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殿臣在香港的著跡史 () - 張殿臣的晚年

初回香港的住所分配

世界經濟大瀟條(1931-1934)後,香港終於逐漸回復正常,重踏復蘇之路。張殿臣攜同庶妻(陳禮賢)、五妾(郭麗玉)、 七妾(范蘭卿)及子女遷回香港,而二妾(梁麗容)獨留於廣州照顧留下的女兒。

當時,張殿臣因已將清河臺售出。五子張巨大約於1931-32期間已經結婚, 家居租樓於灣仔駱克道。七女月琼、十五女潔琼亦於1938年左右結婚。

 

在1938年中日戰爭期間,內地形形勢緊張,張殿臣便急急召回在廣東從軍的九子張錫和將所有家人從廣州徹回香港。張殿臣於同年在銅鑼灣法國聖保祿醫院毗鄰附屬的醫生宿舍的法式花園洋房,,即加路連山道五租了數層樓房給妻、庶、妾及其他全部未婚的家人住,而自己則遷往干諾道中三十一號三樓永源行外寓。

住所的分配如下:

  • 張殿臣獨自居住於中環干諾道中, 31號四樓

  • 庶室(陳禮賢):  居住於加路連山道, 5號二樓 [當年張韻及子琴兩兄妹因要跟隨十二姑所任教的培正中學就讀,所以亦居住於加路連山道五號二樓]

  • 二妾(梁麗荷):  五子(張巨)及妻子兒女居於加路連山道,7 號二樓

  • 五妾(郭麗玉):  十子(張成)及妻兒子女居於禮頓道, 10號三樓

  • 七妾(范蘭卿):  十三子(張蔭)及妻兒子女居於加路連山道, 7號三樓

  • 長女(張煥琼):  丈夫及子女居於加路連山道, 15號三樓

  • 九子(張鍚):   及妻兒子女居於加路連山道, 5號三樓

  • 十一子(張耀):  及妻兒子女居於加路連山道, 19號三樓

  • 十五女(張潔琼):  丈夫及子女居於加路連山道, 13號三樓 

 

1941年十二月八日早上九時左右,香港發出第一次警報,日本軍機投炸彈襲港,港人開始搶購食米和罐頭食糧。因為加路連山道鄰近法國醫院屋頂上漆有红色十字,派發 Baked Beans and Rice,所以加路連山道鄰近人山人海,張家亦唯有暫時搬離。到 1941年十二月十五日英軍投降,日軍佔領香港,市面回復平靜後,張家就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

這相片在 1936 或 37年拍攝的。相中是張殿臣和他的內長孫女子琴和長孫韻,乘座永源行小型客貨小輪出海遊泳。

 

地照將軍澳附近海灘,,可能是赤沙,俗稱大便檔或小便檔,即目前將軍澳工業村海傍。

 

 

IMG_0003.jpg

九子張錫與他夫人的結婚合照

 

 

張殿臣的四大願望

當時的張殿臣有四大願望:

  1. 從廣州遷回香港後再物色及購買另一大宅能容納全部家人同住(即建立另一清河臺)

  2. 成立永源行

  3. 四個同父異母的兒子同日舉行婚禮,讓兒媳們同日入門

  4. 能看到新婚兒子們的子女(第三代孫)出世。無論是否有命相見, 張殿臣已經立下三代孫為 "子" 字輩。

1941年十二月十五日英軍投降,日軍佔領香港,正式開始了曰治時期。市面慢慢回復正常,而永源行亦重新開鋪營業。張殿臣此時亦為他的第二個心願張羅,就是為他的四個兒子同日籌備結婚計劃。當良辰吉日擇定後,就於𡈼午年四月初十日(即1942年5月24日)為四個兒子 - 錫, 成, 耀及蔭 同日同時舉行婚禮。雖然婚禮不是非常隆重,但儀式簡單而莊嚴。

  1. 於宴會,採取在家上門到會,只邀請親屬,大約十圍左右。

  2. 儀式方面,他請了一個有名望、有社會地位的老朋友主持婚禮,亦在家中進行。
     

張家四子聯婚頓成張家的一時佳話。張殿臣非常高興,立馬為第一男孫起名為 "子宇" ,而第一女孫命名為 "子宛"。張殿臣更希望用 “子” 字為第三代子孫的命名。.

 

 

張殿臣的最後曰子

四子結婚後數月,張殿臣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始惡化,終於1943年2月4日不敵病魔而撒手麈寰。1943年2月4日即𡈼午年十二月廿八日戊時,為民國三十二年, 二月四日東方時間下午八時四十五分。  張殿臣參加4子的同日婚禮,但遺憾的是始終不能重建一所新的清河臺,而未能看到新婚兒子們的孫子、孫女出世。

 

據聞以當時日治時期的環境,喪禮可算是相當鋪張。但部分家人及親屬仍認為張殿臣這個大家庭,有數位妻妾,子女又眾多;但到場參加喪禮的男女孫合共只有七人,而全部都屬於五房、張巨的子女。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太寒酸而且不夠福氣,於是在訃文中虛構加入未來的四位男孫及四位女孫(男孫 - 子宇,子方,子宏, 及子喬; 而女孫 - 子宛, 子芬, 子儀, 及子姗)。喪禮後, 張殿臣遺體安葬於香港仔華人永遠憤場。頭七當晩的佛教法事是由庶室(陳禮賢)及四名兒子(錫, 成, 耀, 及蔭)共同主持。

IMG_0134.jpg

張殿臣的子孫從此四散他方,尤其因為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的緣故,他的子孫已分別移居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

 

雖身天各一方,張殿臣的子孫亦竭力保持聯系,旨要繼續在各方發揮家族精神,將祖先張殿臣先生的毅力、精神及奮鬥故事延績下去!

© 2015 by 張錫後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