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歷史
張殿臣在香港的著跡史 (七) - 永源行的成立至結束 (1934-1978)
回到張殿臣的故事
永源行的成立
三十年代末期, 六十旬的張殿臣己開始步入晚年。但對當年被迫結束香港的生意始终心有不甘,所以雄心勃勃地希望再度在商場上重振雄風。
在回港後,張殿臣看中了海上航運生意發達,國際進出口貨輪來往頻密,外國輪船公司來港後一定需要船務代理公司來提供伙食,零件及機器維修等工作才能起航,因此張殿臣果斷地成立了一間船務代理公司取名為永源行。張殿臣多年來在益昌洋行與洋人打交道,為着洋人易稱呼, 他便用自身的乳名亞桂為自稱。而就這原因,他就將此新公司的洋名稱為 A. Kwai & Co.(亞桂公司)。
永源行成立於大約1934 左右,選址方面因船務公司運作必須近海傍一帶,所以租用中環干諾道中15號地下舖位,及買下31號3樓為自住。他亦將一少部分作為職員居住,門口並寫上永源行(外寓) ,即現時的員工宿舍。
公司成立初期, 當時五子張巨在一間德國禪臣洋行工作,未能助其一臂之力,協助永源行的業務,所以張殿臣只有獨自經營及管理。直至1936-1938 年間,張殿臣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取得北歐三國(挪威,瑞典及丹麥)的貨輪船務代理權後。張殿臣亦幾經辛苦才取回日本人在戰時徵用而停泊在廣州的小型貨輪 "Norge" 號。
當時因人手短缺,張殿臣在迫不得已下召回兒子們回永源行幫忙。
-
五子張巨任職的德國禪臣洋行結束,所以回永源行
-
九子張錫當時在廣東參軍,因為當時中日戰情緊張,張殿臣把張錫召回香港、回永源行
-
十子張成、十一子張耀在中學畢業後也回永源行
-
十三子張蔭離開在香港政府庫房的工作也加入了永源行。
永源行龐大而有力的父子兵團就此形成,而此時亦為是永源行踏入豐盛的時期。


這相片在 1938年拍攝的。
在干諾道15號永源行門前,可惜只有部份招牌.人物是五子張巨和他的女兒子琴和兒子韻。
張巨接手永源行
1943年初,二次大戰日治時期, 張殿臣因病去世,由五子張巨接手掌舵。
在張巨在真正當家前有一少插曲。張巨接手管理後, 不知是誰,但有一反對聲音說張巨在公司工作時間太短,未必能夠擔當"掌舵"這個重要職位。 於是公司就召開了股東大會 (當時部份夥記也持有股份亦是股東),股東們大比數贊成、一至通過由張巨管理掌舵。 從此張巨就成了永源行新的老闆。
張巨在接手後有一個念頭。他認為做生意一定要有自己的物業,否則會受制於人。於是他便聯絡業主,希望買下永源行當時租的鋪位。可惜事與願違,業主拒絕出售,所以沒有辦法下,只好繼續租下去。
過了一段時間,剛巧在永源行附近, 干諾道中25號榮利行(經營同類生意)出售舖位,售價八千多元。 當時永源行存有相當多的有價工業原材料,據說只賣了二桶 Caustic Soda已足夠資金購入舖位;雖說當時是日治時期,購入鋪位是極大冒險,而且以當時幣值來算,八千多元實在是太昂貴,但張巨還是冒險將這舖位買下。不知是何緣故,永源行用在這鋪位,反而將其租出。
永源行的黃金時期
永源行的主要業務是為遠洋貨船到達香港後幫助貨輪代購所需用品,由大至機器配件、大小五金、船上用品、(包括伙食、肉類及蔬菜類) 及大小維修工程 (如機器修理、油漆、 清潔船身、石油燃料等等)。這類公司洋名為Ship Chandler。
二次大戰末期,張殿臣(1872-1943/02/04)及五子張巨(1907-1944/10/03)雙繼去世。張巨因癌症不幸逝世而臨终前委任十弟張成繼承為掌舵人。掌舵人轉由十子張成繼任。香港經歷二次大戰後航運復蘇,更因香港獨特的位置及地形,再度成為遠東貨運中轉站。永源行因此在二戰復甦後,生意迅速增長。但因在短時間內失去兩名掌舵人, 永源行不得不進行改組、分工管理 :
-
九子張錫主要負責採購工作。 他人脈關係甚廣 (下面提到的長輩名稱都是張氏家族的兩代商務世交),對各行各業行情甚有心得,所以對此職務得心應手。
當時的採購公司如下:-
伙食 - 香港牛奶公司及惠康辦館
-
電器用品 - 代月及中原兩大電器行
