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殿臣在香港的著跡史 () - 清河臺

二十世紀年代初期(1900年),年青的張殿臣已是從一個窮小子變為一個富裕及有地位的人士。 

 

當年香港本地居民只可居住於原海旁一帶,而太平山頂只許有特權的洋人居住。半山,則除洋人外,只有富裕及有社會地位的華人可居住。當時的張殿臣在大约1918年期間毅然拿出巨資買下在香港灣仔半山堅尼地道四十八號地段(現今滿豐臺,Monticello聖方濟各書院對面)。  張殿臣在那地段興建了一間大宅, 命名為清河臺。

張殿臣有一個很大的家庭,共有一妻, 一庶室及六妾,共育有十六個子女。

  • 正室 馮氏:  生平不詳

  • 庶室 陳禮賢:  無子女

  • 二妾 梁麗荷:  育有三子:張巨(5), 張燦(6), 張耀(11)。  育有七女:煥琼(1), 翠琼(2), 燕琼(3), 四妹(4), 月琼(7), 潔琼(15),  秀琼(16)

  • 三妾  黃氏:  生平不詳

  • 四妾  陳氏:  生平不詳

  • 五妾  郭麗玉:  育有一子:張成(10)。育有一女:惠琼(8) 

  • 六妾  黃氏:  育有一子:張錫(9)。 育有一女:慕琼(12)

  • 七妾  范蘭卿:  育有一子:張蔭(13)

全部家庭成員合共廿多人都居住於宅內。整座大宅共有三十多個傭人、廚師及老師。
 

在1910-20年代是沒有汽車的。富裕的商人會擁有私家轎和私家黃包車,所以通常會聘請轎伕和車伕。至於轎伕和車伕是否住在大宅內就不得而知。

 

張殿臣專為他的太太及子女在大宅中興建一所大堂純為他們學習之用。他也聘請一位 卜卜齋老師 在書房教授子女八股文章和詩詞歌賦,所以他的子女們上課是不用出外學習的。

張殿臣與其家人居住的清河臺

 

這張相片是在 1919-1920年在清河臺的花園

拍攝的。
根據年份,孖女潔瓊、秀瓊應該是二至三歲。長女煥瓊 不在相片中因她巳經出嫁了。

那個時代,富裕人家都喜歡選用代表自己的家族,張殿臣選用了張澤善堂。後來在加路連山道時期,長輩們記得仍然用刻有張澤善堂的象牙筷子。

好景不常, 在1932-33年,張殿臣為朋友在銀號作貸款保證人,因而被牽連在一宗錢債案而遭起訴,幾乎坐了短暫的錢債監。幸得好友協助,才逃過這一次劫數。亦因此,張殿臣要將清河臺出售。據問新主人購入清河臺後也告生意失敗,所以長輩們談及此宅,總覺它風水不是太好。

 

張殿臣子孫知道清河臺已被清拆,不過仍想知道舊清河臺的現址在何處?經多番考證,终證實我們清河臺的現址應是香港灣仔堅利地道四十八号,今名滿峰臺。

清河臺已被清拆改為滿峰臺。此乃 2014年的現貌。

© 2015 by 張錫後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