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張殿臣的祖先 - 疍家祖先

由古追逆之今,我們已很難得知我們的張家是支出何家何系,唯一的線索源由我的太祖父-張殿臣開始。從多種證據、痕跡看來,我們這個張家的祖先是疍家人。

 

香港早期,疍家人是原居民之一,聚居香港仔海岸艇上。這些人的祖先多數來自番禺,鹤山,離鄉出海捕魚為生,所以來到香港海域。張殿臣的祖先很可能是其中一分子。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結論?一切由以下的回憶而推測出來。

 

 

  1. 早年張殿臣的父親張見發曾在鴨利洲的私熟當老師。

  2. 張殿臣是在香港出生。

  3. 就張殿臣的庶室,陳禮賢女士而言,無論她的体形特徵, 髮型和頭飾同疍家婦女同出一類。

  4. 當年張家大小喜慶到來祝賀的遠親近戚大多是來自香港仔的艇家人。

  5. 我們的長輩從沒有提及我家的族譜,亦不能明確指示我們的鄉下何在?任何廣東人被問及藉貫之時,除答出城市名外,縣和村的名字都通常能明確道出。可惜我們的長輩只知我們的鄉下在番禺,在那一個縣,那一條村,就不得而知。能想到的解釋就是我們的祖先是疍家人,因疍家人住在艇上,與海為伴,沒有固定定居鄉下。

  6. 五十年代早期,每年清明掃墓,除到香港仔墳場以外,子孫們還會乘船到大廟對外的一個荒僻小島拜。這個小島除了有些漁民的墳墓外,沒有其他居民。我們想除艇民外,應該沒有其他人會將祖宗葬在近海的島上。這間接証實我們家的祖先是香港仔漁民。

  7. 張殿臣的長兄及二兄長居於香港仔直至五十年代及七十年代。

  8. 張殿臣用庶室陳禮賢的名義曾在鴨利洲擁有一幅地皮於1920年建立了一間肥皂廠由他的第三兄打理, 由於營運不善,數年後結束. 地皮荒費數十年無人過問. 直至1967年才發覺我們擁有這幅地權, 於七十年代初期售出。

  9. 張見發的大兒子的孫,有四兄弟,名張鑑泉,鑑光等等,和張殿臣的孫兒同輩,但較祖父張錫年輕五六年。他們承繼父業,擁有机動小型輪船一艘和駁艇運動輸業務。這種業務,起初是由舢舨開始,進展到駁艇和拖輪。這類生意亦是疍家人,除捕魚以外的生意。霍英東祖宗亦是疍家,亦做同樣生意。戰後初期,46-50 期間,霍英東和張鑑泉經營拖輪服務,拖大艇來回香港,張鑑泉生意衰落,但霍英東發跡成富豪。這也是一個簡接的証明。

  10. 張錫有個乾兒子,同樣是疍家人。最初在艇上與一眾友人在自家艇上招呼朋友做宴會菜,煮海鮮。後來與友人在一九五O年代在船上增設酒家,開創了香港仔漁港的海鮮舫先河。他們所創辦的海鮮舫名漁利泰。張錫子孫憶述,兒時每逢過時過節,都會有一大堆海鲜送來因這是漁利泰的主人送來考敬乾爹的。

 

 

 

疍家人的艇  "家"

© 2015 by 張錫後裔

bottom of page