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西湖景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六歲的康熙皇帝開始第二次南巡,並第一次抵達杭州。這座以湖山盛景而聞名的城市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之後康熙皇帝四次南巡到杭州,並在西湖北面的孤山腳下興建了行宮,這便是今日杭州市的中山公園的位置。除此之外,康熙皇帝在杭州留下來的另一個重要的印記,便是他考證併題寫的「西湖十景」碑。
乾隆皇帝步祖父的後塵,在每一塊「西湖十景」碑題字的後面都配上一首詩,並留下了墨寶。不單如此,對江南景緻萬分迷戀的乾隆皇帝,還命畫師將這些景緻一一繪圖呈現進。之後,乾隆皇帝也要求設計師將「西湖十景」移植到京城的皇家園林中去,這樣他就可以足不出戶地享受江南的美景。
蘇堤春曉
蘇堤春曉的「蘇」指的是北宋政治家、作家蘇遼。他曾經兩度在杭州為官。在任期間蘇遼對杭州著名的景觀西湖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當時的西湖湖面雜草叢生,而且因為荒蕪了很長時間,雜草腐爛後形成淤泥漂移於湖面之上,並不斷侵蝕著更大面積的水域,西湖面臨著被完全「吞噬」的危險。蘇東坡「出手」了。他先下令疏浚西湖周邊的河道,再清理西湖湖面上的雜草,並命令撤廢西湖中老百姓私圍的葑田。蘇遼將清理出來的淤泥堆築成一道長堤,在長堤上架設了六座橋樑。
經過這一番治理,西湖逐漸恢復了昔日的水域。後來杭州的百姓為了紀念蘇東坡對西湖所做的貢獻,便將這道河堤稱為「蘇堤」。
清代,醉心於西湖風光的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中也「複製」了「蘇堤春曉」這一景觀。這處景緻位於圓明園天然圖畫景區(當年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東側,曲院風荷景區中九孔橋的西北。當年此處有一座三間捲棚頂的敞軒,上懸「蘇堤春曉」匾額。敞軒南北則是一條長度達200餘米的河堤,河堤東側即曲院風荷景區的大型荷花池,西側是一條溪流,一池一溪從意境上大致模擬了西湖的樣貌,而且,當時,圓明園的「蘇堤」上也是遍植各種植被,到了花樹繁茂之際,頗有幾分西湖的意境。如今,圓明園的「蘇堤春曉」僅餘河堤,其餘建築均毀於英法聯軍之戰。
當年乾隆皇帝對於西湖「蘇堤春曉」最精確的模仿,是在乾隆皇帝親自規劃設計的清漪園(即今頤和園)內,他以萬壽山對照西湖孤山,昆明湖則對照西湖,昆明湖的西堤則完全是蘇堤的翻版,乾隆皇帝甚至將西湖蘇堤的「六橋」搬了過來。如今走在頤和園西堤之上,欣賞週邊的湖光山色,恍惚間有在杭州西湖的錯覺。幸運的是頤和園的西堤保存完好,只不過界湖橋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未重建。
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在西湖之中的一處小島旁,由三座瓶形的石塔組成。西湖中共有三座島嶼,分別名為湖心亭、阮公墩和小瀛洲。這三座島嶼分別象徵神話傳說中東海上的三座仙山,即蓬萊、方丈(亦名方壺)和瀛洲三島。
三潭印月位於圓明園四十景的「方壺勝境」中的湧金橋以西一片相對獨立的水域中。當年,其主體建築是位於景區東部的一道九曲臨水的廊橋,而其中央則是一座重簷四角方亭,上面懸掛「三潭印月」匾額。當年,站在亭子上向西面的水域望去,便能看到在水中樹立起來的三座葫蘆狀石塔,這便是模仿西湖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也代表著西湖中的模擬仙山的“小瀛洲」。其東側方壺勝境,則是另一處仙山「方壺」的模擬。而當年「三潭印月」一帶還有一座石橋叫湧金橋。
對於海上三仙山的模擬,在清代的皇家園林中還有多處,如圓明園福海中心的「蓬島瑤台」景區,便直接用三座島嶼來象徵三座仙山。
行書 (雨後御苑泛舟)
乾隆帝對伴雨泛舟情有獨鍾。圓明園開鑿有廣闊的福海,其他區域亦是水道縱橫。舟楫既提供園中交通之便。也為皇家遊園帶來一派澤國情調。舊時除冬季水面結冰不通航外,清帝於春、夏、秋三季均會在圓明園泛舟,睛雨皆宜,且往往激發他們的澎湃詩情。
雷峰夕照
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這座寶塔始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當時杭州還是吳越國的統轄範圍。塔原計畫是修築到十三層,然而當時吳越國時刻面臨著被北方的趙宋王朝兼併的威脅(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因此這座寶塔只修到了第五層便作罷。與西湖北岸的保俶塔比較起來,雷峰塔簡直成了一個矮胖子,而保俶塔則以它苗條的身姿著稱。雷峰塔於南宋時重修,經過整修後的雷峰塔可謂金碧輝煌,尤其是在落日的映照下顯得更加璀璨奪目,因此,時人以“雷峰夕照”來命名此處景緻。
