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殿臣在香港的著跡史 () - 廣州避債

好景不常1931-1934 年間, 美國經濟大潚條, 香港也被波及, 導致經濟滑落。 張殿臣基於仗義,替朋友作貸款保證人。可惜這位朋友無力還債,便一聲不響地出走。債,從此便落在張殿臣的肩膊上。 

 

張殿臣被債權人追債, 週轉不靈。為了償還債務,迫不得已的出售清河臺。可惜出售清河臺所得來的資金亦不足抵消欠下的巨債,張殿臣無計可施下唯有被逼關閉香港的所有業務。在這最困難的時候,幸得老朋友李亦梅等友好幫助, 才能渡過這次難關。 

 

居住的大宅清河臺易手後, 張殿臣帶領着家人遷往到廣州,而自己本人則獨自到上海發展。經過半年時間, 張殿臣在上海都找不到任何可觀的生意機緣,惟有再次回到廣州,先與同家人團聚。

在廣州的這段期間, 張殿臣曾在廣州市河南區同福西路168號以二妾(梁麗荷)名義買下一大宅作為在廣州的寓所,而這所大宅就變成現在張家僅存的祖業。

世界經濟大潚條(1931-1934)後, 世界再次起步,而香港亦逐漸回復正常。 眼見及香港的經濟已大有起色,而張殿臣在廣州及上海亦沒有太多生意機緣,所以他便決定於1936年攜同庶妻(陳禮賢),  五妾(郭麗玉), 七妾(范蘭卿)及子女遷回香港,希望能重整業務, 重建失去的王國。

在廣州期間,十二女 (慕瓊) 、十五女 (潔瓊) 及十六女 (秀瓊)都在廣州師範學校就讀。  而十五女 (潔瓊) 是一位傑出的短跑健將。她於1935年代表廣州市參加全國運動會五十公尺短跑,並在上海結識代表星加坡足球隊參加全運會的徐亞輝 (徐於1936年代表中國參加1936年柏林世運會),成為張家姑爺。

 

基於上述的原因,張殿臣的幾個女兒不願離開廣州,而二妾梁麗荷就留在廣州照顧他的幾個女兒 (七、八、十二、十五及十六女兒)。張殿臣在離開廣州時,特意將大宅贈於二妾張梁麗荷,而這所廣州大宅就是現在張家石裸僅全的祖屋。

廣州 1930年代

1938年日本侵華,佔領大部份華北地區,而廣州情況亦開始緊張。為顧及家人安全,張殿臣將全部家人遷回香港。張秀瓊不願離開,所以廣州大宅就交於張秀瓊管理。張秀瓊及張梁氏的外戚從此定居於此屋中。

 

大屋內有十五個房間。除了張秀瓊及張梁氏的外戚在此居住,張秀瓊亦將空置的房間租出,租金由張秀瓊收取作其日常生活開支及費用。張秀瓊去世後,她的兒子遷出了大屋,大屋的主人就頓變成了張梁氏外戚家。雖然大屋的屋契屬於張梁氏,但並不包括地權,所以張梁氏的外戚雖可以居住於大屋中,但沒有權利將它變賣。

 

張錫長子張子宇曾在1970年期間到河南祖屋探望張梁氏,所以親身見證了石棵僅全的張氏祖屋的存在。

© 2015 by 張錫後裔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