姓段的人家居住而得名,但日久天長這字兒就逐漸訥傳成了“斷橋”了。作為白堤最東端的一座著名的橋樑,這裡已經成了到杭州遊玩的人一處必看景點。西湖斷橋之美在於雪。大雪初霽之時,斷橋北面的寶石山和山上的保俶塔以及橋南側的西湖銀裝素裹,顯出幾分動人之美。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營造「斷橋殘雪」時,其景色相比西湖遜色不少。乾隆時,圓明園內的「斷橋」雖然也是一座石橋,但它架在一條南北向的狹窄的人工河道之上,而且其西側屬於匯芳書院景區的幾組疊石,遠不能和杭州寶石山相比。乾隆皇帝為了彌補這個遺憾,特意在圓明園斷橋東側豎起了一座“斷橋殘雪”石牌坊,上面有他寫的“斷橋殘雪”四個大字以及關於此景觀的詩一首:“在昔橋頭密雪鋪,舉頭見額憶西湖。潤園修繕施工中得以重見天日。

盛世圓明中的斷橋殘雪是匯芳書院內的著名風景。它引起人們對杭州西湖斷橋殘雪的聯想。這裡,在逶迤的山路上,跨深澗搭了一座用青石疊成的斷橋。橋面比它兩端的山脊還高。雪霽時,站在橋上​​可環視圓明園銀裝素裹的冬景,遠眺西山群峰的雄姿。斷橋兩頭,以及附近一帶山坡上,十幾品怪態多姿、意趣橫生的湖石,點綴於蒼松翠柏之間。

斷橋殘雪4.jpeg

石牌坊背面 刻有乾隆御詩:

在昔橋頭密雪鋪,舉頭見額憶西湖。

春巡幾度曾來往,乃識西湖此不殊。

在昔橋頭密雪鋪,舉頭見額憶西湖。

春巡幾度曾來往,乃識西湖此不殊。

匯芳書院斷橋殘雪遺址.jpeg

如今,在圓明園「斷橋殘雪」景緻附近,還有匯芳書院的太湖石訴說著昔日的繁盛,而在斷橋遺址附近,則新建了一座橋樑,為圓明園增添了幾分情致。

匯芳書院

匯芳書院位於圓明園北面隅,紫碧山房之南,安佑宮之東。匯芳書院西、南、東三面都有水池。這裏環境優美,景色怡人,是一組書院型園林。

匯芳書院建成於乾隆七年(1742),宮門外檐懸掛乾隆御筆“匯芳書院”,院內建有抒藻軒、涵遠齋、翠照軒等建築,抒藻軒內還建有戲台,乾隆經常在此讀書看戲。抒藻軒東面為月牙形平台殿,一層殿外檐掛有乾隆御書“眉月軒”匾,二層為一平台,站在平台上可遠觀圓明園西北景區。在匯芳書院東南還建有一敞廳,外檐懸雍正御書“問津”。在問津的東面立有一個石牌坊,牌坊楣額刻有乾隆御書“斷橋殘雪”。斷橋殘雪是西湖十景之一。

匯芳書院5.webp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匯芳書院

階除閒敞,草卉叢秀。東偏學月牙形構小齋數椽。

旁列虛亭,奇石負土爭出。

穴洞谽谺,翠蔓蒙絡,可攀捫而上。問津石室,何必靈鷲峯前!

書院新開號匯芳,

不因葉錯與華裳。

菁莪棫樸育賢意,

佐我休明被萬方。

圓明園其他景色

圓明園的其他景色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原是海神的祭祠,是我國園林中僅有的一座。它是面臨福海東北的一個內湖,大小水面之間有一座可開啓的吊橋作示意性的分隔,當橋開啓,大的龍舟可由福海進入內湖,直達突出湖中的迎薰亭。主體建築是對稱佈置、前後三組的殿堂,上覆黃色琉璃瓦,倒影於水面上,猶如仙山的瓊樓玉宇極為壯觀。特別當遊人透過橋洞,遠望福海中心的蓬島瑤台時,更會產生漫遊在仙境的觀感。

神仙思想產生於週末,盛行於秦漢。 秦漢時,民間已廣泛流傳着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説,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傳説本有五座神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其山高下週旋三萬裏,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裏,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東海仙山相傳位於山東蓬萊縣沿海一帶,據《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山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這種求仙追求長生的思想也直接影響了我國曆代皇家園林發展模式,為了更加接近神仙,帝王們在園林裏挖池築島,模擬海上仙山的形象。漢代出現具有完整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園林——建章宮。從此以後“一池三山”遂成為歷來皇家園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襲到清代。而方壺勝境的建造正是帝王為了尋求東海龍宮而在自己的御園中精心建造的一處規模宏偉的人文景觀

蓬萊瑤台

蓬萊瑤台建於1725年(雍正三年)前後,時稱蓬萊洲,乾隆初年定名蓬島瑤台。在福海中央作大小三島,島上建築為仙山樓閣之狀。據《史記》載,秦始皇(前221-前210年在位)妄想長生不老,方士徐巿(巿音fú,今亦作徐福)上言稱,東海中有三座神山,曰蓬萊、方丈、瀛洲,有仙人居住。於是秦始皇就派徐巿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尋仙境、求仙藥。

蓬萊瑤台一景,正是仿照李思訓(唐代著名畫家、651-716)的"一池三山"畫意建造的。園盛時,福海端午龍舟競渡,皇帝率王公大臣在西岸"望瀛洲"亭觀閲,皇太后及后妃內眷則在蓬島瑤台觀賞。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