-
石油燃料(柴油) - 美國德士古石油公司香港代理的華人買辨 (余文彬及余文超兄弟)
-
機器維修 - 廣生機器厰(吳淞坤)
-
油漆及清潔船身 - 潤記油漆公司(麥志明)
-
-
十子張成職位經理。主要是管理公司財務及公司日常運作。
-
十一子張耀是對外商輪船公司的生意聯繫、公關及營運。工作非常繁忙及時間不定。
-
十三子張蔭是主管文書、會計、賬目支出及收入等工作。
1947-1965年, 是永源行的全盛時期、黃金時代。因在二次大戰結束後, 香港便成為遠東最大的轉口站,來往世界各地與香港的貨運日益增多,連北歐三島也不除外。貨運因此往來不斷,生意蒸蒸日上。1950-53年的韓戰的期間不但沒有影響永源行的生意,且在韓戰结束後,生意額迅速增加,並獲得委任為供應德士古運油輪的唯一船務公司。因要應付源源不絕的貨單,永源行添置一艘新的小貨船,命名為”Norge2” 號。. 聽說這小貨船的名,Norge是因當時永源行的生意大多與丹麥有關而命名的。當時中環一區,無人不認識經營船務的張氏兄弟。週末或週日,張家也會乘用此船出海游泳。
還有,在一九五零年代初期,因中國內戰及韓戰的影響,燃料及石油產品需求甚廣。慶幸當年永源行與徳士古石油公司的關係密切,並且簽下大量燃油(油渣)的合約,所以出售燃料便順理成章成了永源行,除船務外的另一可觀的收入。
永源行的衰落與結束
好景不常,六十代中期,遠洋航運起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遠洋航運開始以集中箱米代替散貨方式來運作,頓時,貨櫃運輸興起,而傳統方式航運業務開始走下坡。船務行業亦因此漸變成夕陽生意。當然,永源行亦不例外,生意每況越下。
這段期間,永源行的老員工在開業時多擁有少量股份,因永源行的股價下滑令他們承受虧損,所以起用民事訴訟的方法控告永源行管理階層 (即張氏兄弟) 分派花红欠公平,要求作出合理賠償。經兩年多的訴訟,他們達成協議,最终以一個相當可觀的賠償金額,才可庭外和解。這場官司對永源行冇疑是雪上加霜。
與此同期,永源行在干諾道中15號所租用的地鋪,業主竟要求要收回改建,(即為日後的馮氏大廈)。永源行無奈要交還鋪位。可幸的是當時很快就能入租隔鄰的干諾道中31號舖位,得使永源行可以繼續營業。
1960年間, 合和地產公司看中了永源行在干諾道中25號的榮利行鋪位,遂出高價收購,並立馬交付一筆可觀的定金。雖然合約上列明交易將於一年內成交,但不知是何緣故,買家竟要將成交時間推遲一年。最終,交易還是無法完成,買主撻訂離場。一直至1963/64 年,香港永隆銀行集團收購中環干諾道中永源行所在的地段,用高價收購25號舖位及31號3樓。這時的收購對永源行來說簡直是一支 強心針。永源行覺待收購價錢合理,於是出售中環干諾道中25號舖位及31號3樓,然後正式退出中環。及後張氏兄弟就用這一筆資金另覓及購買了一整棟四層樓高連舖位於灣仔駱克道95號繼續營業。
在1966年,九子張鍚突因心臟病去世。1970年代,張成、張耀及張蔭已進入六旬,逐漸衰老且有感力有不抵 ,無力再管理永源行,所以萌生退休的念頭 。在1971年十子張成因中風而令健康變差,所以宣佈退休,十三子張䕃也決定於1977年舉家移民加拿大。在這些人事變化下,永源行就只剩下十一子張耀及其侄兒張衡二人合力支撑。 此時五子張巨之子張衡及九子張錫之子張子兆先後進入公司工作。張子兆工作一年多便離開公司,而張衡則繼續留在永源行直至其結束營業。
七十年代尾期,兩叔侄難挽狂瀾,意興闌珊,所以在各房同意之下,結束開業近半世紀的永源行.
在永源行於三零年代初成立時,張殿臣曾口頭答應將小量分紅股份贈於部分員工,但到結業時,部分員工的下一代覺得分派的花紅欠公平,於是發起民事訴訟。經過兩年多的訴訟,最終雙方達成協議,而永源行一個頗大的金額來達到庭外和解。
永源行於1978年間終於正式結業。灣仔駱克道95號全棟四層連舖位出售,扣除所有開支後,餘下金額平分五房。可惜在盤點永源行的結束時,發現現金不足以抵債,所以最後只好由五房、九房及十一房三家共同出資,才能將永源行光榮結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