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殿臣在香港的著跡史 () - 成功商人

二十世紀年代初期(1900年),年青的張殿臣已是從一個窮小子變為一個富裕及有地位的人士。  當年香港本地居民只可居住於原海旁一帶,而太平山頂只許有特權的洋人居住。半山,則除洋人外,只有富裕及有社會地位的華人可居住。當時的張殿臣毅然拿出巨資買下在香港灣仔半山堅尼地道四十八號地段(現今滿豐臺,Monticello聖方濟各書院對面)。  張殿臣在那地段興建了一間大宅, 命名為清河臺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 德國洋行的負責人毅然離開香港回國, 洋行頓然變得群龍無首。張殿臣受眾員工的推舉, 於是接手了那間洋行而且為其改名為益昌洋行。張殿臣自此努力不懈地工作,憑著個人的努力、機遇、生意的頭腦及長䄂善舞,將益昌洋行打理得有聲有色,業務蒸蒸日上,生意興隆。而張殿臣個人亦成為當時頗有名氣的華人紳商。

成為了一個成功的商人張殿臣, 由於商業應酬日亦繁忙, 於是購買汽車及僱用司機代步, 工作之餘晚上應酬多流連於西環石塘咀一帶(又名塘西)。那是當時著名的煙花之地, 夜夜苼歌, 紙醉金迷於金陵及廣州兩大酒家, 據說有兩妾是來自此地。

張殿臣是香港黃大仙祠的創辦人之一。張殿臣捐出了一個很大的香爐,現在正擺放在廟宇其中的一個殿堂之中, 而香爐的底部亦刻有張殿臣這個捐贈者的姓名。

張殿臣三十歲之時已是社會裡的一名有心知名人士, 喜歡對弱細社羣伸出援手。他對眾多慈善機構如東華三院和保良局作出捐款,實是一個大慈善家。

 

 

在一九二一年前,黃大仙廟原設於廣州的。廣州的黃大仙廟已有百年歷史,只因當時廣州的政局非常複雜。當時廣州由陳炯明所控制,他突然以『革命者』自居,說要破除迷信,便拆去廟宇築馬路,或拆廟賣地建屋,最主要的是乘機霸佔廟產。當時很多廟宇遭殃。

 

黃大仙廟在軍閥借破除迷信之名,而刮龍為實的時代裏,自然也受到影響,但幸得張殿臣於民國九年(1920)四月廿九曰,聯同本港紳商李亦梅、譚傑生、梁仁庵、郭述亭、陳桂石和唐麗泉把黃大仙接來香港,安奉在嗇色園內,才使黃大仙的仙跡得以惠及香港居民。 

張殿臣曾義務當任以下職位:

1921-1923 為司庫

1923-1924 為萬善緣主仼

1924-1925 為萬善緣協理及復任司庫

除了行善,張殿臣亦在自己盛年時不斷擴大自家的產業。在二十年代, 張殿臣曾在廣州市河南區同福西路168號以二妾(梁麗荷)名義買下一大宅作為在廣州的寓所。  而這所大宅就變成現在張家僅存的祖業。  1949年解放後,女兒秀琼和家人及數名二妾的親戚從此定居於這大宅.  據我們所知,大宅只有業權而無地權所以不能買賣。

 

 

© 2015 by 張錫後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