圓明園的「雷峰夕照」位於福海東岸涵虛朗鑑景區的最南部,這個版本中的「雷峰塔」並不是寶塔,而是一座西向的三開間殿宇。相較於西湖略為遜色,但這裡也非常適合欣賞西山的落日。如今,「雷峰夕照」僅存大殿基址,不過夕陽西下時,這裡依然是遠觀西山落日的絕佳之處。
麴院風荷
西湖的“曲院風荷”景緻原名“麯院荷風”,麯院本指宋朝時候設置在西湖一帶的官家釀酒作坊,這座作坊的旁邊有一座水池,池中遍植荷花。當時,清幽的景緻加上荷花的清香,引得遊人絡繹不絕,此處也因而名列「西湖十景」。但此景緻在南宋滅亡之後便逐漸衰敗。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到遊覽西湖時,將此處略加修葺成為一景緻,只是酒坊不再,而且亭台錯落有致,因此康熙皇帝將原來的“麯院”二字更改為“曲院”,而且康熙皇帝還認為“荷風”二字重在描述風,而若改為“風荷”二字,才能將重點放在荷花上,因此改造完的景緻就命名為“曲院風荷」。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中也營造了這樣一處仿照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景觀。這座景觀在圓明園「西湖十景」中是佔地面積最大的一處,其主體為南北長400餘米,東西寬近150米的水池,這座水池是杭州西湖的一個縮影,其西側的河堤模擬蘇堤,北側過一座名為「棕亭橋」的橋亭後便進入了一組建築群落,其中的主體建築為面闊五間的曲院風荷殿,殿西側是一棟兩層樓的小樓,名為「洛伽勝境」。 「洛伽」全稱為「普陀洛伽」。此名來自佛教聖地普陀山,那裡是觀音菩薩的道場,而這座「洛伽勝境」也正是圓明園中供奉觀音菩薩的場所,它和曲院風荷南部景區中的荷塘形成了「蓮花觀音」的意境。
圓明園的曲院風荷景觀,還有著自己的特點,如池水中央有一座九孔石橋,將湖水一分為二,站在任意一處遠觀此景,都有幾分「長虹臥波」的感覺。石橋兩側各有一座牌樓,分別名為“金鰲”和“玉蝀”。石橋東側牌樓的東邊,有一座上圓下方的重簷亭,名曰「長虹飲練」亭。有趣的是,「長虹飲練」亭和九孔橋的這種建築搭配,很容易讓人們很聯想到位於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和廓如亭。乾隆皇帝曾專門為曲院風荷題了一首詩:「香遠風清誰解圖,亭亭花底睡雙鳧。停橈堤畔饒真賞,那數餘杭西子湖。」如今,圓明園「曲院風荷」景緻的荷花池還在,其他建築都已被毀,九孔石橋遺址還躺著一些石塊。
平湖秋月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是西湖一些特色景觀的綜合體。平湖自然指的是西湖,而秋月則無疑是秋日的月亮。當然欣賞「平湖秋月」的最佳時刻自然是月圓之夜。而賞月的最美之處當屬白堤西端康熙皇帝禦題的「平湖秋月」碑處。這裡東接白堤、斷橋,南望則有湖水和群山,西側則是孤山景區,北側則背靠寶石山和葛嶺山,可謂四面皆景。
依照圓明園裡「西湖十景」建造的先後順序,圓明園裡的平湖秋月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這處景緻在乾隆年間將此景列入圓明園四十景,並繪製成《御製圓明園四十景圖詠》傳於後世。乾隆時期,圓明園「平湖秋月」的位置也頗有幾分西湖的神韻:其東側為石橋和「雙峰插雲」景觀,西側則連接廓然大公景區,北側倚靠一組不高的小山丘,南面則是水面寬闊的福海(模擬杭州西湖)。在周邊景緻的營造上,乾隆皇帝非常用心,力求從意境上達到最佳。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 平湖秋月
倚山面湖,竹樹蒙密,左右支板橋,以通步屐。
湖可數十頃。
當秋深月皎,瀲灩波光,接天無際。蘇公堤畔,差足方茲勝概。
不辨天光與水色,結璘池館慶霄涼,蓼煙荷露正蒼茫。
白傅蘇公風雅客,一杯相勸舞霓裳,此時誰不道錢塘?
廓然大公
廓然大公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廓然大公亦稱雙鶴齋,位於舍衞城東北面,是園中一組較大的建築,主體建築北瀕大池,園內景色倒映水中猶然兩景;另有詩詠堂、菱荷深處等景點。
廓然大公仿無錫惠山的寄暢園而建。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葉,仿照盤山靜寄山莊的雲林石室的山石,疊石而成的。嘉慶詩讚雙鶴齋曰:結構年深仿惠山,名園寄暢境幽閒。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嶇石不頑。人們知道頤和園的諧趣園,是仿惠山寄暢園建的,其實,當時在圓明園也仿建有寄暢園。只是兩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寫的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時叫桃花塢,曾是弘曆讀書的地方,書室叫“樂善堂”。此景,號稱有山桃萬株。蘇州閶門內舊有一處桃花塢,相傳是唐伯虎的故居。圓明園的桃花塢,雖然襲用其名,但桃花之盛遠不是吳下所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